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文化史上,可称为古典时期者有两个文化发展阶段:一是公元1200年前后的德意志中世纪文化顶峰时期,即“施陶芬古典时代”(Staufische Klassik) ;二是1800年左右以歌德和席勒居于魏玛时期合作创作为标志的“魏玛古典时代”(Weimarer Klassik) ,也包括作为欧洲和德国音乐巅峰标志的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Wiener Klassik)时期。1800年左右的古典主义时代可谓德国思想文化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一时期的德意志文化奠定了德意志民族现代文化的基础,使德意志民族在世界文化圣殿中有了傲人的资本。在这一时期,德国思想文化界涌现出一批世界级的哲学大师、文学巨匠和音乐奇才,德国的哲学、文学和音乐也随着这些巨人的步伐迈入了世界文化的最高殿堂,并因此声名远播,长期为世人所景仰。
一、古典主义时代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是一种风格和思潮。就文学领域而言,古典主义在17世纪的法国最为流行。它在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强调模仿古代,以古希腊和罗马为典范。此后这一风格和思潮波及到西欧其他国家和地区。从时间上看,古典主义延续达两个世纪之久,直到19世纪初浪漫主义兴起后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关于德国的古典主义,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法国和英语国家的许多学者甚至拒绝认同德国曾经有古典主义时代一说。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德国的古典主义虽然推崇古希腊罗马文化,在创作方面却没有像法国的古典主义那样喜欢取材于古希腊罗马的文学和历史。但是,在18世纪到19世纪初,德国存在古典主义思潮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是德国的古典主义有自己的内涵。
德国古典主义中的“古典”(Klassik)一词包含多层意义,它不仅意味着崇尚古希腊罗马的历史和文化,而且包含着一种价值取向,具有典范、和谐、划时代的含义。此外,德国的古典主义还具有明显的特征,它包括鲜明的反封建特性,富有民族性、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色彩。德国的古典主义思潮波及哲学、文学和音乐等多个领域,虽然各个领域的文化巨人们表现殊异,但他们所表达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看法却体现着上述这样一些共同的特征。
从根本上看,1800年左右出现的德国的古典主义文化思潮具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性质。
首先,这一时期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化思潮是德国资产阶级要求的反映。18世纪末19世纪初,西欧资本主义发展进入新的时期,英国工业革命大规模展开,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革命。所有这一切都大大改变了西欧的经济和政治面貌。德国资产阶级也深刻感受到这种变化。他们要求摆脱封建制度的束缚,结束分裂局面,发展资本主义,贯彻资产阶级的道德观和自由、平等权利。代表德国资产阶级要求的思想文化界则开始为资产阶级政治变革进行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准备。
其次,德国古典主义文化思潮也反映了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包括文学、音乐等在内的文化载体逐渐从贵族阶层向资产阶级市民群体转移,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在发生巨大变化。传统贵族所追求的华美和高度装饰性的文化逐渐被资产阶级所追求的简朴凝重的文化所取代。
此外,这一时期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化思潮也从思想文化的角度充分反映了德国资产阶级的软弱特性。一方面,他们有自己的要求和价值取向,另一方面,他们的力量相对弱小,不敢也不愿看到法国大革命那种疾风暴雨式的社会革命,而是期望通过完善个人的道德水准,在和谐和稳定中逐渐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
二、古典唯心主义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是18世纪末到19世纪上半期德国资产阶级的哲学体系。它一反以笛卡尔(RenéDescartes,1596—1650)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哲学和洛克(John Locke,1632—1704)为代表的经验主义哲学的形而上学体系,把人以及人的意识活动当成哲学研究的对象,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讨论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提出了包括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美学、法哲学、历史哲学等种种重大问题和范畴,是德国和欧洲反封建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发展的顶峰。主要代表人物有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人。
