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的工业化进程。德国通过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拓展新兴工业领域,不仅确立起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而且一跃成为世界工业先锋国家。与此相适应,企业经营模式也出现了集中的趋势。
一、传统工业领域新进展;新兴电气、化学工业
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德国的工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钢铁、煤炭等为代表的传统工业部门受益于新的技术发明和创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二是以电气和化学工业等为代表的新兴工业部门迅速崛起,为德国先进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传统工业领域新进展
19世纪60年代,德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钢铁生产大国,但与当时世界头号工业强国英国相比,其钢铁产量仍微不足道。1870年,世界生铁总产量1290万吨,其中英国为67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52%,美国为190万吨,约占世界总产量的15%,而德国在同年的生铁产量仅为14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2%。美、德等后起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在钢铁工业方面无法动摇英国的霸主地位,根本原因在于英国充分掌握着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各项钢铁冶炼技术的优势。
1877年,英国人西德尼·G.托马斯(Sidney G.Thomas,1850—1885)和帕西·C.吉尔克里斯特(Percy C.Gilchrist,1851—1935)发明了托马斯-吉尔克里斯特炼钢法(Thomas-Gilchrist Process;Thomas-Gilchrist-Verfahren) ,也称托马斯炼钢法(Thomas-Verfahren) ,通过向传统的贝塞麦转炉(Bessemerbirne)中掺入石灰,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这一新工艺使德国广泛利用丰富的磷铁矿,提高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有了可能。德国在1879年迅速将这一专利引入钢铁生产领域,此后钢产量出现了直线上升的发展势头。到1913年,德意志关税区域内(包括卢森堡)以托马斯炼钢法这种新工艺生产的钢产量已经接近1063万吨,大大超过了传统的贝塞麦炼钢法(Bessemer Process; Bessemerverfahren)生产的钢产量。因此,托马斯炼钢法对德国钢铁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年,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分别达到了1620万吨和1931万吨。此外,托马斯法炼钢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磷酸钙残渣,也成为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的肥料。德意志帝国时期的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居于首位,与此不无关系。
德国钢铁产量的迅猛增长与洛林地区的铁矿资源也有很大关系。托马斯炼钢法出现以后,洛林地区丰富的含磷铁矿成为德国钢铁工业迅速增长的强大推进器,洛林成了钢铁工业的新中心。据估计,当时洛林地区的铁矿储藏量为7亿吨,而德国其他地区的铁矿储藏总数为3亿吨。到1911年,阿尔萨斯—洛林地区的铁矿开采量已占当时德国铁矿总开采量的75%。
德国的钢铁工业随之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趋势。盛产铁矿的洛林、卢森堡和盛产石煤的鲁尔、萨尔相互各取所需,形成了一种“联合经济”:洛林的铁矿石运到鲁尔和萨尔区冶炼,鲁尔和萨尔则向洛林和卢森堡的冶炼厂提供焦煤。鲁尔—卢森堡—萨尔区域于是成了德国乃至西欧地区钢铁工业的中心。德国的钢铁产量因而迅速增长,将英、法等国远远甩在后面。1913年英、美、德三国在世界生铁产量中的比重分别为13.3%、39.3%和24.1%,钢产量的比重则分别为10.2%、41.5%和24.7%。德国钢铁生产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迅猛发展的钢铁工业成了德国工业领域最强大的主导性部门。到1913年,德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金属生产国和最大的金属出口国。这一年,德国出口金属20亿马克,占德国出口商品总额(101亿马克)的近20%。德国钢铁工业的竞争力也得到提升。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德国的生铁和钢都成了欧洲价位最低的产品。1900年左右,德国每个钢厂的年平均产量为7.5万吨,英国同类企业的产量却只有4000吨。差距之大可见一斑。
