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宽松教育”的思考

池田

在上次的书信中,我们概观了日本与中国的教育史,更加清楚了两国教育是如何深入地相互影响的。虽然上次已经提及两国当今的教育问题,但这次我想与您进行更为详细的探讨。

首先,我们基于各种资料俯瞰日本现代教育,可以说所谓的战后教育是在1947年制定的《教育基本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教育基本法》第一条就指出:“教育要面向人格的完善,培养和平国家与社会的建设者,培养热爱真理与正义,尊重个人价值,注重勤劳与责任,满怀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这一宣示与《日本国宪法》相呼应,是饱含理想主义的格调甚高的内容。大家的普遍看法是,战后日本在给予全国儿童高度均质化的教育方面取得了成功,推动了快速的战后复兴与经济增长所需的人才培养。

其次,尽管战后教育秉持崇高的目的观,但还是难以逃脱理想与现实脱节的怪圈。经济高度发展之后的日本,在教育一线产生了考试竞争激化、灌输式教育的弊病。为解决这些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出现并推行了以削减课堂教学时间、减少教学内容为指向的“宽松教育”。但是后面也将谈到,经济一边倒的社会走进死胡同,对教育一线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2006年,《教育基本法》在颁布六十年后首次被修改。

作为比较教育专家,顾先生如何评价日本的战后教育呢?

我对贵国教育的实际情况了解不多,研究不够。虽然近三十年来我差不多每年都会到贵国去,但总是匆匆忙忙,开完会即回来。最长的一次住了四个月,但也只限于大学,访问过的中小学校很少。因此很难对贵国的现代教育做出客观的评价。我只想与中国教育相比发表点表面的观感,而且只限于中小学方面。因为大学比较复杂,难以找到可比性。

首先我觉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贵国特别重视教育,及早地普及教育。贵国20世纪6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如果没有人力资源的支撑是不可能实现的。日本的教育在日本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一点一直为我国学者所称道,而且我国政府也学习贵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教育先行”的发展战略。

其次是贵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发展较均衡,没有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之分。虽然也有少数著名的私立学校,但不像中国在公立学校中分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引起了入学的激烈竞争。虽然最近几年中国政府明令在义务教育阶段取消重点学校,但名校早就深深地印入老百姓的脑海中,大家都追求上名校,所以引起了激烈的竞争。

贵国在学校管理和教学方面也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例如学校规模比较适当,一般都不超过一千名学生,学校管理很有条理。学生班额比较小,便于教师管理。

池田

顾先生对战后日本教育制度注重平等的优点给予了善意的评价,不过日本教育界的问题还是很多。

问题之一就是“灌输式教育”以及对其反思而产生的“宽松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近年来,国际比较发现日本学生的学力在下降,人们对“宽松教育”的评价也出现分歧,对“宽松”的反思也在进行之中。然而,更为本质的问题并不在于所学知识的“量”,而是如何培育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动机,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的幼芽才能快速生长。“为了什么,砥砺智慧”[7],如果这一点能够明确,那么人就可以苦学不厌。

如果看得更具体的话,可以说现在日本教育第一线的问题堆积如山。逃学、欺侮等问题仍是顽症,近十几年来所谓“班级解体”的事态更频繁地发生,“班级解体”也就是不听从教师指导、课堂无法维持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中开始出现。在谈及原因的时候,一部分人感叹是教师教学技能低下所致,而有人则指出这不单纯是教师能力的问题,也是因为随着社会的变化,儿童自身发生了质的变化。例如,儿童们自幼儿时期就受到电视、电子游戏这种物质泛滥的消费经济的严重影响,家长对学校和教师也不像以前那样怀有尊敬之心,而儿童会敏感地捕捉到家长的这些态度。一些家长不断地给学校提出无理的要求,如东京都教育委员会2008年进行的调查发现,当教师对那些欺负其他同学的学生进行指导的时候,他们的监护人却认为教师行为不当,并不断地恐吓班主任;当学校告知儿童咨询所某家庭存在家庭虐待时,却遭监护人的恶言相向。[8]

学校、教师、监护人为了学生本应相互合作,他们的信赖关系产生动摇的确是值得担忧的问题。不管怎么说,由于生活和社会环境的变化,教育第一线的问题比以前增多了,解决的难度也增大了。可以说,这再次表明教育问题是社会整体的问题。

我常常从报刊上看到批评的意见,例如说日本教育是“考试地狱”,存在“教育荒废”“学校暴力”等问题。有些问题是我们东方国家所共有的,例如社会重学历轻能力,追求名牌大学,于是在中学生中出现了激烈的竞争。据说日本中小学生70%以上都在休息日去课外班(“塾”)补习功课,为了考上一所名牌大学,要不断地参加各种考试。因此有些日本学者把日本的教育说成是“考试地狱”。据说韩国以及我国台湾省也有类似情况,追求考试成绩,追求名牌学校。可见这里面有东方文化的因素。

对于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宽松教育”,我认为要一分为二来看。学习应该是轻松而又刻苦的过程。对幼小儿童来讲,应该让他们轻松愉快地学习,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他们有了兴趣,就能刻苦地学习。但“宽松教育”不能只是减少教学时间,减少学习内容,而是教师要把课上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每一节课上好了,使每个学生学懂学会了,课后布置的作业就可以减少,学生就可以有时间思考,有时间参加他们喜爱的活动。如果仅仅是减少教学时间,减少学习内容,教育质量当然就会下降。

现在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很高,在中国尤其如此,因为中国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是天才,因此都把教育的责任推到学校身上。但在中国倒是没有教师和父母对立的现象,因为教师和家长都希望孩子好好学习,长大成才。相反,有的教师也很“厉害”,往往对家长要求过多,常常会批评家长不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

其实,教育是全社会的事,需要全社会来关心。学校有责任,家庭有责任,社会也有责任。学校离不开社会,社会环境、社会风气无时不在影响着学校。孩子的许多恶习都是来自成人世界。成人应该反思自己的思想行为如何影响着儿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