德国古典哲学是欧洲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产物。按照恩格斯的说法,18世纪末19世纪初,当法国爆发震撼全欧的大革命时,在德国“发生了哲学革命”。这两次革命的区别是,一个发生在社会生活中,一个发生在人的心灵深处。它们的方式虽然不同,但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就后者而言,它没有法国革命那样浩大的声势,却成了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前提。
德国人之所以没有像法国人那样直接在社会生活领域中打起革命的大旗,而潜心于思想领域的革命,其原因植根于当时德国的现实状况和德国人的特性。
从当时的现实状况看,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远远落后于英、法等国,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加之德国人向来服从权威的传统,他们不愿像法国雅各宾派那样用利刃清除权威,而宁愿从思想领域去寻找凝聚的中心,达成共识。因此,面对英国工业革命、法国革命引发的一系列巨大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变革,德国资产阶级一方面渴望在德国也能确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和经济统治,另一方面却害怕由此引发社会的动**,缺乏用社会革命去推翻旧的封建统治的勇气。他们希望通过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性思考和呼吁,展示自己的利益诉求和愿望。例如,康德认为,共和政体是最好的社会制度形式,却又认为,“达到共和政体的道路是人类道德的进步,而不是暴力推翻专制制度”。因此,他对法国雅各宾派的恐怖杀戮感到失望。费希特要求行动,但这种行动只是理论上的,即通过“实行国民教育、保障思想自由、个人自由和权利是达到共和制的道路”。因此,就上述情况而论,德国古典哲学其实就是法国革命的德国理论。
德国人习惯于把各种外在的期盼内在化,通过精神上的追求和解脱来达到一种内在的心理平衡。早在宗教改革时期,马丁·路德就曾分析过人的本性:“人有一个双重的本性,一个心灵的本性和一个肉体的本性。”就心灵的本性来说,人是内在的,也是自由的,就肉体的本性来说,人是外在的,受束缚的。既然如此,人们的外在行为就要受到一定的约束。“人作为世界上的一种存在,通过自然和责任而自我限制。”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当法国人打着资产阶级革命的大旗威震并涤**欧洲社会的时候,德国人在哲学领域中掀起了思想革命的狂涛。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开山鼻祖,近代西方哲学史上划时代的哲学家。他出生于柯尼斯贝格,1740年进入柯尼斯贝格大学学习,1755年在柯尼斯贝格大学谋得编外讲师职位。此后到1804年去世为止,从未走出过他的出生地,一辈子过着单调刻板的学者生活。著名诗人海因里希·海涅(Heinrich Heine,1797—1856)曾指出,哲学家康德是没有什么生平可说的。
康德称自己的哲学为批判哲学。所谓批判哲学,就是对人类的理性能力进行自由、客观、冷静的剖析和探究的哲学。海涅把他的哲学和法国革命相提并论,称法国革命把国王送上了断头台,康德的“革命”则将上帝送上了断头台。综观康德的思想和学术发展,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前批判期和批判期。康德认为有两样东西最使他感到震撼和赞美,一是“我头上的星空”,二是“我心中的道德命令”。在前批判时期,康德的着眼点在“头上的星空”,学术成果主要体现在对自然科学的研究上。他通过对牛顿力学等的研究,推出了《自然通史和天体论》等一系列著作,提出了“关于潮汐延缓地球自转的假说”(第一假说)和“关于天体起源的星云假说”(第二假说)。
就哲学领域而言,康德的主要成果集中在批判期。1770年,他获得了为之长期奋斗的柯尼斯贝格大学教授职位,并在同年以拉丁文发表了《论感觉界和理智界的形式和原则》,把时间和空间看成是把握世界的直观形式,表明其观点已达到了批判的水平。《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著作的相继问世,则是其批判哲学体系诞生的标志。这三部著作分别对人类理性的知识、意志和情感能力作了批判性考察,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哲学体系。《纯粹理性批判》探讨理性认识。康德认为,人们可以把凭借人的固有本性对事物的先验认识称为纯粹理性,这种认识能力必须经过批判性的检验和判断,否则知识的真理就不能证实。《实践理性批判》探讨道德意志,提出了“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任何人在碰到任何矛盾时都能够采取伦理方面的正确决断。对于可知的,靠人的天智作进一步的认识,对于不可知的,依靠的是信仰。对此,要完全出自内心的自我直觉,假如你认为应该如此,那么你也就能够如此。“能够”出自“应该”,这是“实践理性”的基本法则。但人的自由意志应该与道德规范相符。《判断力批判》则是要通过反思判断力来实现理性认识和道德伦理两大领域的沟通,进而达到自然界的必然王国和道德界的自由王国的和谐。在《判断力批判》中,康德还阐述了他的形式主义美学理论,认为不能离开审美判断来谈论美,强调主观的审美判断。
康德哲学推翻了当时流行于欧洲的旧形而上学体系,开拓了从主客体关系去讨论哲学根本问题的新方向,因此具有划时代意义。有人把它比作蓄水池,前人思想汇集于此,后人思想则源流于此。也有人将他的哲学比作一座桥,想入哲学之门就得过康德之桥。
