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国的领土面积10.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700万,矿产资源缺乏,只有褐煤、钾盐、铀矿以及少量的有色金属,二战还使民主德国所在地区经济遭受重大打击。但在统一社会党的领导之下,民主德国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利用外部有利条件,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拥有了先进的工业和技术,逐步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际经济地位,成为东欧经济强国。

一、经济现代化进程

民主德国的经济现代化进程可以分为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0年)、建立社会主义基础时期(1951—1960年)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61—1990年)。

二战结束之初,苏占区经济重建一方面是按照苏联模式建立现代化结构,主要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和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另一方面是实行中央下达的经济计划,以恢复苏占区经济,建国后民主德国的经济恢复工作也主要是从这两个方面着手。1948年下半年,苏占区就已实行计划经济的半年计划。1949年又开始实行恢复经济的两年计划,目的是偿还战争赔款和恢复经济,使工业生产达到1936年工业生产的81%。一年半内,民主德国的工农业基本上恢复到战争爆发前水平,两年计划提前完成。

1951年,民主德国开始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基础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启,目标是使国民收入提高到1950年的160%。在“一五”期间,民主德国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优先发展冶金、机器制造、化学、能源经济等重工业部门,农业领域最重要的环节是扩大国营机器出租站和将每公顷单位面积产量提高25%。与此同时,民主德国也继续建设国家机关和建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工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国有化运动,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众多的农业合作社。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完成,1955年的工业生产与1936年相比翻了一番,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到71.7%。劳动群众的生活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1955年职工月工资从1950年的311马克提高到432马克,同期零售价格、劳务价格和交通费的指数从189.8%下降到110.4%(以1960年为100),生活费指数从1950年的100%下降到62.2%。国家在社会保险、养老金、卫生事业、社会事业以及教育事业方面的支出都明显增加,国民教育、科学以及技术方面获得极大的进步。

但是,“一五”期间民主德国政府采用行政手段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并在本国缺乏资源的情况下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开展延长工时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忽视了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和满足人民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引发了人民的不满,最终导致大规模的工人起义。因而,在1956年启动的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民主德国没有停止对工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计划,但不再采取行政没收的方式,而是利用税收、强制性购买和销售债券等手段。民主德国政府还强调,要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方式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50年代末60年代初,民主德国建立了本国的冶金基础,机器制造、化学、电力工业等工业部门均扩大,造船业、石油化学工业、塑料和橡胶加工机械制造业等工业部门建立,能源基础也有所扩大。据统计,从1950年到1960年,民主德国经济增长率大体稳定在5%—10%之间,工业总产值指数增长了近两倍。1960年,民主德国工商业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最终完成,社会主义企业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从1950年的61.8%上升为86.8%,公私合营企业只占到5.5%,私人企业生产占到10.1%,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农业部门,1960年初民主德国开展了强大的集体化运动,使合作社所占耕地面积从45%飞跃到85%,农业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在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建立柏林墙实现国家稳定后,民主德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经济方面,由于主客观因素,民主德国的经济计划不能按期完成,经济发展速度不断下降,1962年夏被迫宣布放弃七年计划。从1963年到1970年,民主德国实行新经济体制改革,经济获得较快发展,国民收入年均增长率由3.4%提高到5.2%。但在1969年特别是1970年,民主德国再次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昂纳克政府的应对政策是恢复传统的集中计划和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改善。1975年,民主德国超额完成1970—1975年的五年计划,生产性国民收入提高了31.1%,工业商品生产增长了37%,平均年增长6.5%,投资增加了21%,建筑业产值增长了28.2%,固定资产从4670亿马克增长到5770亿马克。农业领域也获得快速增长,牛奶增长18%,鸡蛋增长23%,居民的基本食品实现自给。

