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再次发生变动。1552年,帝国诸侯为了对抗皇帝,不惜割让位于洛林的梅茨、图尔和凡尔登三个帝国主教区给法国,以争取法国国王亨利二世的支持。亨利二世遂乘机入侵,并在协助诸侯反叛打败皇帝后,牢牢地掌握了这三个地区的管辖权。在1559年《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签订后,法国虽然放弃了对意大利的领土要求,但继续占领着梅茨、图尔和凡尔登以及都灵、萨卢佐和皮涅罗尔等要塞。
更大的疆域变动则是尼德兰与帝国的分离以及荷兰的独立。
尼德兰位于神圣罗马帝国西北部,其德文名称Niederlande的意思是“低洼之地”,泛指莱茵河、缪司河(La Meuse)、些耳德河(Escaut)下游及北海沿岸一带地区。这一地区原属东法兰克王国版图,神圣罗马帝国建立后又成为帝国领土的一部分。自14世纪下半叶,勃艮第公爵接管了尼德兰。1506年,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孙子卡尔,即后来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卡尔五世,继任尼德兰大公,马克西米连一世的女儿玛格丽特担任摄政,尼德兰成为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宗教改革时期,尼德兰,特别是以阿姆斯特丹为首的北部地区接受加尔文教,并成为欧洲各地受迫害的宗教改革者的聚集地。
卡尔五世推行反宗教改革政策,残酷镇压尼德兰的福音运动,早已激起尼德兰人民的强烈不满和坚决反抗。1556年,卡尔五世的儿子、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接管尼德兰,尼德兰成为哈布斯堡家族西班牙支系的世袭领地,与神圣罗马帝国基本断绝了关系。1559年,腓力二世整顿尼德兰教会组织,不仅任命了一批效忠国王的天主教神职人员担任主教,还委任卡尔五世的私生女、狂热的天主教徒帕尔玛的玛格丽特(Margarethe von Parma,1522—1586)为总督,变本加厉地剥削尼德兰人,迫害福音教徒。
1566年4月,出身于奥兰治(Oranje)家族的大贵族威廉·范·奥兰治(Willem van Oranje,1533—1584)、厄格蒙特(Egmond)伯爵拉莫拉尔(Lamoral,1522—1568)和荷恩(Hoorn)伯爵腓力二世(Philippe II.,1518和1526之间—1568)等人代表尼德兰的“贵族同盟”,向尼德兰总督玛格丽特请愿,要求废除迫害福音教徒的法令,召开三级会议,撤退西班牙驻军。玛格丽特不仅拒绝了这些要求,还大骂请愿者为“乞丐”,下令将他们赶出了总督府。愤怒的群众冲入天主教堂和修道院,将神龛里的圣母像掀倒在地,捣毁教堂内部的装饰物,掀起了大规模的破坏圣像运动,参加者达数万人之多。起义迅速扩大为宗教战争和争取民族独立的政治斗争。迫于压力,玛格丽特宣布停止宗教裁判所的活动,赦免了贵族同盟的成员。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却暗中调兵遣将,派阿尔发(Alba)公爵费兰多·阿尔瓦雷斯·德·托莱多(Fern and oálvarez de Toledo,1507—1582)为尼德兰新任总督,伺机镇压革命。
1567年8月,阿尔发公爵率领兵力多达1.8万人的西班牙军队进抵尼德兰,成立“除暴委员会”,以血腥手段镇压革命,被处死的起义者达8000多人,厄格蒙特伯爵拉莫拉尔和荷恩伯爵菲利普等反叛贵族均被处死。奥兰治逃到拿骚,继续策划反西班牙斗争;也曾在神圣罗马帝国福音教诸侯和法国胡格诺教徒的援助下,多次组织军队进攻尼德兰。尼德兰民众则组织“海上乞丐”(Seegeusen)和“森林乞丐”游击队,机动灵活地在海上和陆上打击西班牙统治者。1573年底,北方各省宣布独立,并推举奥兰治为总督,开始筹建独立国家。