在钢铁工业和动力用煤等的拉动下,煤炭工业也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石煤产量由1871年的2900万吨猛增到了1913年的1.9亿吨。与钢铁工业一样,这一时期煤炭产量迅速增加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是技术的进步。首先,由于深钻工艺的进步和矿井支撑技术的改进,鲁尔地区和亚亨地区对更深层煤矿的开采变得更加容易,从而使采煤区域继续向北延伸,并且不断找到新的煤田。快速钻机的出现(1894年)和凝固工艺运用于矿井建造(1902年)等新技术的采用,对于加快煤炭开采速度和开采地质情况高度复杂的煤矿都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在这一时期,开采锤、凝胶炸药、电动泵、震动溜槽、电力矿用铁路等新技术和新机器陆续投入使用,也大大提高了采煤效率。
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不同,帝国时期,不仅石煤开采量得到迅猛增加,褐煤也开始得到大规模的开采。德国的褐煤储量丰富,西部地区莱茵河西岸的科隆和波恩之间,中德地区的萨勒河(Saale)和姆尔德河(Mulde)之间,东部的黑埃尔斯特河(Schwarze Elster)和施普雷河(Spree)上游之间的劳齐茨山脉(Lausitzer Gebirge)等地,是褐煤的主要分布区。由于燃值较低,起初褐煤只能用来取暖和用作颜料。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人们发明了煤砖压制技术,将褐煤压制成方便和可燃性更好的煤砖,褐煤开采量因此大幅度上升。1880年,德国的褐煤开采量仅为1210万吨,1913年已经达到8750万吨,增加6倍以上。
机器制造业也出现了加速发展的趋势,成为工业领域中的领头雁。新帝国建立后,机器制造业出现了两大趋势:一是新建企业不断增加,二是企业规模扩大和职工人数迅速增长。1882年—1907年,德国机器制造业5人以下的小企业数从77627个上升到79285个,略有增加,同一时期6—50人的中等企业数目从4356个增加到了11798个,增加近两倍,50人以上的大企业则从894个增至3409个,增加近3倍。这意味着机器制造企业在数量增加的同时,规模也在扩大,实力在增长。机器制造业领域的职工人数也由1882年大约16.7万人增加到1907年的78.9万人,增幅近4倍。从指数增长(1913年=100)看,机器制造业(包括船舶制造业)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1875年13.7;1885年17.0;1895年28.1;1905年56.8;1910年63.8。到20世纪初,德国已经成为仅次于英国的世界第二大机器出口国。
这一时期德国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专门化”。在19世纪最后25年中,随着新技术的涌现和新机器的发明,“专门化变得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生产某种特定机器的企业愈来愈多。除了克虏伯等大型企业外,许多高度专门化的中小企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和壮大。柏林和开姆尼茨是这类企业的主要集中地。有关机器制造业的专门化发展趋势,著名学者维尔纳·松巴特(Werner Sombart,1863—1941)曾作了生动的描述:“在几十年前,一个工厂还把‘从园艺用斧到蒸汽机’的尽可能多样性的制造当作一种荣誉,尔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却是泵、涡轮机、枪械、缝纫机、自行车、蒸汽机、燃气发动机或者工具机的专门化生产工厂,其他的企业则主要从事锅炉、桥梁、装甲板和大炮的制造。”生产的专门化是机器制造业进步的一种表现,它不仅有利于提升生产效率,也有利于提升产品的质量和生产工艺。
机车和造船工业是帝国时期机器制造业的亮点。机车制造业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机型的增多和产量的大幅增加。到1905年时,汉诺威机器制造股份公司(Hano Mag)向国内外市场提供的机车类型已经达20种以上。博尔西希机器制造公司发展更突出。到1914年左右,该公司机车生产总量的60%已经是柴油机车等新型产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德国拥有大约18家机车制造公司,每年生产各类大小型机车已经达到约2300台。
轮船制造业发展相对较晚,但进步迅速。1892—1907年,德国在世界造船业中的份额从7.3%增加到了13.8%。在大力发展海军的政策出台之后,造船业的发展尤其迅速。曾任帝国海军大臣的阿尔布莱希特·冯·施托施明确要求由德国船厂来建造他的战舰。但泽、弗伦斯堡(Flensburg)、基尔、吕贝克、罗斯托克和什切青等地发展成为德国造船业的基地,主要造船厂有位于基尔的日耳曼尼亚造船厂(Germania-Werft)、不莱梅的H.F.乌尔里希船舶制造公司(Schiffbaugselschaft H.F.Ulrich)、什切青伏尔坎机器制造股份公司(Stettiner Maschinenbau Aktien-Geselschaft Vulcan)等。1913年,德国造船业为国内外建造的船舶总吨位累计达到了134.58万吨。
