池田
正如刚才顾先生所说,“百日维新”或称“戊戌变法”因为守旧势力的反扑夭折了,这是一大憾事。而日本在幕藩体制终结以后,不仅引进了西方的知识和技术,而且在教育上进行了西方式的变革。
从制度上来看,日本的近代学校制度是在1872年迈出第一步的,“国民教育”的时代正从这时开始。其后教育的发展则逐步从属于国家目的,正如森有礼所说的“成一国富强之基”[57]。学校虽然教授欧美的新知识,但教育的主干则贯穿着教条的道德主义。1890年制定的《教育敕语》这样说:“我臣民克忠克孝,亿兆一心,济世世厥美,此我国体之精华,教育之渊源实存于此。”以这种国家主义的道德为支柱,培养“国民”的教育体制建立起来了。
当时,虽然也引入了讴歌内心自由的德国学者赫尔巴特的教学法[58],但在这个思想成为主流之前,学校教育已变为以《教育敕语》为代表对臣民进行的忠孝道德的强制。
顾
日本以开放的心态接受西方文化,大力引入西学,发展教育,开启民智。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不久,就紧接着改革学制。1870年3月,依照欧洲学制,明治政府制定了大学规则和中小学规则。正如池田先生所说,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制令》,教育改革全面展开,其间虽有“国学派”与“汉学派”的反对,但结果还是洋学占了上风,在文部大臣森有礼的主持下,建立了天皇制近代教育体制。
还有一点,德国的国家主义迎合了日本“富国强兵”的思想。当时掌握实权的伊藤博文力主学习德国,以德国的国家主义排斥欧美的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1890年天皇颁布《教育敕语》,又强调天皇的德化和臣民的忠诚,把儒家道德与近代资本主义的伦理道德结合起来,到后来走上了穷兵黩武的军国主义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