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
当前,贵国正在全力建设和谐社会,2006年,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十六届第六次全体会议发表了2020年的发展目标。其中提到,“缩小城乡的发展差距”“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培育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指出“使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环境问题明显好转”。[40]
贵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人口,2030年贵国人口将增至十四亿[41],加上经济的快速发展,自然环境无疑将因此承受巨大的压力。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及污染物排放等问题将日益突出,随着人口的增加,水资源的压力也将日益增大。
日本在战后高度经济成长时期也发生了严重的公害问题,至今还有很多饱受痛苦的受害者。如何应对气候变暖当然也是一项紧迫的课题。还有,偏远地区和山区人口迅速减少,凋敝现象非常严重。
不知中国的教育一线是如何思考和实施环境教育的?在环境领域还存在哪些问题?日本教育也需付出自己的努力。
顾
为了发展生产,早日摆脱贫困,许多地方发展工业,特别是化工业,造成河湖污染、森林破坏。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才逐渐觉悟起来,政府着手治理污染,整治环境。特别是结合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召开,政府大力宣传治理环境的重要性,使市民都提高了认识。同时,环境教育也开始被重视起来,被纳入了学校的课程。有些地方还结合当地的自然、工农业生产情况,把环境教育的内容编写成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
但是,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尚未完成,城镇化正在加速进行,中国人口已达13.7亿,而且还在继续增长。环境污染问题还很严重,国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强,例如城市的垃圾分类处理就十分困难。因此,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力度。中共十七大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政府已经在《京都议定书》框架内制订了减排节能计划。另外要加强环境教育,让儿童从小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同时要加强市民的环保教育,结合城市的文明建设,把环境治理好,使之成为优美、舒适的宜居城市。总之,环境教育是一项长期任务,真正把环境治理好,保护人类的生存家园,还是任重而道远。
池田
这真是世界大国的一项大工程。
贵国的人们是如何考虑环境和人的关系的?我想起我与人称“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以及与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讨论。“天”是古代中国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人们的世界观。比如说,如果承天命的天子失德,则天命也随之更改,从而开始新的王朝,这种易姓革命的思想在日本也广为人知。“天”曾经具有一种人格神的性质,但它又逐步具有了表示自然界运动规律的非人格的意义。
季羡林先生明确地说:“‘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合’就是相互理解、结为友谊、互不敌对。”“人与自然界充满了不可回避的矛盾。但正因为有矛盾,所以就必须解决。矛盾解决了,就达到了和谐。”[42]另外,儒教复兴的旗手杜维明教授指出,“中国思想的精华就是‘大同思想’,就是儒学的‘天人合一’哲学”;但他认为,“天人合一”中的“人”并不是从属于绝对的“被创造物”,而是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宇宙和自然的“共同创造者”。[43]
这两位的思想属于两代人,他们的经历也不同,但他们都从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发展出了丰富的智慧。人固然要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但我想也应对人的巨大可能性抱有信心,要百折不挠地直面问题,这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是不可或缺的。
顾
中国哲学中本来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国人早就认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并且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易经大传》中就讲道:“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44]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45]老子说的“道”,就是基本法则,基本法则也必须遵循自然的发展规律,强调天地人都要尊重自然。宋代思想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命题,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要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