传统的纺织工业在继续发展的同时,内部出现了结构性调整。亚麻纺织业发展出现回落趋势;毛纺织业和棉纺织业稳中有升;丝织业则借助于新的科学技术的运用而得到迅速发展。
亚麻纺织业曾被誉为“最具民族性的德国工业”。19世纪70年代末,德国政府曾对进口的亚麻纱每100公斤征收3—12马克的进口税,以保护本国的亚麻纺织工业,但是没有能够阻止亚麻纺织业的下滑。据统计,1880—1913年,亚麻纱产量下降了40%,亚麻布产量下降了18%。
毛纺织业则有所发展。19世纪八十年代,许多毛纺织厂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一些毛纺织企业甚至发展为大型的股份公司。羊毛制品的出口也由1880年的不到1.2亿马克增加到了1905年的3.5亿马克。棉纺织业也有所发展。从纺纱业看,1875—1913年间,纱锭数量从42.3万多枚增加到了近120万枚,增长超过180%,同期棉纱产量却由93613吨猛增至447264吨,增长幅度超过370%。这意味着每一枚纱锭平均产纱量得到提高。棉织业也有明显的进步。同期棉织机数量由22.6万台增到了34.32万台,增幅约52%。棉织品产量则由101415吨猛增到了426837吨,增幅高达320%以上。
与棉、毛等传统纺织业相比,丝织业由于采用新技术而发展更快。1889年人造丝发明后,德国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有25个人造丝生产厂家,年产量达5500吨,产值7200万马克,其中1/3产自德国。
总体上看,德国的纺织业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有了很大发展。尽管如此,该生产部门在德国工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始终不如在英国所扮演的角色那样重要,发展速度也低于其他工业部门。因此这一时期的德国纺织业又被称为“停滞性行业”。
(二)新兴电气、化学工业
电气、化学等新兴工业部门异军突起,是德国确立自己在世界上的工业强权地位的重要标志,正是这些新兴工业使德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工业领袖国家。
1.电气工业
电能的应用、电气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1866年维尔纳·冯·西门子(Werner von Siemens,1816—1892)发明发电机,解决了电的生产问题,使电气工业的发展和推广有了可能,人类开始从蒸汽时代步入电气时代。19世纪80年代,以维尔纳·冯·西门子和艾米尔·拉特瑙等为代表的德国企业家利用电灯、电话等普及的契机,率先开始了电气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使德国取得了这一领域的领导权。1875年,德国共有81家电气工程企业,职工1157人,20年以后,德国电气工业企业增加到1326家,职工26321人。新兴电气工业成了19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经济“大萧条”期间维持德国工业经济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源。同时代的经济史家曾经形象地描述了当时德国电气工业的繁荣景象:“19世纪八十年代,特别是19世纪90年代,这一部门中从事工业活动的企业,有如雨后春笋,一个超一个地猛长,以致今天的德国(1912年)已经遍布这一新兴工业,而这一工业在三十年前还几乎无人知晓。”
德意志帝国时期电气工业企业发展的显著特征是,从一开始就呈现强劲的集中化趋势。1896年,电气工业领域有39家股份公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逐步形成了位于柏林的西门子哈尔斯克股份公司(Siemens& Halske A.G.)、位于纽伦堡的电气股份公司(Elektrizitts-Aktiengesellschaft)、位于柏林的通用电气公司(Allgemeine Elektrizitts-Gesellschaft,简称AEG)、设在科隆的赫里欧斯电气股份公司(Elektrizitts-Gesellschaft Helios)、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电气公司(Elektrizitts-Aktiengesellschaft Frankfurta.M.)、柏林的电气公司联盟(Union-Elektrizitts-Gesellschaft)、德累斯顿的电气工业股份公司(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zittswerke)等7大巨头。此后,为了减少竞争风险,各电气公司之间继续合并。到1910年,西门子和通用电气公司两大集团已经占据了当时德国电气工业生产的75%。
