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探讨了中国教育的传统、变迁及其现代化。池田先生能否谈谈日本教育发展的历史呢?贵国的历史受到儒家思想怎样的影响?贵国在现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的?

池田

我虽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既然顾先生如此诚恳地希望,那么我想简单地整理和俯瞰一下日本的教育史。[49]

一般认为,日本在670年前后成立了最早的学校——“大学”(大学寮)。701年,模仿唐朝律令而制定的《大宝律令》明文规定在中央设“大学”,在地方设“国学”。

当时教育的对象是贵族和豪族。教育以儒教为基础,称为明经道,必修的教科书是《孝经》和《论语》;不久,开始转向学习贵国的史学、汉文学,称为纪传道,主要学习《史记》《汉书》《后汉书》,此外也教授阴阳、天文、医学和音乐等。后来,有权势的氏族单独设立了叫作“大学别曹”的教育机构,对一族的子弟进行教育。

从飞鸟时代到平安时代,遣隋使和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法华经》和《华严经》等诸多佛典,日本形成了南都六宗、天台宗和真言宗。佛教通过僧侣教育,不仅向贵族和豪族,而且向普通民众展示了文字教育即识字教育的重要性,激发了向学之心和对文化的憧憬之念。

特别是从奈良时代到平安时代早期,日本创制了平假名和片假名。在平安中期以后,由女性文学家兴起的国风文化开始兴盛起来。这种贵族文化主要教授诗(汉诗)、歌(和歌)和管弦(音乐),培养公家世界中理想的“才与容貌秀于人”[50]的人物。另外,对多数民众的教育,则主要是传递手工业生产的技术,即实施技术教育。

无论如何,可以说日本教育的摇篮期以儒教和佛教传入而始。我们信奉经由贵国传入的《法华经》的精髓。日莲大圣人甚至说:“日本乃彼二国(震旦、高丽)之弟子。”[51]正是由贵国传入的文化精髓,我国的教育才发展起来。

中日教育有共同渊源——儒家文化,尽管发展路径不同,但仍是像从共同源流中分出的两条河流一样。日本教育很早就以儒家经典作为教育内容,并在吸收的同时经过选择和创造,确立具有日本特色的教育体系。

比如,日本传统的武士教育就与中国重“文”的教育传统大相径庭。这大概与日本历史上的幕府制度有关吧。其后发展出来的武士道精神或许也是因为教育处于当时幕府政治的控制之下吧。我的看法对吗?

池田

是的。1185年前后,源赖朝建立了镰仓幕府,1192年,他出任征夷大将军,因此12世纪末就产生了真正的武家政权。[52]从镰仓时代到室町时代和战国时代,武家的理想人物形象是“心勇猛,善弓马”的出色人物,因此“家”中便以武术等训练为主。也有武士把孩子寄养在寺庙或神社,让他们通过学习佛典或经书来获得教养。住在寺院而不出家的孩子中有一部分被称为“童子”,这里除了武家子弟,也有庶民子弟。

根据一位战国武将的记载,在寺院的教育中,使用过《手习》《假名文》《观音经(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心经》《论语》《万叶集》和《源氏物语》等。[53]另外为了统合武人一族,还编了《武家家训》。当时的教育就是这样以儒教和佛教的思想为基础,培养武士应当具备的道德与习惯。正如顾先生所指出的那样,所谓武士的道德即是武勇、质实、刚健、孝养和忠诚,到了17世纪进入江户时代以后,这些就作为“武士道”来宣扬了。

在普通民众方面,随着中世纪(12世纪末至17世纪)城市经济活动的活跃,从事商业的町人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俗语说“町人善算用”,因此出现了掌握经商实务技术的职业教育。[54]町人文化在后来的江户时代随着工商业的隆兴而得到了发展。建筑、纺织、陶艺技术的进步,货币交换和期货交易的发展,都为江户末期以后西方近代产业的植入打下了基础。

江户时代是比较安定的时期。儒学、国学、洋学(兰学)等学术研究也兴盛起来。其中,儒学的中心是中国宋代以后的朱子学,另外阳明学和古学也有一定影响。儒学的教材是《论语》《孝经》《孟子》等经典。国学则以《古事记》《日本书记》和《万叶集》等古典为基础,是确立日本人规范的学派。幕府的直辖学校有昌平黌(又称昌平坂学问所——编者注)。

另外,在幕藩体制下,各藩还设立了“藩校”,藩校的教育以儒学为主,但也通过国学和洋学进行医学及兵法的教育,江户末期有二百三十所左右的藩校,其中有的在明治的学制下发展成为旧制“高等学校”(以现在的学制则为大学)。

此外,不问身份的民间私塾也在各地出现,武家子弟和町人的孩子上城里的私塾,而农家的孩子们也会去农村的私塾。私塾是多种多样的,既有教读写算的私塾,也有教专门学问与技术的私塾。特别是扎根于庶民当中的“寺子屋”(也叫“手习所”,但并无严格的区别),在19世纪上半叶全国总计有一万五千所。在明治学制以后,全国很快设立了两万所以上的小学,有人认为正是寺子屋这种民间教育的传统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