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9年5月10日,苏莱曼一世率军越过布达(Buda),沿多瑙河直逼维也纳。为了筹措同土耳其人作战的军费,卡尔五世从罗马返回帝国,并在1530年6月20日亲自主持在奥格斯堡举行帝国等级会议。但在这时,帝国等级已分成福音教和天主教两大派,并且相互敌对,根本无法达成共识。鉴此,卡尔五世不得不首先处理宗教纠纷,调解帝国等级间的意见分歧。他提出了一份教会统一的纲领,声称要放弃《沃姆斯敕令》。这一主张赢得了介于旧信仰者和福音教徒之间的一个中间党派的支持,但却受到了天主教帝国等级和教皇的强烈反对。福音教帝国等级没有认真考虑卡尔五世的谈判建议,来奥格斯堡之前未做任何准备。卡尔五世因此要求福音教帝国等级提交信仰声明,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一次公开讨论。福音教帝国等级和宗教改革家因为在圣餐问题上的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只好分别向皇帝提交信仰声明。萨克森选侯约翰代表1529年的抗议派以及纽伦贝格和罗特林根两帝国城市提交了《奥格斯堡信纲》(Confessio Augustana或Augsburger Bekenntnis),上德意志施特拉斯堡(Strassburg)、康斯坦茨、梅明根和林道四城市提交了《四城市信纲》(Confessio Tetrapolitana),茨温利提交了《忠诚论纲》(Ratio Fidei)。路德因为受到帝国放逐令的约束,不能亲赴奥格斯堡参加会议,只好委托他的朋友和战友梅兰希通作为代表,他本人则待在萨克森选侯邦的边界小镇科堡(Coburg)旁观会议进程,为其战友提供建议和支持。
四城市和茨温利的信纲均被皇帝拒收,只有《奥格斯堡信纲》得以宣读和讨论。
《奥格斯堡信纲》是由梅兰希通依据路德在马尔堡制订的14条起草、由路德加以审定的。梅兰希通一方面慑于皇帝和教皇联合镇压宗教改革之势,一方面由于他本性趋向中庸与和平,因此,他的言辞非常温和,极力缩小新旧两教观点之差异,维持教会和信仰的一致性,争取和解。即使在为实行饼酒同领的圣餐仪式、取消修道誓愿、允许教士结婚等福音教规做辩护时,态度也极为谦恭温和,反复强调天主教会、现行国家和社会制度都符合上帝的意志,应当予以尊敬和服从。没有提及引发宗教改革的、涉及炼狱和赎罪券等问题的教义,也没有谈论曾经轰动一时的、否定教皇世俗统治权和教士特权的观点。为了使皇帝更清楚地了解他们的真意,在上呈《奥格斯堡信纲》时,路德派神学家还附加了一封书信,声称他们拥护基督教各教派相互协商,以便“生活在一个基督教教会里”,他们所反对的只是一些弊端,路德教的教义和仪式并没有违反《圣经》和大公会议决议。
然而,天主教极端派的态度十分强硬。他们发表《辩驳书》(Confutatio pontificia),推翻了所有改革主张,要求人们严格遵行天主教会的传统教义,遵行圣体转化论、七圣礼、圣徒祈祷、教士独身、信徒只领圣体和用拉丁语做弥撒等教规。皇帝根据《辩驳书》的观点,宣布《奥格斯堡信纲》为错谬,并且宣称要以武力手段迫使福音教徒接受天主教神学家的意见。梅兰希通上交了一份辩护书(Apologia Confessionis Augustanea),但却未被接受。
天主教温和派深感事态严重,于是出面调停。他们想以允许饼酒同领圣餐仪式这一让步,换取福音教徒对天主教其他教义和礼仪的遵行。梅兰希通认为可以接受秘密忏悔、斋戒和主教裁判权等项。其他宗教改革家却不愿作如此大的妥协。路德也不同意这样做,特别是不能承认主教裁判权利,因为在他看来,一旦承认了这项权利,福音教传教士就会面临被全部清除的危险。
因为卡尔五世有求于帝国等级,希望他们为抵抗土耳其人入侵提供援助,所以他忍声吞气,耐着性子与帝国等级进行了长时间谈判。他也与教皇克雷芒七世就召开一次新的宗教会议问题进行了反复磋商。1530年11月19日,在福音教帝国等级陆续离会后,卡尔五世颁布了一份只有天主教帝国等级投票通过的《奥格斯堡敕令》,宣称拒绝《奥格斯堡信纲》,所有福音教举措,都该受到谴责;《沃姆斯敕令》应予严格执行,侵占教产之人,应遭到法律制裁。宗教信仰问题应由大公会议予以解决。半年之后,所有不遵守《奥格斯堡敕令》者,都要受到惩罚。这不啻是对福音教徒所下的哀的美敦书。
卡尔五世还将波莫瑞公国赐予出自格莱芬家族(Greifen)的格奥尔格(Georg,1493—1531)及其弟弟巴尼姆(Barnim,1501—1573)作为帝国采邑,将符滕姆贝格公国(Herzogtum Württemberg)转交给他的弟弟费迪南作为世袭采邑,并说服帝国选侯选举费迪南为罗马人国王。
在普鲁士,一部分德意志骑士团成员反对前骑士团首领阿尔布雷希特的还俗政策,另选瓦尔特·冯·克隆贝格(Wal the r von Cronberg)担任团长。卡尔五世确认瓦尔特·冯·克隆贝格的团长资格,并将不属于帝国的普鲁士土地分封给他作为采邑。与此同时,位于波罗的海沿岸的利沃尼亚众邦国:里加大主教区以及多尔帕特、奥瑟尔—维克(sel -Wiek)、库尔兰、雷瓦尔(Reval)等主教管区也被宣布为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尽管并无实际效果。
1531年1月5日,费迪南在科伦成功当选罗马人国王,称作费迪南一世(Ferdinand I.,1531—1564年在位)。除了信奉福音教的萨克森选侯约翰表示反对外,其他五位依然信奉天主教的选侯都投票赞成(波希米亚国王即是费迪南本人,故未参加投票)。科伦大主教赫尔曼·冯·维德在亚琛为新国王涂圣油,行加冕礼。费迪南不再是他兄长的总督,而是自主的统治者了,这就使他拥有了更大的权威和权力。但卡尔五世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继续拥有决定权。这一点也在他与费迪南签署的一份私密条约中有明确规定。