电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德国工业动力的地理分布和使用状况。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德国中、南部地区由于缺乏矿藏资源,工业化进程长期受到制约,而这时已经有了新的发展动力。这些地区多山,水力资源丰富,可以利用涡轮机以及河流、水库等水能发电,以解决发展工业所需的动力源,将生产出的电力输往各个地区。动力源的解决,使中南部的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纽伦堡等地区有可能成为德国经济增长的新热点地区。
电能的使用也使工业生产领域的动力结构发生变化。发电机和电动机逐渐排挤笨重、体积巨大且难以移动的蒸汽机。1900年以前,德国电力生产的86%用于照明,到1911年,在总数达1000万千瓦的发电量中,绝大部分已经用于动力。在德国1913年的电力生产中,有63%来自石煤火电,23%来自褐煤火电,另有11%出自水能发电。
帝国时期电气工业发展的一个特点是将大城市作为自己的主要依托载体。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煤炭、钢铁、纺织等工业的发展促成了一系列新兴工业城市,城市围绕着工业矿区发展起来。新兴的电气工业则把城市,特别是大城市,作为自己的主要选择对象。柏林就集中了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哈尔斯克等多家大型电气工业集团。此外,亚亨、不莱梅、德累斯顿、莱比锡、开姆尼茨、杜伊斯堡(Duisburg)、埃森、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汉堡、基尔、科隆、纽伦堡、曼海姆、斯图加特等城市也是电气工业的汇集之地。
电气工业的飞速发展使德国迅速向电气化国家迈进。1891年,德国仅有35个地方可以供应电力,到1913年已经有17500个地方通了电,约一半的德国居民用上了这种清洁方便的能源。这种在电气化方面的巨大成就在当时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无一可与之相比。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电气工业生产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德国34.9%,美国28.9%,英国16%,法国4%。从电气产品的出口总量看,德国所占比重更高。据统计,德国电气工业产品的约1/4销往世界各地,其电气工业出口占世界电气产品出口量的46.4%。
2.独步世界的化学工业
化学工业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标志德国异军突起的另一支重要力量,也是德国工业化进程中最成功的产业发展标志之一。德国之所以能建立起独领**的化学工业,主要得益于两大因素。一是德国拥有化学工业发展所需的丰富矿产资源,如钾盐、黄铁矿、煤焦油等。例如,施塔斯富尔特(Stafurt)的钾盐产量就由1861年的2400吨猛增到了1910年的831万多吨,50年间增长了300多倍,从而为相关化学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证。二是德国各个化学公司、大学和技术研究所建立了大批应用化学实验室。在这些实验室中,科学家们研制成功各种各样的新药物和合成染料。后一个因素是德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关键所在。许多国家都具备德国所拥有的矿产资源,但缺少德国所拥有的第二个因素。有关学者在评述这一时期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原因时感慨道:“没有任何地方像德国那样,科学和技术结合得如此紧密”。
19世纪40年代,德国在化学领域的许多研究已经呈现领先趋势。到19世纪中期,德国化学界开始出现一批具有国际声望的著名学者,农业化学之父尤斯图斯·冯·李比希(Jwstus von Liebrg1803—1873)就是其中的代表。早在1844年,李比希就已经预言,将会出现一种新工艺,从煤焦油中提取各种颜料。但是,当时的德国还没有条件向有前途的青年化学家们提供最大的发展机会。于是一些人前往政治、经济和研究条件更好的英国寻求发展,并且取得了令人注目的研究成果。其中奥古斯特·威廉·冯·霍夫曼(August Wilhelm von Hofmann,1818—1892)就成了伦敦化学学院(College of Chemistry in London)的院长和伦敦化学学会(Chemical Societyin London)的会长,在苯胺染料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856年,霍夫曼的学生提炼出第一种苯胺染料“泰尔红紫”(Tyrian Purple)。不久霍夫曼也提炼出了数种煤焦油染料。
