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在战前拥有约500万犹太人,数量居欧洲首位。而且在纳粹分子的话语体系中,经常把犹太人与布尔什维主义捆绑在一起,称犹太人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基础与后盾。因此,希特勒还在制订和落实入侵苏联的计划时,即把抓捕和屠杀苏联犹太人的事务提上日程。1941年3月3日,他向约德尔口授行将对苏作战的方针时,即提出让希姆莱负责实施灭绝犹-布尔什维克领导阶层的工作。他说:“犹太布尔什维克知识分子一向是人民的压迫者,必须加以清除。”同年5月,党卫队从各处抽调约3000人,分别组成四个特别行动队,预定在入侵苏联时随军队行动。海德里希在6月中旬举行的特别行动队行前训话中强调:“东方犹太人是布尔什维主义的后备军,因此根据元首的看法必须将其消灭。”在侵苏战争的进行过程中,特别行动队以积极和残忍的态度参与其中,往往军队正在围攻一座城市,特别行动队的先头部队已经开始动手杀人。各分队关于屠杀犹太人的汇报材料源源不断流向上级部门,每一份材料都使用了冰箱生产者或病虫害扑灭者的语言,冷峻地报告自己的“战绩”。截至1941年底至1942年初,各特别行动队消灭犹太人的汇总合计481887人。而到1943年9月,这一数字上升到90万。
德国原计划在3个月之内解决苏联问题,因而侵苏战争一爆发,各个部门即以德国占领整个欧洲大陆为基础,筹划下一步的行动计划。1941年7月31日,戈林给海德里希下达命令,要求其“就最后解决德国控制下欧洲的犹太人问题做好必要的组织、技术支持和经费支持等工作,并负责协调相关政府部门的工作”。在执行命令的过程中,当局同时把打击矛头指向国内残存的犹太人。1941年9月1日,海德里希颁布关于犹太人佩戴“大卫星”的法令,其中规定:6岁以上的犹太人在外出时必须佩戴犹太标志,该标志为手掌大小的黄布,缀以六角星黑框,中间书写Jude字样,缝制在外套的左胸部。从1941年10月起,大批在德犹太人被送往位于罗兹、华沙、明斯克和里加(Riga)的犹太人隔离区。
1942年1月20日,为协调实施“最后解决”的各项事务,海德里希召开了臭名昭彰的“万湖会议”。他在会上宣读了1941年7月31日戈林的命令信,并明确自己作为希姆莱的代表全权掌管“最后解决”事务的身份。会议决定从西向东对欧洲大陆作一次全面梳理,将全部犹太人送往东方占领区。会议决定,犹太人送到东方后,无劳动能力者和儿童直接处死,有劳动能力者组成劳动大队从事集体劳动,用道路建筑等繁重劳动让他们折磨致死。其中的幸存者作为生存竞争的最适者,已拥有强大的忍受能力,必将成为犹太种族复兴的核心,必须予以清除。但是,年龄在65岁以上者、一战中的致残者、获得过一级铁十字勋章的犹太人,以及犹太组织的代表人物或著名的艺术家和科学家等犹太社会名流,不应该简单地消失,而要暂时保留下来,以便在国内外公众面前掩盖“疏散”行动的真实特征。
由此德国的罪恶之剑转而向西。1942年5月起,荷兰犹太人被强令佩戴大卫星,一个月后,死亡的车轮滚滚东向,共有11万犹太人被押运出境,最后幸存者仅6000人。但在法国和比利时,由于德国驻军长官采取不同形式的阻挠行为,搜捕工作不太顺利。希腊拥有约7.5万名犹太人,其中1.3万名在意占区,5000名在保加利亚占领区,最后约有5.7万—6万名遭屠杀。在其他地方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波兰、匈牙利、南斯拉夫等国的犹太人大部分在毒气室遇害,奥地利、斯洛伐克的犹太人半数遭屠杀,丹麦和保加利亚的犹太人在当地民众的保护下大部分幸存。
欧洲各国犹太人遇害数量估算
屠杀犹太人的工具,最初主要使用枪械击杀,死后尸体埋在大土坑里。但是,大规模枪杀的血淋淋场面常常造成部分执行士兵精神崩溃,故而自1941年底起改用毒气车杀人。经过改装的闷罐子卡车名义上运送犹太人到淋浴场,中途通过暗装的管道输入毒气毒杀,最后尸体由其他犹太人加以处理。1942年初,开始使用伪装成“蒸汽浴室”的固定毒气室和焚尸炉,最初的毒气是由柴油发动机排出的废气,以后使用法本化学公司研制的高效杀菌杀虫剂氢氰酸“齐克隆—B”(Zyklon B)。以后,毒气室和焚尸炉成为绝大部分灭绝营的基本装备。
斯大林格勒会战结束后,德国劳动力紧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1942年4月30日,党卫队中央经济管理总处(WVHA)处长奥斯瓦德·波尔(Oswald Ludwig Pohl,1892—1951)写信给希姆莱,认为提高军备生产使“调动所有囚徒劳动力”势在必行,因此要求“采取措施,使集中营从它过去单一的政治形式逐渐过渡为适应经济任务的组织”。此后,对实施强制劳动者的挑选标准放宽,绝大部分犹太人都用于从事奴隶劳动。犹太人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每天的劳动时间都超过11小时。德国的卫星国也逐步放弃反犹暴行:1942年秋,斯洛伐克政府停止押送任何犹太人去东方;同年12月,罗马尼亚政府指令停止向德国交送犹太人;1943年4月,保加利亚国王指示禁止所有押运犹太人的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