然而,民主德国缺乏资源,所需原料、燃料的60%依靠进口,此外还存在劳动力不足、资金短缺和价格补贴、各种福利开支及国防费用逐年增加等问题,20世纪80年代世界性经济衰退使经济发展环境更加恶化。为了促进经济继续发展,1981年统一社会党第十次代表大会提出“80年代经济战略”,目的是发挥科技优势,充分利用最新科技成果,使现有原料和燃料发挥最大效益,并有效地组织生产和管理,以提高劳动效能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经济持续发展。

但是,日益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民主德国国内消费增长比生产增长要快,而政府继续维持不切实际的社会福利政策,再加上80年代原料价格上涨、西方的高利息政策和信贷封锁政策等因素的影响,民主德国出现了债务问题。从1981年到1985年,民主德国的出口创汇政策使其外债从100亿美元下降到70亿美元。但从1985年起,民主德国的外债又逐年上升,1987年恢复至101亿美元,1989年则达到110亿美元。民主德国在外贸上日益依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联邦德国进口的产品量在民主德国进口总量中所占的比率从1988年的18%上升到1989年的20%,1989年民主德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额甚至占到其对外贸易总额的50%。民主德国经济发展出现迟缓的10年,1989年经济增长率仅为2.7%。

二、经济成就

民主德国的经济成就首先表现为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国民收入得到大幅度增长。其经济增长速度既快于苏联和东欧其他国家,也快于许多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1949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了18倍,农业生产增长了1倍,畜牧业生产增长了8倍。1985年的工业发展比1970年翻了一番多,交通运输和国内贸易也增长了近一倍。由于缺乏劳动力和投资资金,民主德国的经济增长依靠的主要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1980年到1987年,劳动生产率提高了60%,每年递增4.4%,1989年的劳动生产率比1949年提高了9.5倍,占世界第六位。民主德国与联邦德国的劳动生产率差距也不断缩小,1950年的劳动生产率水平仅相当于联邦德国的45%,1988年已达70%左右,跟英国的劳动生产率水平大致相等,在苏联东欧国家中是最高的。

40多年来,民主德国国民收入不断增长,建国之初只有249亿马克,1989年达到2790亿马克,比1949年增长了11倍以上,年均增长率为4%。昂纳克上台后,民主德国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1971—1975年的国民收入为7030亿马克,平均增长5.4%,1976—1981年的国民收入达8820亿马克,平均增长4.1%,1981—1985年的国民收入为10870亿马克,平均增长为4.4%。从人均国民收入看,1980年为7180美元,1988年达到大约8000美元,在东欧国家中位居前列。

统一社会党及其政府非常重视工业的发展,民主德国的工业发展较快,水平也比较高。工业是民主德国最重要的产业部门,1949年的工业产值是1.28亿马克,1989年提高到23.1亿马克,工业创造的收入占到整个国民收入的2/3以上,工业产值占国民收入的65%。建国之初,民主德国的工业基础较好,但存在国民经济结构不平衡的问题,统一社会党及其政府决定优先发展冶金工业、化学工业以及扩大褐煤开采,以形成本国的钢铁和煤炭生产基地。民主德国的重工业发展较快,1950年工业就恢复到战前水平,化学工业的总产量在1958年就占世界第七位,如按人口平均计算已居世界第二位。民主德国重视通过先进科技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工业产值,一直注重发展重型机器制造、农业机械制造和造船工业。经过多年的发展,民主德国的工业在世界占据领先水平,是世界第十大工业国,是较少的系统掌握微电子研究、生产和使用的发达工业国家之一。

民主德国完成了农业现代化,种植业和畜牧业都比较发达。建国后,民主德国的农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人均只有0.37公顷的可耕地上,实现了粮食、肉、蛋、奶、黄油在高消费水平上的自给。民主德国的种植业比较发达,1979年以来粮食生产节节上升,产量由870万吨增加到1983年的1000万吨,1984年更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年产量达到1300万吨。民主德国的畜牧业上升也比较快,在农业总产值中约占2/3。民主德国农业的劳动生产效率很高,80年代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约80万人,占全国总劳动力的1/10,仅占1950年的农业劳动力的1/3。民主德国农业发展主要依靠的是机械化和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机械化生产广泛应用于畜牧和家禽业。为了提高农业社员和农场工人的农业科技知识水平,民主德国政府给全国县立农业学校配备了750多名专职教员和大约1.6万名兼职教员。每年11月至第二年3月,农业学校利用冬闲时间开办冬季班,向校外农业社员和农场工人讲授有关农业生产的最新知识。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村面貌也发生巨大变化,20世纪7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合作社跟国营农场一样实行工资制,农民的收入和福利与城市工人差不多,城乡差别较小。