福音教帝国等级担心皇帝动用武力镇压宗教改革,遂在1530年12月22日前往施马尔卡尔登(Schmalkalden)会商对策。部分与会者还在12月31日通过了联盟倡议,决定进行武装自卫。1531年2月27日,“施马尔卡尔登同盟”(Schmalkaldischer Bund)正式成立,在盟约上签字的有七位诸侯: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萨克森选侯约翰、萨克森公爵约翰·弗里德里希、不伦瑞克—格鲁本哈根公爵菲利普一世、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恩斯特一世、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弗兰茨、安哈尔特—科滕侯爵沃尔夫冈、曼斯费尔德伯爵格布哈特和曼斯费尔德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以及11个城市,即帝国城市:施特拉斯堡、乌尔姆、康斯坦茨、罗伊特林根、梅明根、林道、比贝腊赫、伊斯尼(Isny);下萨克森城市:马格德堡;汉萨城市:不来梅和吕贝克(1536年退出)。由于路德和茨温利在圣餐性质上有争论,施马卡尔登同盟排斥了茨温利派。
施马尔卡尔登同盟是福音教诸侯和城市的第三次大联合。它自诩为一个防御性的军事联盟,“只是为了坚持基督教的真理,保证神圣罗马帝国的和平”。一旦遭遇天主教方面的进攻,各个成员有义务相互支援。但在实际上,福音教帝国等级已发展成为一股独立的政治力量,福音是否有效成为一个由权力来决定的问题。路德也改变不了不抵抗的思想,主张把诸侯动用武力抵抗皇帝是否合法的问题交由法学家解答。萨克森选侯约翰和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出任同盟的首领,他们也是当时最著名的福音教诸侯。
施马尔卡尔登同盟也以哈布斯堡家族为敌,因此,至少在开始的时候,也受到同样仇视哈布斯堡家族的巴伐利亚公爵的支持。巴伐利亚公爵虽然继续信奉天主教,但同萨克森选侯一样,坚决反对费迪南当选罗马人国王。1531年10月24日,萨克森选侯约翰、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与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和路德维希十世缔结盟约,建立了“萨尔菲尔德同盟”(Saalfelder Bund),实现了一种反哈布斯堡家族的跨教派联合,并受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支持。弗朗索瓦一世同巴伐利亚公爵们一样,也是坚定的天主教徒,他之所以支持福音教诸侯,也是为了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政治目的。只是“萨尔菲尔德同盟”仅存在三年多一点的时间,未有什么建树。在巴伐利亚公爵路德维希十世承认了费迪南当选罗马人国王的选举结果之后,该同盟就无疾而终了。
福音教帝国等级对《奥格斯堡敕令》的强烈反应,使得已被奥斯曼土耳其人大规模入侵搞得狼狈不堪的哈布斯堡皇帝和国王更加一筹莫展,他们不仅无力镇压施马尔卡尔登同盟及其盟友,反而急需后者提供财政和军事援助,以抗击外来入侵。迫于压力,卡尔五世决定暂缓执行《奥格斯堡敕令》,并在1532年7月23日与福音教帝国等级签订《纽伦贝格宗教和约》(Nürnberger Anstand,也称作Nürnberger Religionsfrieden),宣告终止帝国最高法院因为教会财产世俗化的控告而对福音教徒进行的审讯;在大公会议对宗教纠纷作出澄清之前,各教派不以武力相对抗。这就意味着教派停战。它在法律上以皇帝与福音教帝国等级(从帝国教会法上说也是与异教徒)签订条约的方式出现,而不是作为帝国等级会议告示的一部分。尽管有很大的保留,但该条约的缔结依然意味着皇帝首次表现出背离他一向坚持的反宗教改革路线,承认了福音教的合法性。
皇帝态度的转变,使得福音教徒“忠君爱国”之心大为增加。在1532年新的土耳其战争开始之后,大批福音教徒纷纷组建或加入“勤王”军,浩浩****地向维也纳出发,迫使苏莱曼将进攻维也纳的军队全部撤回伊斯坦布尔。而在1532年7月27日召开的雷根斯堡帝国等级会议(从宪政角度来说实际是一个宫廷会议)也批准了卡尔五世早在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等级会议上就提出的《卡罗利纳刑事法规》(Constitutio Criminalis Carolina)。该法规是首个适用于全帝国的刑事法规,它的制定和批准标志着德意志刑法从中世纪习惯法向现代成文法的转变;统治者开始通过立法,介入原来被视为属于私人跟私人间的纠纷私斗!但在实际上,该法规在神圣罗马帝国各地仅具次级规范的效力,未被各邦国普遍接受。各邦国的统治者更乐意自行制订法律法规,只在有限的程度上参照帝国的立法。
其后,卡尔五世再次离开帝国长达十年之久,帝国事务又被搁置在一边。而在此期间,施马尔卡尔登同盟继续扩大,并且采取了一系列军事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