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上一次我们就谈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实施向苏联学习的“一边倒”政策。为此,1949年后的几年里中国派了大批学生到苏联留学,每年少则两百多人,最多一年达两千多人。我就是在1951年第一批被派到苏联去的留学生的一员。中国还请苏联专家来讲学,同时翻译了大量的苏联教材。但在学习过程中走了许多弯路。许多苏联的办法并不适合中国的国情。举个例子,苏联中小学是十年一贯制,中国是十二年制,而且分段设校。把苏联中小学十年的课程用到中国十二年的学制中,就降低了中国高中原有的程度。例如1949年前的中学,高中要学解析几何、微积分,但1949年后高中就取消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所以到1958年中国就提出要探索自己的路,从而开展了“教育大革命”。1960年又开始批判教育的少、慢、差、费现象。中苏关系恶化以后,更以苏联教育理论为批判对象。
但是苏联教育在中国仍然有重要的影响。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学生要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强调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强**师的主导作用,等等。应该说这也符合中国传统教育中重视知识学习和教师作用的理念。
在高等教育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成立之初向苏联学习,对高等学校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积极的效果是建立了一批专科学院,如航空学院、地质学院、石油学院、矿业学院、钢铁学院、邮电学院等,为这些专门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为工业化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消极的影响是拆散了一些原本有名的综合大学,分散了学术力量。例如把北京大学的工学院、医学院都调整出去,使其变成了只有文理两科的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变成综合性工科大学。所以90年代末的中国大学合并也是想恢复一批真正的综合大学。
应该说,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对中国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他们在建国初期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英雄主义更是为中国青年所崇拜。我当时也是青年,也很崇拜苏联的英雄[44]。例如我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深深被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英雄行为感动。特别是读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这段话时,我激动不已,决心我的一生也要这样度过。
我非常喜欢俄国的文学和艺术。早在1949年以前,我就读了车尔尼雪夫斯基、陀思妥耶夫斯基、契诃夫等的作品。留苏期间更是读了普希金、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等作家的作品,系统地参观了特列季亚科夫画廊,对俄罗斯和苏联的文学艺术非常崇拜。[45]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的翻译家翻译了大量俄国作品,它们在中国的传播很广。特别是苏联卫国战争时代的歌曲至今仍为中国人所喜爱。
中苏关系交恶以后,一切来往交流都断绝了。直到1984年中苏关系稍有恢复,我们组成了中国高等教育代表团,才再一次踏上苏联的国土。这次我们参观访问了莫斯科、列宁格勒(今圣彼得堡)、基辅等地的高等学校和专科学校,但交流受到很大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