民主德国经济发展依靠的是先进科技,科技水平较高也是其经济成就的表现之一。由于缺乏资源和劳动力,20世纪70年代以来民主德国十分强调通过发展科技力量来发展经济,并注重将科技与生产密切结合,把研究与应用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了促进科研工作,政府加大科技领域的经费投入,20世纪60年代的科研经费约占国民收入的3%,80年代增加为4%,达到了世界先进国家水平。在政府的推动下,民主德国科学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从申请专利的科技发明看,1970年仅有4500项,1980年增加到26741项,1971—1975年的专利总量是22971项,1981—1985年猛增到49780项。

民主德国的经济成就还体现在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1971年后统一社会党实行经济政策与社会政策相统一的方针,政府每年投入30%—40%的国民收入发展福利事业,主要是用于进行财政补贴、提高工资和改善社会保障和加大住房建设。民主德国实行基本消费品价格稳定政策,对于粮食、牛奶、肉、蛋、蔬菜、房租、水电、燃料、交通服务等,实行中央控价和价格补贴,价格长期稳定不变,这保证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与此同时,劳动人民的实际收入和职工工资不断提高,1950年职工平均月工资为311马克,1960年为550马克,1970年为755马克,1980年为1030马克,1987年增加到1233马克,从1980年到1987年,居民现金收入增加了29%,1988年的人均实际收入为1949年的8.4倍。民主德国社会福利政策的核心是住房建设,从1971年起每年投入10%的国民收入用于改善居住条件,住房条件大为改善,1949年仅有510万套住房,即每千人平均拥有住房270套,人均住房面积仅为12平方米,1989年共有住房700多万套,每千人平均拥有住房增加到422套,人均住房面积为27平方米。此外,民主德国人民还享受免费教育、免费医疗等多种福利,每千人拥有医生数占世界第12位,病床数占世界第11位。政府还采取旨在帮助年轻家庭、抚养孩子的在职女工、青年和退休工人的一系列福利措施。民主德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也不断提高,1987年每人平均消费肉和肉制品99.4公斤,鱼和鱼制品7.9公斤,蛋和蛋制品303个,黄油15.5公斤,人造黄油10.3公斤,牛奶108.3公升。猪肉的人均消费量居世界第14位,蔬菜消费量居第9位。居民的食品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肉、奶、蛋和黄油等畜产品在食品中所占比重约为40%,在国际上也属于高水平。家用高档消费品占的比例较高,1987年每百户家庭中,有小汽车52.6辆,冰箱152.1台,洗衣机104.6台,电视机121.6台,其中彩电47.1台。1967年开始实行5天工作周,1976年又改为工人每周工作42小时(轮班工人为40小时),1979年职工每年休假日期增加为21天。

三、经济成就取得的原因

经过40多年的建设,民主德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除继承了德国较好的工业基础和劳动力素质外,也与民主德国政府和人民的努力分不开。

首先,民主德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经济的发展。民主德国处于东西方阵营冷战对抗的前沿阵地,在与资本主义世界进行竞赛时,民主德国党和政府把经济建设作为党和国家的首要工作,同时他们也认识到要依靠雄厚的物质基础来保障社会制度的稳定。从50年代起,民主德国就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首要任务和指导方针,将掌握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知识和经验,并在实际中加以运用,作为统一社会党政治思想工作的中心内容。