首先走过康德之桥者是康德的学生、著名哲学家费希特。费希特出身于萨克森一个穷困的纺织工人之家。他18岁进入耶拿大学学习,青年时代因迷恋于康德哲学而专门前往柯尼斯堡请教。1794年,费希特在耶拿大学谋得教授哲学的教职,1805年获得埃尔兰根大学教职,1809年受聘柏林大学教授,1810年出任柏林大学哲学学院院长,不久成为柏林大学第一任校长。费希特的代表作有《知识学基础》(Grundlage der gesammten Wissenschaftslehre,1794/1795)、《知识学原理下的自然法基础》(Grundlagen des Naturrechtsnach Prinzipien der Wissenschaftslehre,1796)和《知识学原理的道德学体系》(System der Sitenlehre nach den Prinzipien der Wissenschaftslehre,1798)等。
费希特称自己的哲学为“知识学”(Wissenschaftslehre)。它所探讨的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成立的先决条件、知识构成的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等有关知识发生的一般问题。他从思维和存在同一性出发,认为思想是第一性的,客观世界就是意识的世界,物质的东西溶化在纯粹的思想中,“一切现实只存在于自我之中”。其哲学核心在于“自我”(Das Ich)的概念,即自我意识。根据自我理解和认识活动的进程,可分为三步:首先是“自我设定自身”,即自我是一切根据的根据。其次是“自我设定非我”。在自我之外还有一个非我的外部世界,它是意识通过感觉观察和经验的结果。两者互相对立。自我意识活动的第三步是“自我与非我的统一”。因此费希特的知识学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
哲学家谢林出生于符滕堡的莱昂贝格,1790年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1797年出版《自然哲学观念》(Ideen zu einer Philosophie der Natur) ,1798年出版《论世界灵魂》(Von der Weltseele) ,同年被聘为耶拿大学教授。1802—1803年,他与黑格尔一道主编《哲学评论杂志》(Kritisches Journal der Philosophie)。1803年他受聘维尔茨堡大学(Universitt Würzburg)教授,1806年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Bayerische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院士。1820年以后,谢林先后受聘埃尔兰根大学荣誉教授、慕尼黑大学(Universitt München)教授和柏林大学教授。耶拿时期是谢林哲学创造活动的高峰期。在这里,他完成了《自然哲学体系初稿》(Erste Entwurf zu einem Systemder Naturphilosophie)和《先验唯心论体系》(System des transcendentalen Idealismus,1800)等著作,奠定了他在古典哲学中的地位。
谢林起初是费希特哲学的追随者,但是随着研究和思考的深入,很快就意识到费希特哲学的不足,转而对其采取批判态度。他试图校正费希特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片面性,恢复自然界的合法地位。他认为,费希特把“自我”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至高无上的原则,忽视了客观自然的重要性。“自我”不能离开“非我”而存在,“非我”也不能离开“自我”而无条件地存在。要真正解决“自我”和“非我”的关系,就必须寻找一种超越二者的最高原则,即绝对的同一性。在这种同一性里,“自我”和“非我”、主体和客体、思维和存在融合为一,没有任何差别。因此,“绝对同一性”,即主客观的毫无差别的同一性,就成了谢林哲学的核心。这就是谢林所提出的谋求精神和自然和解的“同一哲学”(Identittsphilosophie)。他企图用“同一哲学”去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谢林费尽心思创立的学说,不久被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斥为“黑夜观牛,其色皆黑”。即便如此,谢林的哲学思想对于黑格尔哲学思想的发展无疑具有“先驱”的意义。
三、古典主义文学
(一)歌德、席勒与德国古典主义文学
人们通常把18世纪末19世纪初以歌德和席勒为代表所创作的文学称为“古典主义文学”,这一时期也习惯地称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实际上,虽然18世纪的德国文坛已经盛行“古典”一词,但直到19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开创者,“哥廷根七君子”(Gttinger Sieben)之一的吉尔维努斯(Georg Gottfried Gervinus,1805—1871)才在其五卷本《德意志民族文学史》(Geschichte derdeutschen Nationaliteratur,1835/1842)中第一次提出了“古典主义文学”一词,以此特指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歌德和席勒合作创作的文学。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具有几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是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古典主义文学一样,以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为效仿的典范。这种效仿并非简单地模仿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内容和素材,而是追求体现于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精神;二是糅合了启蒙运动所追求的理性、宽容、进步以及狂飙突进运动(Sturm und Drang)所强调的情感、自然和自由,表现出情感与理性、人与自然、自由与必然的和谐统一;三是不满现实,但回避现实,把目光转向未来,试图以人道主义精神来塑造资产阶级世界的理想图像。
