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田
谢谢您坦率地表达了关于独生子女政策的见解。“我们的后代一定会胜过我们这代人的”,您的这句话在我内心回响,我也同样祝福并坚信着。如您所言,青年大有希望,青年本身就是希望、是未来。
此次东日本大地震,许多青年为家乡重建付出了努力。有些自家并没有受多大的灾难的,也帮助近邻清除淤泥、收拾残局、搬运救援物资等,虽是细小工作,却也都是为大家、为社会的勇敢的献身行为。我们亲身感到在前所未有的灾难面前,勇于站出来承担的坚强的下一代领导人在成长。
话说回来,现在日本的大学,报考者比招生名额还少,“大学全入时代”真正地到来了。但另一方面,只有前15%的大学有稳定的用人单位合作,毕业生不必担心就业。还有人认为少子化的加速并未缓和考试竞争,而是使应试低龄化。还有,很多学生不喜欢数学和科学,学力也在下降。在全球化过程中,学力观本身也在发生着变化。
总之,堆积如山的问题,或者说不断表面化的教育问题,使得面对它们的一线教育工作者辛苦至极!
本来,人这种存在从诞生到成人需要若干年,无论科学如何进步,婴儿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变成大人。同样,教育也不能在短时间内决定成败,正如贵国经典《管子》中所说的“终身之计,莫如树人”[10],教育是一种需要有长期视野的“百年大计”。
教育也不应为时势与权势所左右。从我自身所经历的战前日本军国主义教育来看,因错误的教育而遭受最大危害的是孩子、是学生。
人不是手段,人本身就是目的;面向人的幸福的教育也不是为了社会的手段,应把教育看作社会的目的。所以,我提倡要进行从“为了社会的教育”向“为了教育的社会”的有力的思维转换。
我与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章开沅博士[11]也进行过对话。章博士曾研究过现代中国的大教育家陶行知的学说。基于章博士的研究成果,陶行知先生把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思想发展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是力图通过平民教育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应该说这是为了人类幸福的教育的一个伟大的成果。
创价教育之父牧口常三郎先生则认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们的幸福”“为了民众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