其次,民主德国党和政府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和改革政治经济体制。如前面提到的1952年的实行行政区划管理改革,在经济领域推行经济合同制和经济核算制;1958年的强调在政治领域改进国家机关的工作方式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民主、经济方面再次加强对国民经济的计划管理的改革;1963—1970年再次进行的新经济体制改革;1971年昂纳克上台后再次强化中央集权的计划管理体制的改革。尽管这些政治经济体制改革没有从根本上触及高度集权的管理方式,但不断提高企业自主权也有利于提高企业和职工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三,民主德国党和政府重视智力开发和人才培养。民主德国政府十分重视教育,从托儿所到成人教育一率实行免费,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教育投资约占国民收入的6%—7%,1988年的教育投资高达154亿马克。1971年以来,全国新建5.2万幢教学楼、学生宿舍和2400座学生体育馆。民主德国全国普遍实行十年制义务教育,所有儿童都可以接受教育。十年制普通综合技术学校毕业后,大部分学生继续接受免费职业教育,25%的学生可以升入大学进一步深造,1987年全国居民中每万人有174.9名大专院校学生。民主德国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较高,1987年企业中大专院校毕业生占21.6%,技术工人占60.7%。1949年只有25%的职工接受过系统的职业培训,1989年达到90%。不断发展的教育事业为民主德国经济的稳步增长提供了后劲,重视教育是民主德国经济保持增长的决定性因素。

第四,民主德国党和政府大力发展科技,并强调科技与生产结合。民主德国经济发展缺乏劳动力和资金,主要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发展生产力,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运用科学技术成果来取得。民主德国党和政府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及生产水平提高越来越取决于科学技术进步,政府用于科学技术与开发的经费不断增加,60年代每年约占当年国民收入的3%,70年代以来增加为4%左右,1971—1975年科研经费每年平均支出50亿马克,约占国民收入的3.9%,1976—1980年增加为平均每年支出63亿马克,约占国民收入的4%,1987年的科研经费投入攀升到120亿马克,与60年代年均经费相比增长了3倍。民主德国政府还注意将科技与生产结合,通过与企业签订合同,新技术新发明很快投入生产,迅速转化为生产力。1971—1980年的国民经济增长部分有90%是通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1981—1985年上升为95%,1986—1989年达到100%。通过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民主德国的关键工艺和尖端技术渗透到国民经济的重要领域,53%的工业企业实现了自动化与半自动化,国民经济部门产品更新率年均达到30%,消费品更新率达到40%。采用最新科学技术和不断更新工业设备,极大地节约了工时和劳动力,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和促进了经济发展。

此外,民主德国经济发展也受益于某些有利的外部环境。首先,民主德国可以从两德贸易中获得贷款、资金、市场以及先进工业设备和技术等好处。为了避免从国际法上承认民主德国的主权国家地位,联邦德国一直将两德之间的经济往来作为国内地区间经济关系来处理,这使民主德国商品可以享受低税进入联邦德国和欧洲共同体市场的待遇。两德的贸易方式也比较特殊,双方是按照协商的物品清单进行交换,在结算方式上不使用现金,而是先记账后由两国中央银行统一结算。为了解决短期支付的困难,两德还采取了无息透支贷款的结算方式,实际上几乎是民主德国单方面使用这种贷款。其次,民主德国还可以从经济互助委员会中得到很多好处,如获得苏联价格低廉的原料与能源,进入巨大的经济互助委员会成员国市场,通过科技合作获得苏联东欧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

四、民主德国与“经互会”