德国工业界对霍夫曼等人在化学领域的新发现作出了迅速反应,不但在化学工业领域中取得了领先地位,而且占据了苯胺染料、药物和肥料等世界化工产品生产市场的主导地位。1861年,啤酒酿造商之子弗里德里希·恩格尔豪恩(Friedrich Engelhorn,1821—1902)在曼海姆建立了一座焦油颜料厂。1865年,李比希的学生奥古斯特·克莱姆(August Clemm,1837—1910)和卡尔·克莱姆(Carl Clemm,1836—1899)兄弟从该企业中分离出来,在莱茵河左岸的路德维希港(Ludwigshafen)建立了巴登苯胺苏打企业(Badische Anilin-und Sodafabrik,简称BASF)。1870年巴登苯胺—苏打企业拥有职工490人,1900年左右,该企业职工人数已经超过6000人。1863年,化学药品商弗里德里希·拜尔(Friedrich Bayer,1825—1880)在乌珀塔尔开设了弗里德里希·拜尔染料公司(Farbenfabrik Friedrich Bayer) ,生产品红染料,最初只有1名工人。此后该企业迅速发展,1881年转变为股份公司。到1891年,拜尔公司在卡尔·杜伊斯贝格(Carl Duisberg,1861—1935)领导下,发展为拥有400名职工的大企业。
各大化工企业在化学工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重要的化学研究成果都是在这些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中完成的。其中,弗里德里希·拜尔公司属下卡尔·杜伊斯贝格领导的实验室所取得的成绩特别令人注目。杜伊斯贝格本人就发现了三种新的苯胺染料。他的实验室还与柏林大学、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t Würzburg)的化学系建立起紧密的合作联系。这种将科学研究与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方式使弗里德里希·拜尔公司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也是帝国时期工业强劲增长的秘诀所在。有史家在论及这一时期德国化学工业的发展特点时指出:“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尤其突出”。
新兴的化学工业主要分布于在莱茵美因地区、柏林周围和北莱茵地区。起初,一些化学原料如明矾、硫磺、硫酸盐等主要是作为采矿、冶金、制盐业的副产品来生产的,因此早期化学工业只是作为一种副业存在于图林根、莱茵—威斯特法仑等矿区。作为现代基础化学工业的苏打、硫酸等生产企业主要建立在城市或河流旁,因此,亚亨、巴门、杜伊斯堡、曼海姆等紧靠河流的城市是化学工业企业的重要选择地。在这些地方,不仅原料易于供应,而且有充足的水源来保障生产过程中冷却的需要和排放有害物质。巴登苯胺—苏打企业、弗里德里希·拜尔公司等都选择了这种地理位置设厂生产。
德意志帝国建立后,化学工业发展呈加速趋势。仅1870年—1874年,德国就成立了42家化学公司,资本总额达4200万马克。到1896年,德国已经拥有108家化学工业股份公司,总资本达到33290万马克,企业10385家。化工生产也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以1913年化学工业生产指数=100计算,则1872年为8.4,1882年为15.5,1892年为27.1,1902年为46.8,1912年为93.7。
当时德国的化学工业中,化学染料生产最引人注目。德国的染料工业在世界染料工业生产中的地位也不断上升。1880年德国合成染料生产占世界总产量的50%,1900年以后,这一比例上升到了90%。德国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钾盐生产者,生产和加工着世界化工生产中95%—98%的钾化合物原料。基础化学工业也呈现较快的增长势头。1900年德国硫酸产量仅相当于英国的55%,1913年时则产量已经大大超过英国,相当于它的硫酸产量的155%。有人在评价这一时期的德国化学工业时指出,它是“德意志帝国最伟大的工业成就”,是德国在世界市场上旁若无人的“最快乐的工业”。
二、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的确立
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迅速实现了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由工业化进程中的“追随国家变成了先锋国家”。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原有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工业确立起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工业部门内部出现结构性调整,工业发展重心迅速转向最新科学技术支持下的钢铁、煤炭、机器制造工业和新兴化学、电气等工业领域。随着工业生产的大规模扩张,企业经营方面出现了卡特尔化趋势。
(一)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的形成