腓力二世召回阿尔发公爵,改派米兰总督列揆生(Requesens,1528—1576)为尼德兰总督,继续镇压革命。1574年5月,列揆生率大军包围了北方荷兰省的海滨城市莱顿,守城战士坚持抵抗了三个月,最后放闸水淹西班牙军队,大获全胜。莱顿战役的胜利,巩固了北方革命的胜利,也推动了南方各省的斗争。1576年9月4日,布鲁塞尔爆发起义,起义者占领了总督府,推翻了西班牙在尼德兰的统治。同年10月,全尼德兰三级会议在根特城召开,签订《根特协定》,宣布废除阿尔发公爵颁布的一切法令,重申各城市原有的权利,南北联合抗击西班牙。
1579年,南方的天主教徒破坏《根特协定》,组成“阿拉斯联盟”(Union von Arras),承认腓力二世为国君,企图联合西班牙军向北方进攻。信奉加尔文教的荷兰、泽兰(Zeeland)、乌特勒支(Utrecht)、高兰登、上爱瑟、菲士兰和格罗宁根(Grningen)等北方七省遂成立“乌特勒支同盟”(Utrechter Union),宣布宗教自由,承认人人都有选择宗教的自由,没有人会因其宗教的选择而被起诉。1580年,腓力二世宣布奥兰治亲王为罪犯;乌特勒支同盟针锋相对,宣布废黜腓力二世,成立“尼德兰联省共和国”(Republikder Vereinigten Niederl and e,简称联合邦,Generalstaaten),推举奥兰治为总督。联省共和国各省中,荷兰地域最大,经济也最发达,是共和国的政治中心,所以联省共和国又称荷兰共和国(De Republiek der Zeven Verenigde Nederl and en)。从此,尼德兰分裂为两部分,北部形成独立的国家,南部仍然处在西班牙统治之下。此后,西班牙虽然多次发动征服战争,但均未成功。1609年,西班牙新位的腓力三世(Felipe III.,1578—1621)与荷兰共和国签订《十二年休战协定》,事实上承认了共和国的独立。三十年战争之后,荷兰的独立最终由《威斯特法伦和约》所确认。
二、人口增长
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神圣罗马帝国的人口继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减缓。到1618年,其总数大约为1700万人。按照史学家克里斯托夫·普菲斯特尔(Christoph Pfister)比较保守的估计,1550年为1260万,1600年为1620万。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但还说不上城市人口过多和城市化程度大幅度提高。皇帝官邸城市维也纳和布拉格、帝国城市科伦、纽伦贝格和奥格斯堡、汉萨城市汉堡等以其多达5万人的居民数量依然位居顶端,但与人口超过10万人的欧洲大都市巴黎、伦敦、拿不勒斯、威尼斯、米兰和塞维利亚相比,仍相形见绌。许多城市还受到诸侯的控制和压迫,依然处于依附或半依附状态。另外,相对于农村,城市居民还深受物价—工资—剪刀差之苦;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远快于工资和工业产品价格的上涨。农产品价格上涨只对一部分为市场生产的大农有利,自耕农的生活并没有改观,反而深受赋税之累。城市中的穷人日益增多,乞丐和流浪汉到处可见。收入的减少也导致工匠和伙计之间的分配斗争日趋激烈。
1560年以后帝国人口增长减缓与瘟疫的流行和农业危机有密切关系。在1563—1565年、1575—1577年、1580—1585年、1590年前后、1596—1603年、1605—1607年、1609—1613年诸阶段,瘟疫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不停歇地四处蔓延。天花、痢疾、伤寒、斑疹伤寒和疟疾肆虐横行。在1570—1575年、1585—1587年、1597—1601年、1607—1617年诸阶段,极端天气造成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减产。粮食歉收又引起粮食价格飞涨、食品奇缺、饥荒严重等恶果。饥饿者很容易患病。患病的饥民乞食于城市,又势必加速瘟疫的传播,扩大瘟疫传播的范围,造成更大的死亡率和人口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