民主德国经济成就的取得,与经济互助委员会国家的经济合作密不可分。二战结束后,美国提出“马歇尔计划”,目的是帮助其欧洲盟国恢复经济,以抗衡苏联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苏联针锋相对地提出了“莫洛托夫计划”,通过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促进苏东贸易关系的发展,苏联希望防止“马歇尔计划”实施可能导致的东欧离心倾向和经济损失。“莫洛托夫计划”的实施使苏东经济关系日益密切,面对西欧国家政治经济一体化的挑战,苏联政府还决定成立一个国际组织将苏联和东欧国家的经济结合起来,通过经济集团化来对抗西方阵营。1949年1月5—8日,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六国政府代表在莫斯科召开会议,与会国家宣布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Ratfür gegenseitige Wirtschaftshilfe,简称经互会)。同年4月,经互会在莫斯科召开了第一届会议,正式宣布经互会成立,并规定经互会的宗旨是在各人民民主国家和苏联之间建立密切的经济关系,以促进各人民民主国家实行工业化和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促进整个民主大家庭的巩固。经互会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经济互助委员会会议,后来逐渐建立了执行委员会、合作委员会、常设委员会、秘书处、研究所、部门代表会议等机构。经互会正式语言是所有成员国的语言,会议工作语言是俄语。经互会的主要活动是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国际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共同投资建设联合项目、对外贸易以及科学技术合作。但在不同的阶段,经互会的宗旨、职能以及权限有所侧重,如建立之初的主要任务是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进行经济互助、技术合作和交流经验,成员国在双边基础上曾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科技合作协定。

1950年9月,民主德国加入经济互助委员会。民主德国将与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作为整个国家外贸的基础,大力发展与经互会国家的经济关系,与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国纷纷签署了商品和支付往来协定、科技合作协定等协议。通过加入经互会,民主德国与经互会国家特别是苏联的商品交换迅速发展,这有利于其摆脱对联邦德国的依赖,顶住西方阵营的经济压力和实现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50年代中期,经互会合作从流通领域扩大到生产领域,赫鲁晓夫提出实行生产专业化和协作,各国开始协调经济计划,经济合作由双边关系扩大到多边经济关系。1956年,经互会成立了成员国在各个领域进行合作的第一批常务委员会。民主德国不仅与经互会国家扩大贸易,还按照1958年的经互会决议,与经互会国家协调国民经济计划、实行生产的专业化和协作以及进一步密切经济和科技合作,并以之为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一个根本性前提。经互会国家十分重视运输和交通业,1958年决定铺设横贯大陆的“友谊”石油管道并于1963年投入使用,1959年开始创立“和平”国际能源联合体制,稳定的苏联石油供应使民主德国得以建立现代化的石油化学工业,有力地促进了缺乏资源的民主德国的经济发展。

20世纪60年代后,经互会致力于促进社会主义经济一体化,成立了使用转账卢布进行多边结算的“国际经济合作银行”(Internationale Bank für wirtschaftliche Zusammenarbeit)以及专门负责协调各国计划的“计划合作委员会”(Plan und zusammenarbeit Komission),以逐步实现生产、科技、外贸和货币金融一体化。民主德国在经互会国家中工业化程度较高,经互会国家经济一体化有利于其获得更多的合同和降低生产成本。因而,对于经互会的经济一体化倡议,民主德国作出积极回应,很快确定了实现这些协议的措施,甚至还将把与经互会国家实行更加紧密的专业化和协作作为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条件。如民主德国与苏联在1962年缔结了关于1962年互相供货和向民主德国提供13亿外汇马克的商品贷款的协定,两国还决定大幅提高换货额和扩大经济、科技合作。1966年,民主德国与苏联建立了对等的经济和科技合作政府委员会(Regierung Komiteefür wirtschaftliche und technologische Zusammenarbeit),主要任务是为实现两国在生产和研究方面的协作和专业化协定制订实际措施并监督执行。1968年,民主德国与苏联就经济和科技合作的新形式达成一致协议,包括制订预测、规划、协调五年计划的实际步骤、建立电子数据加工处理设施的统一体制、在工业和建筑业就共同采用先进工艺进行经验交流。同年,两国还就苏联天然气、合作建造天然气管道、电子、电机等方面的研究、发展和生产协作签署了协议,苏联还同意为民主德国培养更多的科级干部。1973年,两国开始协调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确定了今后几年更广泛地发展生产和研究方面的协作和专业化,并签订了处理消费品生产、电器零配件工业和改造方面的合作协议,同意共同为整个工业部门制定共同发展方针。