帝国时期,社会生产有了很大的增长。以1913年价格计算,在1869年—1913年间,国内生产净值从151亿马克增加到了524亿马克,增长约2.5倍,按人口计算,则人均增长了1.6倍。同期人均年收入由380马克增加到了780马克。这种增长的动力主要源自工业发展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的变化清楚展示了德国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的动态画卷。总体上看,帝国时期的就业人数有了巨大增长。1867年—1913年间,德国就业总人数从1617万多人增加到了近3097万人,增幅超过91%,大大高于同期的人口增长率。它从一个角度说明了这一时期经济的活跃和繁荣程度。但是,各个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增长差别很大。在三大产业领域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领域就业人数从833.3万人增加到1070.1万人,仅增长28.4%,同期包括工业、手工业、采矿业在内的第二产业的就业人数却从441万人猛增到1172万人,增长幅度达165.8%。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服务业领域就业人数也出现了强劲增长,由308万人增加到768.3万人,增长将近150%。各个产业部门从业人数在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也因此发生巨大变化。1876—1913年,农业领域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从51.5%下降到了34.5%,工业、手工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则由27.1%上升到了37.8%,商业和交通行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也由就业总数的5.4%上升到了11.2%,家庭服务领域从业人数所占比重则由9%左右下降到了约5%。从1904/05年开始,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开始赶上并超过第一产业就业人数。与此相对应,农业领域中的人口大幅度下降,工业领域中的人口则迅速增加。1882—1907年,农业生产人口所占比重从41.6%下降到了28.4%,工业生产人口所占比重则从34.8%上升到了42.2%,商业和交通行业人口所占比重也由9.4%增长到了12.9%。工业生产领域人数已经超过农业生产领域人数。
各生产部门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也折射出德国由农业国向工业国转变的运行轨迹。1870年—1913年,第一产业价值创造虽然从57.38亿马克增加到了112.7亿马克,增长率为196%,在社会生产总额中的所占比重却从40.5%下降到了23.2%。同一时期第二产业的社会产值由39.97亿马克增加到了218.05亿马克,增长率近546%。第二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额中的比重从28%上升到45%以上。商业、交通、金融等第三产业也有明显的增长。从1888/89年起,第二产业产值开始赶上并超过第一产业。到1913年,农业产值已经不足社会生产总值的1/4,占社会生产总值将近一半的工业已经成为德国经济的主体。
工业生产在成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同时,其内部的结构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各个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资本投入和生产增长幅度等呈现很大的区别,行业重心处于调整之中。
首先,各个工业部门就业人数呈现不平衡增长。纺织、服装加工等传统工业部门就业人数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化学、电气等新兴工业部门和煤炭、钢铁等重工业部门。1875年以前,服装和皮革加工业、纺织工业等两大传统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工业中占有明显的优势。1875年服装和皮革加工业职工总数占整个工业领域就业总人数的20.9%,纺织工业占18%,居于第一和第二位。此后这两大行业就业人数绝对值仍继续增长。1875—1913年,服装和皮革加工业就业人数从107.8万人增加到154.4万人,纺织业从业人数从92.6万人增加到了110.1万人。但是由于增长速度较低,它们在工业领域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明显减少。其中,服装和皮革加工业职工人数所占比重下降到了14.2%,纺织业下降到了9.3%,分别降到了第三位和第五位。同一时期,包括钢铁、机器制造、造船、车辆制造和电气工业等在内的金属生产和加工工业、建筑业、化学工业的就业人数则上升很快。金属加工工业就业人数从60.1万人上升到了188.7万人,在工业领域就业总人数中的比重从11.7%上升到了17.3%,跃居第一位。与此同时,受益于工业城市的快速发展及其带来的大量工业建筑、学校、行政大楼、车站等公共设施的建设,建筑业就业人数迅速增长并跃居第二位。
其次,从生产增长率的角度来考察,则这一时期的工业发展重心在向新兴工业部门转移。就整个德国的工业生产而言,1870年—1913年的年平均增长率为3.7%,但具体到各个部门时则区别很大。同期各工业生产部门的年生产增长率分别为:煤炭和土类工业3.7%;金属生产工业5.7%;金属加工业5.7%;化学工业6.2%;纺织工业2.7%;皮革生产业2.8%;服装工业和皮革加工业2.5%;木材和雕刻材料加工业3.1%;纸张生产和加工业6.9%;食品和享乐品工业2.7%;煤气、水、电供应9.7%;建筑行业3.1%。从中可以看出,化工、煤气、电力、金属加工和生产等含有新科技因素的工业部门的年生产增长率明显高于食品和服装生产等传统工业。