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期的到来并非偶然。它是德国文学界对法国革命的一种反应。当时的德国文学界一方面欢迎法国革命的理想和原则,另一方面又对法国革命过程中出现的恐怖暴力感到不安。于是,德国在无需革命的情况下取得进步,通过渐进变革来实现社会的转变,就成为歌德和席勒代表的文学界进步精英们努力争取的目标。古典主义文学就是这种努力的体现。它强调提高人们的道德素养的重要性,主张在不使用暴力的情况下实现社会和政治的转变。这些原则体现在席勒所著《审美教育书简》中。
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出现还受到康德唯心主义哲学的影响和艺术史家温克尔曼(Johann Joachim Winckelmann,1717—1768)的艺术理论和艺术史研究的推动。18世纪下半期,包括席勒、克莱斯特等在内的许多德国作家都受到康德哲学思想的影响。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提出信仰具有绝对性,是一种绝对命令,在这种绝对命令下,人的自由意志应该与道德规范相符,其《判断力批判》则强调人的主观审美判断。这些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古典主义文学作家们的价值取向。温克尔曼曾长期管理罗马、佛罗伦萨和那不勒斯的古代文物,著有《古代文物艺术史》(Geschichte der Kunst des Altertums,1764)等著作。他根据自己的考察和研究,提出了关于古代艺术风格的独到见解,认为古希腊罗马艺术完全不同于沉闷和毫无节制的巴洛克艺术,在美感方面追求的是一种“高贵的简洁、静穆的伟大”,其特点是于质朴、简洁、明快中现永恒之美。温克尔曼的这些见解得到歌德和席勒的回应,他们把这种古典审美意识融入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歌德的《陶里斯的伊菲格妮》(Iphigenie auf Tauris,1779)和席勒的《希腊诸神》(Die Gter Griechenlands,1787)都采用了古希腊的素材,创作上开始从奔放的狂飙突进向稳健的古典风格转变。
歌德是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最杰出的代表。这位文学巨匠真正从狂飙突进向古典主义的转变是以1786年9月至1788年6月的意大利之行为标志的。在此期间,他访问了维罗纳、威尼斯、佛罗伦萨和罗马等城市,参观了意大利的各种古代建筑和艺术品,艺术思想迅速向古典主义审美取向转变。1787年初,他改写的取材于希腊神话的《陶里斯的伊菲格妮》出版。其中,原本被用来祭神的伊菲格妮最终因神的感动而被释放,陶里斯岛上的杀人祭奠的野蛮规定最终被取消,由此反映出古代的人道主义精神。1790年完成的《托夸多·塔索》(Torquato Tasso)则通过意大利宫廷诗人塔索在费拉拉宫廷中与国务秘书安东尼奥由冲突到和解以及向公爵妹妹求爱失败的剧情,表达了作者在追求自由的同时又要与现实妥协、自我克制的思想,是歌德从狂飙突进向深沉的古典风格转变的反映,也是作为中等阶级的歌德在魏玛宫廷中尴尬角色的自我写照。
在歌德转向古典主义文学创作的过程中,另一文坛巨星席勒也开始从狂飙突进运动闯将向古典主义文学代表转变。1787年,席勒完成了他青年时代的最后一部剧作《唐·卡洛斯》(Don Carlos) ,脱离了狂飙突进运动。同年夏天,经济拮据的他来到文化中心魏玛谋求生计。在此他从事古典和历史研究,并与维兰德、赫尔德等人建立起了友谊。不久他就出版了《尼德兰独立史》(Geschichte des Abfals der Vereinigten Niederlande von derspanischen Regierung,1788)和《三十年战争史》。1789年,他在歌德帮助下获得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职位。此后,到1805年去世为止,席勒在文学、哲学和历史学等领域推出了大批具有古典色彩的创作和研究成果。
魏玛古典时代是以歌德和席勒这两位文坛巨人的合作及其作品为标志的。在席勒到达魏玛的最初几年中,两位文坛巨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走得很近。1794年,时为耶拿大学历史学教授的席勒请求歌德合作出版文化艺术杂志《时序女神》(Horen)。由于两人在反对革命、赞赏古典风格等方面有着共同的看法,关系日益密切。双方致力于探讨审美原则等问题,共同推进文学和艺术创作,名作迭出,成就了著名的“魏玛古典主义文学时代”。两人的合作对双方的创作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歌德在给席勒的信中写道:“您成就了我第二次青春,让我重新变成了诗人。”