民主德国与其他经互会国家也采取了类似形式的经济和科技合作,如与波兰签定了一系列合作协议,涉及波兰人在民主德国的工厂就业、两国共同利用波罗的海港口以及联合经营波兰的纺织厂。民主德国也与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古巴、蒙古等国签署了经济和科技合作协议,与捷克、匈牙利、波兰等国还签订了一体化的生产协议。1974年民主德国与波兰合办的“友谊棉纺厂”在波兰正式投产,与捷克共同修建的连接两国企业的乙烯管道也投入使用,还与古巴、捷克分别签署了加强友好与合作的联合声明。

民主德国与经互会国家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人员往来十分频繁。民主德国与经互会国家专业化产品的进出口从1971年的25亿提高到1975年的60亿外汇马克以上。民主德国与苏联的嗜好品交换从1966—1970年期间的66亿增加到1971—1975年期间的990亿外汇马克,分工生产部分在外贸总额中的比重从1970年的0.7%增长到1975年的27%。1971年,民主德国和波兰、捷克分别达成了1972年1月起两国来往旅行免验护照和签证的协议,同年民主德国公民访问波兰的人数就增加到1240万,波兰和捷克也一共有1120多万公民访问民主德国,1971—1975年有4720万民主德国公民到社会主义国家旅行,同时有4270万社会主义国家公民到民主德国访问,人员往来日益频繁。

20世纪80年代初,经互会强调科技合作和协调经济发展战略。民主德国与经互会国家在科学研究和生产方面签订了500多项协议和合作合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互会推行“长期专项合作项目”,由成员国共同集资在苏联和其他国家建设一些大型工矿企业和能源项目,发展各国企业和科研组织之间的直接联系,并建立合营企业。经互会国家间的专业化协作从产品分工走向零部件交换,成员国签定了1000个以上的双边协议和120多个多边协议,按照协定进行生产分工。民主德国企业还积极参与苏联轧钢产品和能源开发的基本建设项目,以满足本国对原料和能源的长期需求。民主德国生产和科研部门与波兰、捷克以及其他国家也开始建立直接联系。联合投资也有利于民主德国获得稳定而廉价的资源,如从1986—1990年,民主德国从苏联进口8450万吨石油,360亿立方米天然气,1600万吨钢材,65万吨铝和其他原料,民主德国向苏联支付的石油价格只有国际市场的一半。

然而,由于经互会国家发展水平和国家利益各不相同,发展程度高的民主德国和苏联极力支持专业化生产,但罗马尼亚等国认为这只会导致现存发展水平差别的永久化,竭力反对,这导致经互会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如欧共体。而且,封闭的经济集团使经互会国家的科技水平和产品竞争力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这也是民主德国和苏东国家在1989年发生巨变的经济根源。德国统一后,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退出经互会,成为欧共体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在民主德国建国初期,加入经互会有利于其进入苏联东欧3亿多人口的巨大市场,并获得廉价而稳定的能源和原料,这对民主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经互会是一个封闭的经济集团,尽管民主德国产品在经互会有很强的竞争力,但在国际上竞争力较差。民主德国长期实行重点发展与经互会国家间经济合作的战略,这导致其经济、科技发展脚步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经互会市场是低水平的,又缺少竞争机制,这使得民主德国没有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和大力发展科技水平的压力。此外,随着经互会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民主德国与苏联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对苏联经济特别是原料和能源的依赖性不断增长,这导致民主德国的经济不能独立自主地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冷战再次加剧,陷入经济困境的民主德国需要保持和扩大与联邦德国的特殊经贸关系,但苏联限制两德过于接近,昂纳克政府在权衡利弊后不得不屈服于苏联的压力。严重依赖苏联经济的结果是,民主德国经济是随着苏联的兴盛而兴盛,随着苏联的衰落而衰落。80年代中后期,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民主德国经济发展也是困难重重,经济发展落后是苏联东欧剧变和民主德国消亡的根本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