基于以上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各工业部门在整个工业生产领域中所占比重也发生了显著变化。1882—1907年,比重处于增长状态的的有采矿类(5.46%上升到6.32%)、金属生产(4.22%上升到5.30%)、金属加工(13.21%增加到17.87%)、化学工业(4.05%上升到5.77%)、煤气和水电供应(0.80%上升到2.22%)等部门,而纺织(13.41%下降到8.58%)、皮革生产(1.73%下降到1.18%)、服装和皮革加工(18.73%下降到11.98%)、食品和享乐品(20.65%下降到18.26%)等生产领域所占比重则皆有所下降。工业结构重心正朝着以钢铁、机器制造为主导的重工业和电气、化工等构成的新兴工业部门转移。
(二)企业经营规模扩大和卡特尔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生产力飞速发展,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领域出现了垄断的趋势。德国工业界通过条约性协商,即卡特尔的形式,实现了较之其他国家的工业更高程度的垄断。因此,当美国在1890年以后逐渐成为托拉斯(Trust)控制下的国家时,德国成了“卡特尔的主要国家”。
这一时期德国企业规模明显趋向大型化。1882—1907年,德国1—5人的家庭式小企业数目由2175857个减少到1870261个;6—50人中型企业有较快增长,从85001个增加到187074个;51人以上大企业数目则增速最快,从9481个增加到了29033个。1907年,小、中、大三类企业的数量比重分别为90%、8.7%和1.3%;职工人数比重则相反,分别为29.1%、23.2%和47.7%。从生产能力看,大企业的优势更加明显,它支配着73.9%的蒸汽动力和77%的电力,中型企业的蒸汽动力和电力支配比重分别为18.4%和15.5%,小企业则仅占7.7%和7.5%。克虏伯是大型企业发展的典型。1873年克虏伯公司有职工1.6万人,1890—1893年达到2.4万人,世纪之交时为4.5万人,1912年时则达到了6.83万人。大型企业的发展还可以从股份公司和两合公司的增长中窥见一斑。1886/87年,德国共有2143家股份公司和两合公司,股份名义资本48.76亿马克,1909年,股份公司和两合公司增加到5222家,股份名义资本则达到了147.37亿马克。股份公司的资本拥有规模也在不断扩大。1886/87年,有74家公司资本超过1000万马克,到1909年,拥有1000万马克资本的公司已经达到229家。
大企业的迅速发展和扩张使工业领域竞争日益加剧。为了降低竞争造成的损失和风险,尽可能多地获取利润,各大企业逐渐趋向于通过协议来达成有关生产、销售等方面的妥协,以取得双赢局面。早在19世纪中期工业高涨时期,德国已经出现了销售的协定形式,冶炼、铁轨、煤炭等生产领域有了商人和生产者之间达成协议的卡特尔。但是19世纪70年代以前,这种形式仍处于早期阶段,达成的通常只是一种自由的地区性联合。19世纪70年代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卡特尔等垄断组织的出现起了促进作用。1871—1873年,德国因对法战争胜利取得巨额赔款等原因而出现了创办企业的热潮。短短数年间成立的股份公司达500家,投资和生产等规模迅速扩张。随之而来的又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冲击和德国政府为保护国内市场从贸易自由主义转向贸易保护主义。这种过山车式的剧烈变化,造成了竞争的加剧,推动着企业在限制竞争方面建立强有力的组织。
帝国时期卡特尔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19世纪70年代初到1893年建立莱茵威斯特法仑煤业辛迪加(Rheinisch-Westflisches Kohlensyndikat)为止,是卡特尔化的第一阶段。这一阶段卡特尔的主要形式是价格和份额卡特尔,它主要流行于诸如煤炭、钢铁、钾盐等单一产品占主导地位的生产部门。1893/94年到1914年是卡特尔化的第二阶段。这一时期卡特尔发展的特征是急剧扩张。特别是帝国法院于1890年和1897年判定卡特尔为符合营业自由原则的联合和卡特尔协议具有法律约束力以后,卡特尔的发展呈现加速趋势,不仅出现了许多跨地区性的企业联合,卡特尔的规模也不断扩大。卡特尔化的这两个发展阶段可以从其数量变化中看得一清二楚。1866年普奥战争前德国有4个卡特尔,1875年有8个卡特尔,1887年有70个,1890年有117个,直到1895年,卡特尔数量也才增加到143个。此后卡特尔数量出现爆炸性增长,1910年达到673个,1914年时则已增至700个左右。