在合作时期,歌德在理论和实践创作上成果极为丰硕。其主要作品有:叙事诗《列那狐的故事》(Reineke Fuchs,1794)、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Wilhelmmeisters Lehrjahre,1795/96)和诗剧《浮士德》第一部等。此外,他还与席勒在1796年合作出版了讽刺德国文坛和社会的《讽刺体短诗》。特别是他的教育小说《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通过富商之子威廉·迈斯特的经历告知人们:只有将艺术教育和实际生活教育结合起来,才有可能实现人道主义的、完整的人格,美和务实结合在一起才能构成“完整的人”。《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成为日后德国教育小说的典范。这一时期歌德创作的作品还有叙事诗《寻宝者》(Der Schatzgrber,1797)和与席勒合作的审美论著《论业余艺术趣味》(über den Dilletantismus,1799)等。
席勒在这一时期也成果迭出。他主编的月刊《时序女神》于1795年第一次出版。包括赫尔德、奥古斯特·威廉·冯·施莱格尔、费希特、洪堡兄弟、荷尔德林等在内的一些最著名的德国哲学家和作家都是该刊的合作者。同时他在美学、戏剧、诗歌等领域推出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成果。
在美学领域,除了与歌德合作的著作外,席勒还先后出版了《审美教育书简》、《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über naive und sentimentalische Dichtung,1795)、《论崇高》(über das Erhabene,1801)等。《审美教育书简》提出,要达到自由而理性的社会,就必须使人先成为自由而理性的人,要做到这一点只能通过审美教育。审美教育是改善政治和社会的先决条件。“要在社会中获得政治自由,必须首先实现自己内心的自由,而这只有通过审美教育才有可能。”这实际上曲折地表达了对暴力革命的抵触情绪。《论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把诗人分为“自然”的朴素诗人和追寻“自然”的感伤诗人两种,诗歌也因此分为反映现实的朴素的诗和追寻理想的感伤诗。在戏剧领域,席勒完成了历史剧《华伦斯坦》三部曲的创作,推出了《玛丽·斯图亚特》(Maria Stuart,1800)、《奥尔良的姑娘》(Die Jungfrau Orléans,1801)和《威廉·退尔》(Wilhelm Tell,1803/04)等多部戏剧。《华伦斯坦》三部曲是席勒戏剧的重要代表作。该剧通过对三十年战争中皇帝的军事统帅华伦斯坦的悲剧性描写,反映了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它奠定了席勒在德国古典主义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席勒在古典主义文学时期创作的重要诗歌大多根据古代传说或神话改编而成,主要作品有《世界的分裂》(Teilung der Erde,1795)、《潜水者》(Der Taucher,1797)、《伊壁库斯之鹤》(Die Kraniche der Ibykus,1797)、《波吕克拉特斯的指环》(Der Ring des Polykrates,1798)、《屠龙之战》(Der Kampf mit dem Drachen,1798)、《大钟之歌》(Das Lied von der Glocke,1799)、《新世纪的开始》(Der Antritdesneuen Jahrhunderts,1800)等。其中,1797年因席勒创作了多部叙事诗而成为德国古典主义文学的“叙事诗之年”(Balladenjahr)。
1804年,席勒因紧张创作而积劳成疾。1805年5月9日,这位才华横溢的德国文坛巨星因肺病英年早逝。德国古典主义文学时代划上了句号。
(二)介于古典主义文学与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德国文学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德国文学无论从数量还是从质量上看,都处于辉煌阶段。这一时期,除了歌德和席勒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文学外,还存在着诸如浪漫主义文学、消遣文学、德意志雅各宾文学和晚期启蒙文学等文学流派。一些重要作家,如荷尔德林、克莱斯特、让·保罗(Jean Paul,1763—1825)等,并没有特别明显的理由将他们划入古典主义文学阵营或归类于浪漫主义文学作家之列,但他们在这一时期文学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德国社会的影响都很大。作为雅各宾文学作家的格奥尔格·福斯特、格奥尔格·雷布曼(Georg Rebmann,1768—1824) ,消遣文学作家奥古斯特·威廉·伊夫兰德(August Wilhelm Iffland,1759—1814)、奥古斯特·冯·科策布(August von Kotzebue,1761—1819)和克里斯蒂娜·乌尔皮乌斯(Christine Vulpius,1765—1816)等人也在这一时期的德国文坛留下了足迹。
荷尔德林出身于内卡河畔劳芬。他与席勒关系密切,在诗歌创作上受到席勒的巨大影响,作品却呈现一种介于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之间的独立风格。在1794—1795年逗留耶拿期间,荷尔德林曾与歌德、诺瓦里斯、赫尔德和席勒等人多有交往。青年时期的荷尔德林是法国革命的崇拜者,称法国是“人权卫士”,以至有人认为他是雅各宾党人。荷尔德林在诗歌领域硕果累累,主要作品有《生命历程》(Lebenslauf)、《人民之声》(Stimme des Volks)、《日耳曼尼亚》(Germanien)、《莱茵河》(Der Rhein)、《和平颂》(Friedensfeier)等。其作品既带有古典主义内涵,又流露出忧郁、孤独的情绪,反映出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让·保罗原名约翰·保罗·弗里德里希·里希特(Johann Paul Friedrich Richter,1763—1825) ,出生于温西德尔。1793年,出于对卢梭的崇拜,他将自己的名字改为雅恩,开始以让·保罗为笔名发表小说。