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形成的时期,工业资本主义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全球扩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争夺原料产地、商品销售市场、投资场所和世界霸权,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大进大出的外向型经济日益成为德国等发达工业国家的重要经济特征。高速工业化带来的快速经济增长,以及由此造成的国民经济结构向工业主导型形态的转变,使帝国时期的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德国逐渐转变为外向型经济国家。这也是德国从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重要标志。
帝国时期对外贸易发展的最明显特征是贸易量的大幅增长。19世纪七十年代前,德国对外贸易呈一种直线增长趋势,但长期处于入超状态。1861年德意志关税同盟对外贸易总额为22.68亿马克,逆差为1.44亿马克,1871年外贸总额为54.39亿马克,逆差为3.11亿马克。1871年以后,受快速工业发展对原料、粮食的需求和工业品出口增长的刺激,贸易的快速增长形势没有太大改变,但出口呈现更大的活力。1880年—1913年,虽然对外贸易仍处于入超状态,但出口由29.23亿马克增至100.97亿马克,进口由57.36亿马克增至107.5亿马克,出口增幅明显大于进口增幅。这表明德国的产品出口能力在增强,外贸总额也在快速增长。
帝国时期的贸易伙伴主要在欧洲,对外贸易量的一半以上始终集中在这一地区。对美洲地区的贸易则仅次于欧洲。1906年德国产品的主要出口对象依次为英国、奥匈、美国、荷兰、俄国;1913年则依次为英国、奥匈、俄国、法国、美国。在进口方面则依次为:1906年美国、俄国、英国、奥匈、法国、阿根廷、英属印度;1913年时,除了阿根廷和英属印度的位置调换外,其他保持不变。
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使德国一跃成为世界性进出口贸易大国。1870年,德国和美国一起成为世界第三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80年代以后,这两个后起的工业化国家在世界出口贸易中超过法国,紧随英国,而且差距愈来愈小。1910年英、德、美三国的进出口贸易状况为:英国进口117.23亿马克,出口87.84亿马克;德国进口89.34亿马克,出口74.75亿马克;美国进口63.96亿马克,出口71.82亿马克。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进出口贸易国。
德国对外贸易在快速增长的同时,贸易结构也发生了巨大改变:在出口商品中,原料、粮食等初级产品比例下降,工业制成品、半成品的比重上升;进口则相反,原料、粮食等比重大增,工业制成品等的比重大幅度减少。1871年德国出口商品中的成品和半成品比重占51%,原料占25%,食品占24%;1910年成品和半成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出口总量的74%,原料和食品则分别下降为16%和10%。进口情况则完全相反。1870年成品和半成品的进口占德国进口商品的34%,到1910年下降到了24%。同期原料输入在进口商品中所占比重在45%和48.5%之间波动,食品在进口商品中所占份额则由13.9%上升到26.7%,几乎翻了一番。1880年—1913年,机器、动力运输工具和电气产品类的出口由4450万马克增加到了102470万马克,增长超过22倍。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金属、机械、化学、电气产品输出国。
德国与对外贸易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一直作为德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的欧洲地区在德国进口中所占的份额呈下降趋势,来自欧洲以外地区的食品、原料则不断增长。这些产品在1890年时还不足25%,到1910年已经增至近45%。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德国进口货物结构的改变。
英国是德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德国对英国贸易商品结构的改变典型地说明了德国工业能力的提升对其外贸结构的影响。1870年德国输往英国的产品中仅39.7%为工业品,原料和食品分别占34.7%和25.6%;1913年德国出口英国的产品中,工业品上升到70.8%,原料和食品类却分别下降到20.4%和8.8%。这一转变表明,在1870年时德国还是当时有“世界工厂”之称的英国的原料和粮食供应者,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实际上已经成为德国工业产品的主要销售地。德国工业产品在英国的“肆虐”曾震动英国朝野。1896年,英国人欧内斯特·埃德温·威廉斯(Ernest Edwin Willians)专门出版《德国制造》(MADEINGERMANY)一书,探究德国工业品行销的原因。
在国际投资方面,德国也由投资吸纳国逐渐转变为世界主要的资本输出国,对外投资成为德国对外经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德国的对外资本输出方式包括建立国外商业组织和工业企业,投资外国公司,购买外国有价证券和股票等。19世纪90年代末,德国输往国外的资本开始超过外国资本在德国的数量,德国由此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债权国家。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法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资本输出国。其具体对外投资状况为:1883年50亿马克,1893年100亿—130亿马克,1905年为150亿—180亿马克,1914年为220亿—250亿马克。
上述表明,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形成了一种大进大出的、与世界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外向型经济结构,对国外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依赖程度在加强。在这种外向型经济中,德国从世界各地进口粮食和原料,将高附加值工业品输往国外,获取高额利润。如前所述,这种与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威廉二世时期德国对外政策转向“世界政策”的重要内部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