卡特尔化对德国经济的影响相当大。1905年德国共有366个工业卡特尔,最重要的卡特尔分布状况为:采煤业9个,冶铁业20个,五金工业7个,化学工业17个,水泥工业5个。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煤炭、钢铁、五金、化工、纺织、建筑、印刷等各个行业中都已经或多或少地卡特尔化了。从卡特尔在各工业领域所占的生产份额也可以看出卡特尔在德国国民经济中的巨大影响力。以1907年为例,这一年各工业部门卡特尔的生产份额分别为:采矿业:7.4%(其中石煤生产82%,铁矿石38%,钾盐100%) ;制铁工业:49%(其中生铁26%,粗钢50%,轧钢生产59%) ;钢铁制品:20%;机器制造:2%;电气工业:9%;玻璃工业:36%;光学工业:5%。从中可以看出,一个工业部门生产的产品越单一,卡特尔化程度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前者以煤炭和钢铁工业最明显,后者以机器制造业最典型。
各个工业部门的集中程度和方式千差万别。在这方面,采矿、冶金等重工业和化学、电气等新兴工业部门都有一定的典型性。
采矿业的集中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850年到1880年。这一时期出于筹措资本、增添设备和扩大生产的需要,出现了许多股份公司。除了五六十年代成立的各股份公司 外,70年代初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股份公司。1873年,弗里德里希·格里洛(Friedrich Grillo,1825—1888)联合各矿区成立的格尔森基尔欣矿业股份公司(Gelsenkirchener Bergwerks-Aktiengesellscaft,简称GBAG)即是一例。19世纪80年代以后是采矿业和冶金工业的第二个集中时期。一些大型采矿企业通过合并开始组建康采恩(Konzern)。其中,格尔森基尔欣矿业股份公司在艾米尔·基尔道夫(Emil Kirdorf,1847—1938)的领导下扩张成了格尔森贝格康采恩(Gelsenberg-Konzern)。1904年,该康采恩已经拥有16个矿区,职工近2.5万人,年开采石煤达650万吨,成为德国最大的石煤开采企业。冶金工业领域则出现了辛迪加(Syndikat)。1896年,德国西部各冶金企业成立了莱茵威斯特法仑生铁辛迪加(Rheinisch-Westflisches Roheisensyndikat)。钢生产领域则于1904年成立了钢业联盟(Stahlwerkverband)。采矿业和冶金工业之间还出现了纵向联合的康采恩方式的集中。1904年以后,格尔森贝格康采恩陆续合并了铁矿、冶炼厂、钢厂、轧钢厂等企业,在1912/14年间发展成为最大的生铁和煤炭生产者。
化学工业的集中有自己的特点。化工产品的多样化使这一工业领域的卡特尔化相对缓慢。直到1904年,在弗里德里希·拜尔公司总裁杜伊斯贝格的推动下,化学工业才形成了两大集团,即由巴登苯胺苏打企业、弗里德里希·拜尔公司和苯胺制品股份公司(Aktiengesellschaftfür Anilinfabrikation,简称AGFA)组成的“三方联盟”(Dreibund)和由豪伊希斯特染料厂(Farbwerke Hchst)、美因库尔卡塞拉染料厂(Cassella Farbwerke Mainkur)和卡勒化工厂(Chemische Fabrik Kalle)等三家企业组成的“三方联合”(Dreiverband)。各集团内部诸公司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它们不仅通过相互交换股份形成“利益共同体”(Interessengemeinschaft,简称I.G.) ,而且还将交换延伸到原料购买、生产、销售、专利和特许权等领域。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这两大化学工业集团的染料生产已经占当时德国同类生产的95%和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
电气工业也出现了大规模的集中趋势。如前所述,1900年左右电气工业中已经形成了西门子哈尔斯克股份公司等七大巨头,此后经过合并重组,又逐渐形成了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两大集团。到1910年,通用电气公司和西门子哈尔斯克公司已经占据了德国电气工业生产的75%以上,实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0%—60%。
以卡特尔、康采恩等为特征的德国企业的集中趋势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们的存在有其合理的一面。与此同时,卡特尔等垄断组织作为资本家谋取更高利润的手段,也必然有其阴暗的一面。从积极方面看,作为“‘组织起来’的德国资本主义”,卡特尔等形式间接地促进了企业生产的“合理化”,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节约成本和优化资源配置。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只有通过合理化,才有可能在卡特尔内部已经确定生产份额和价格的情况下继续获利。进一步说,在生产份额和价格已经确定的情况下,生产效率越高,生产成本越低,赢利空间就越大。一些“利益共同体”内部的专利、特许共享协议等也有利于生产的发展。就消极方面而言,由于卡特尔的一个重要目标在于消除企业间竞争,操纵市场,阻止“价格跌落”和牟取高额利润,因此最后往往导致卡特尔组织在市场上实行价格垄断,人为抬高物价,危害经济的正常运作。正因为如此,在卡特尔化时期,德国常常可以听到抗议卡特尔“价格强制”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