主要作品有《玛丽亚·武茨》(Leben des vergnügten Schulmeisterleins Maria Wutz in Auenthal,1793)、《黑斯佩罗斯》(Hesperus,1795)、《年少气盛的岁月》(Flegeljahre,1805)等。其中《黑斯佩罗斯》是其成名作。其作品在内容上混合着感伤和讽刺,思想意识上既具有现实主义因素,又有不切实际的对未来的幻想。由于作品深刻地表达了德国人的理想主义与实际生活以及灵魂与肉体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让·保罗因此成为德国“最伟大的文学天才之一”。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也受到歌德和席勒的关注。他们曾邀请他去魏玛。在魏玛逗留期间,主张共和的让·保罗一方面与歌德、席勒等在政治立场上有分歧,同时却与当时“最具**的共和派”赫尔德、维兰德等成了至交。由于作品风格怪异离奇、幽默,让·保罗成了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家之一。
克莱斯特也是这一时期德国文学创作领域的独行侠,是“他所处时代文学领域的局外人”。他出身于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的一个贵族世家,在戏剧、小说和诗歌创作方面多有成就。他受康德哲学的影响至深,认为客观世界无法认识,世界无法得到真实。这导致他怀疑一切,形成所谓的“康德危机”(Kant-Krise) ,最终在1811年时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克莱斯特的主要成就在戏剧方面。1802/1803年,他完成了第一部悲剧《施洛芬施泰因一家》(Die Familie Schr of fenstein) ,此后推出的重要剧作有《破瓮记》(Der zerbrochne Krug,1805/06)、《赫尔曼战役》、《彭特西勒亚》(Pen the silea,1808)、《霍姆堡亲王》(Prinz Friedrich von Homburg,1809/11)等。克莱斯特的戏剧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古典性。《彭特西勒亚》等取材于古希腊史前传说的作品充满了奇特和浪漫幻想。二是政治色彩浓厚,具有强烈的民族性。《赫尔曼战役》实际上是以条顿人反抗罗马人的事例为榜样,鼓动人们起来进行反对拿破仑的战争。克莱斯特在小说创作方面也颇具成就,代表性作品有《智利地震》(Das Erdbeben in Chili,1807)、《O侯爵夫人》(Die Marquise von O,1808)等。
福斯特是德意志雅各宾文学的主要代表。与德国的大部分知识分子不同,福斯特自始至终拥护法国革命。其主要作品有:游记《1772—1775年环球旅行记》(Reiseum die Welt1772—1775,1777)、《莱茵河下游风光》(Ansichten vom Niederrhein,1791/92) ,随笔《论治国才干与人类幸福的关系》(über die Beziehung der Staatskunstauf das Glück der Menschheit)等。
四、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沃尔夫冈·莫扎特(Wolfgang A madeus Mozart,1756—1791)和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等音乐家发展形成了一种新的简洁的古典主义音乐风格。由于他们的活动中心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因此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
古典主义音乐的出现和盛行并非偶然。首先,18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理性、宽容、进步、人道主义等开始为人们广泛接受。在这种观念之下,人们的价值取向转向唯美主义,崇尚古希腊罗马艺术中简洁时尚的审美标准。其次,从社会和政治角度看,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初的欧洲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等,在西方造就了大批的资产阶级和中等阶级。他们取代传统贵族,逐渐成为音乐艺术的主体消费群体,公共音乐会日益盛行。与此同时,原先作为音乐艺术主要支持者的欧洲贵族受到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的沉重打击,“旧的资助人机制开始崩溃”。
在西方,古典主义音乐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广义上讲,它指中世纪以来直至当代的一切高雅的、严肃的、具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音乐。狭义上讲,它则专指18世纪下半期到19世纪早期以海顿、莫扎特和早期的贝多芬所创作的音乐。我们在此仅指后者,即形成于维也纳的古典主义乐派。这一乐派的特点是:理智和情感的高度统一,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高度一致。在音乐风格上,古典主义音乐与华丽而充满贵族气息的巴洛克音乐(Barockmusik)不同,它表现出对于古希腊罗马简约淳朴的艺术风格的认同;在创作技法上,该乐派在继承欧洲传统的复调和主调音乐成就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奏鸣曲、交响曲、协奏曲以及各种室内乐的体裁和形式,对西方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奏鸣曲形式是古典主义音乐的最主要特征,也是古典主义音乐创作的结构原则。
约瑟夫·海顿是继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之后西方音乐界的领军人物,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旗手。他出身于下奥地利的洛劳一个车辆制造工之家。1738年,年仅6岁的海顿被送到唱诗班进行音乐训练。1740年,维也纳施特凡大教堂乐长洛伊特尔(Georg Reutter,1707—1772)在寻找合唱团男孩时注意到海顿,把他带到维也纳。1759年,他出任莫尔钦伯爵(Graf Karl von Morzin,1717—1783)的宫廷乐长,并创作了第一部交响乐。1761年他在埃斯特哈奇侯爵(PaulⅡAnton Esterházy,1711—1762)处获得了副乐长职位,1766年获得了乐长职位。海顿为埃斯特哈奇家族(Familie Esterházy)服务长达30年之久。在此期间,他不仅创作出大量音乐作品,也发展了自己的音乐风格。
海顿一生创作非常丰富,音乐作品体裁广泛,对交响乐和弦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的奠基者。他的主要音乐成就是创作了100多首交响曲。最具代表性的交响乐作品是1791年到1795年两次受邀访问伦敦期间所创作的12部《伦敦交响曲》(Londoner Sinfonien)。他还创作了80多首弦乐四重奏,代表作有《皇帝四重奏》(Kaiserquartet )等。他在声乐创作方面也有不斐的成就,包括著名的大型清唱剧《创世记》(Die Schpfung)、《四季》(Die Jahreszeiten)等。前者描述了上帝创造天地万物以及亚当、夏娃的幸福生活,后者则用象征春夏秋冬的四个乐章表达了农民的劳动与欢乐。海顿的作品反映了处于革命和危机年代中的人们渴望从纷乱中解脱出来,获得愉悦和自我满足的心情。
海顿在音乐领域的巨大成就使之成为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当之无愧的奠基者。他的音乐作品对同时期另一位大音乐家莫扎特和日后的大音乐家贝多芬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781年,海顿与比自己小24岁的莫扎特结识,并与这位音乐神童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792年海顿从英国回德国的途中,在波恩附近见到了年轻的贝多芬,视其为音乐天才。不久,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师海顿门下。海顿的作品也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他在1797年出于爱国主义**创作的《皇帝颂》(Kaiserhymne)“上帝保佑弗兰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den Kaiser)成了海因里希·霍夫曼·冯·法勒斯莱本(August Heinrich Hoffmann von Fallersleben,1798—1874)创作的《德意志之歌》(Liedder Deutschen)的曲调。1809年,这位音乐巨匠在法军占领维也纳的隆隆炮声中去世,享年77岁。
沃尔夫冈·莫扎特出身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一个宫廷乐师之家,父亲利奥波德·莫扎特(Leopold Mozart,1719—1787)是提琴手和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作曲家。莫扎特从幼年起就显示出极高的音乐天赋。他4岁开始跟父亲学习钢琴,5岁开始作曲。1762年,年仅6岁的莫扎特随父亲到慕尼黑、帕骚、维也纳等地开始第一次音乐巡演,获得极大成功。1763年,莫扎特随其父亲开始了在整个德国和西欧的巡演,直到1766年才回到萨尔茨堡。此后他又到维也纳、波希米亚、米兰、弗罗伦萨、罗马、威尼斯等地演出,受到热烈欢迎。
1772年,莫扎特结束了10年之久的巡演生涯,出任萨尔茨堡大主教的宫廷乐长之职。如果说早期的音乐会巡演是莫扎特音乐天赋的锋芒初露,接下来的10年则是这位音乐奇才的创作成熟期。在此期间他利用巡演时期获得的知识和素材创作了大量作品。与此同时,已经成人的莫扎特开始对自己作为仆人的卑微地位感到不满。1781年,无法忍受大主教凌辱的莫扎特到维也纳谋生,成为德国第一个摆脱宫廷和教会而自谋生路的自由作曲家。此后到他去世为止的10年是其音乐创作最重要的时期,许多极富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相继问世。然而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神童却长期处于经济拮据之中。1791年12月,年仅36岁的莫扎特在贫病交加中去世。死后,他被葬于维也纳平民公墓,准确葬处无人知晓。
莫扎特在短短一生中留下了600多部音乐作品。歌剧是莫扎特音乐作品中最亮丽的风景。在其创作的22部歌剧中,《费加罗的婚礼》(Die Hochzeitdes Figaro,1786)、《唐璜》(Don Giovanni,1787)、《魔笛》(Die Zauberflte,1791)为代表作。其中德语歌剧《魔笛》取材于著名作家维兰德搜集的神话素材,它以年轻的王子塔米诺与黑夜女王的女儿帕米娜的婚事为线索,讲述了代表光明的君主与代表黑暗的黑夜女王之间的斗争。《魔笛》是莫扎特发展德意志民族童话歌剧的代表作,为后来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产生打下了基础。
莫扎特的音乐作品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它们给人以典雅隽秀之感,另一方面则有如阳光一般散发着热情和活力。他主张音乐要表现现实生活和人类的理性与感情,因此他的音乐作品语言平易近人,结构清晰严谨,成为古典主义音乐的丰碑。有人对莫扎特的评价是,他的音乐有如“阳光一般的灿烂和纯洁”,“明亮,剔透,永远散发着青春活力,富有才华却大智若愚”。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的又一代表。他是18世纪德国古典主义音乐发展的巅峰人物,但其后期的音乐作品中又呈现浪漫主义特征,因此可谓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音乐的开启者。他出身于波恩一个音乐世家,祖籍是弗兰德尔的梅希伦。父亲是科隆选帝侯宫廷乐队的男高音歌手。虽然家庭出身卑微,但是家庭环境有利于他在音乐的道路上发展。在他很小时,父亲就教其弹奏钢琴,希望他能像莫扎特一样成为一名音乐神童。1782年,贝多芬开始跟随波恩宫廷乐队指导克里斯蒂安·戈特洛布·内弗(Christian Gottlob Neefe,1748—1798)学习钢琴和作曲课程。内弗被贝多芬的音乐天赋所震撼,称他将成为“莫扎特第二”。1787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莫扎特为师。莫扎特对贝多芬的评价是:“总有一天他会名扬天下。”此后贝多芬因母亲病危而回到波恩。1792年11月,贝多芬应海顿之邀再次前往“音乐之都”维也纳并师从后者。此后他一直定居维也纳,直到去世。在海顿那里,贝多芬在交响乐和室内乐方面受益匪浅。海顿去英国后,贝多芬又师从约翰·格奥尔格·阿尔布莱希茨贝格(Johann Georg Albrechtsberger,1736—1809)和安东尼奥·萨里热(Antonio Salieri,1750—1825)。1795年3月29日,他首次在维也纳举行音乐会,演奏自己创作的钢琴协奏曲,获得巨大成功。
贝多芬一生创作近200部作品。1804/1805年以前是他音乐创作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他受到海顿、莫扎特的古典主义风格的影响,创作集中于交响乐、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等,作品风格轻快流畅,表现出对古典主义传统的明显依赖。1795年以后,尽管他的听觉因耳疾而逐渐丧失,却创作**不减,接连创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1799年完成了第8号钢琴奏鸣曲《悲怆》(Pathétique) ,1800/1802年完成了《第一交响曲》(1.Sinfonie)以及著名的《月光奏鸣曲》(Mondscheinsonate,1801)的创作,1802/1803年完成了《第二交响曲》(No.2Sinfonie) ,1804年完成了最伟大的作品之一《第三交响曲》(No.3Sinfonie) ,即《英雄交响曲》(Eroica)。同年,他完成了《热情奏鸣曲》(Appassionata)。1805年创作了唯一的歌剧《费黛丽奥》(Fidelio)。1805年到1814年左右是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盛期,相关作品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808年,他先后完成了著名的《第五交响曲》(No.5Sinfonie) ,即《命运交响曲》(Schicksalssinfonie)、《第六交响曲》(No.6Sinfonie) ,即《田园交响曲》(Pastorale)。1809年他完成了《皇帝钢琴协奏曲》(Kaiserkonzert)的创作。1815年以后,贝多芬的创作进入后期。作品开始呈现一种内在的和深邃的精神意境,自省而神秘,已经带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需要指出的是,贝多芬早期和中期的作品不仅将古典主义音乐在形式上发挥到极致,而且表现出鲜明的理想和强烈的诉求。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盛期正值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时期。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强烈地吸引着这位深受封建等级制度之害的音乐家。他把这些资产阶级的革命原则融入自己的音乐作品之中,充满着对平等、自由和正义的向往。前文曾提到,为了向共和制的法国表示敬意,他曾准备将《第三交响曲》以“波拿巴”之名呈献给拿破仑,得知其称帝后,他愤怒地斥之为“凡夫俗子”,把曲名改成了《英雄》。在1813—1814年解放战争期间,他还创作了一系列爱国主义作品,诸如战场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Wellingtons Sieg)和康塔塔《光荣的时刻》(Die glorreiche Augenblick)等,以表示对战胜拿破仑的庆贺。贝多芬毫不掩饰地借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命运交响曲》就是在他在人生的困难时期的感悟性作品。日后另一位德国音乐巨匠理查德·瓦格纳(Richard Wagner,1813—1883)给了贝多芬极高的评价,称其为“音乐家的真正代表”,“他用最纯净的语言向所有人表明,德意志精神通过他才从深度的卑贱中回复到了人类的精神”。
维也纳古典主义乐派三位著名作曲家所处的年代比较接近,但是从思想角度而言,贝多芬与海顿、莫扎特有明显不同。海顿一生逆来顺受,为生活而小心伺候权贵,其作品永远呈现一种平和的情绪和愉悦的心境。莫扎特有一种强烈的自尊心,宁愿贫困潦倒也不愿忍受大主教的侮辱,因此人们在其音乐中感受到阳光和青春活力的同时,不免体会到忧郁和感伤。与他们相比,贝多芬则更具“性情”。他不畏权贵,在作品中鲜明地表达自己的政治意愿,反映了一位伟大艺术家的独立人格和追求自由的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