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1年沃姆斯帝国等级会议结束之后,帝国皇帝卡尔五世因为应对战争和处理其他事务,离开帝国长达九年之久。帝国执政府代理皇帝执政,但处处受皇帝指令的制约。部分帝国等级要求皇帝出让更多的权力。迫于压力,卡尔五世在1522年签署《布鲁塞尔条约》(Vertrag von Brüssel),承认帝国总督费迪南(Ferdinand)拥有一定的自主权,并且承诺要帮他竞选罗马人国王,使之成为自己可能的后继者。1522—1529年,费迪南以皇帝代理人的身份主持了三届在纽伦贝格召开的帝国等级会议(1522—1524)、两届在施佩耶尔召开的帝国等级会议(1526和1529)。然而,为了维护自己在帝国中的地位,卡尔五世并未真正出让统治权,他也把费迪南当选国王问题长时间地搁置了起来。皇帝本人依然掌握着对帝国等级会议决议(Reichstagsbeschlüsse)的审批权,实际控制着国家政权。帝国等级也不愿为帝国执政府提供实质性资助,拥有武装部队的施瓦本同盟更是自行其是。帝国执政府捉襟见肘,效率低下,根本无法发挥国家管理机构应有的作用。

1524—1526年,在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下,普通人革命席卷帝国南部和中部大部分地区,沉重打击了封建领主的统治。因为不在帝国,卡尔五世没有直接参与镇压起义行动。帝国执政府自身没有军队,也无钱招募雇佣军,不得不向士瓦本同盟和各地诸侯求助。费迪南只将发生在自己管辖的奥地利大公国内的农民起义镇压了下去。

而在镇压了图林根弗兰肯豪森普通人革命之后,帝国北部的一些天主教诸侯为了阻止福音教的进一步传播和革命的再次爆发,于1525年7月19日缔结“德骚同盟”(Dessauer Bund或Dessauer Bündnis),建立了第一个“反宗教改革”(Gegenreformation)的天主教利益集团。

建立该同盟的倡议者是安哈尔特(Anhalt)侯爵恩斯特(Ernst,1454—1516)的遗孀、极端虔敬的天主教徒玛加丽特(Margarethe,1473—1530)。她在丈夫去世后,以尚未成年的儿子们的监护人身份,执掌统治权。因为担心农民起义会在其邦国内重新爆发,她先是与其表哥、帝国选侯和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结盟,其后又将这一联盟扩大为天主教诸侯联盟。

德骚同盟的积极参加者除了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还有阿尔布雷希特的兄长、帝国选侯和勃兰登堡马克伯爵约阿希姆一世、萨克森公爵格奥尔格、不伦瑞克—卡伦贝格—哥廷根(Braunschweig -Kahlenberg-Gttingen)公爵埃里希一世(Erich I.,1470—1540)及其侄子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海因里希二世。

美因兹大主教阿尔布雷希特因为与教皇勾结出售赎罪券而受到马丁·路德严厉指责,从一开始就是宗教改革的坚决反对者。勃兰登堡马克伯爵约阿希姆一世也是一位顽固的天主教徒,坚决反对宗教改革,无论在1521年的沃姆斯帝国等级会议上还是在1529年施佩耶尔帝国等级会议上,他都力主对路德和福音教徒采取强硬措施。他也在奥得河畔法兰克福建立了一所天主教大学,极力扩张天主教势力,甚至在临死前还立下遗嘱,要求其子女们永远保持天主教信仰。他的妻子、丹麦公主伊丽莎白(Elisabeth von Dnemark)倾向于路德的学说,但却不敢公开参加福音教礼拜,不得不在1528年逃亡到维登贝格。

萨克森公爵格奥尔格出自韦廷(Wettin)家族阿尔伯丁(Albertin)支系,与出自韦廷家族恩斯特(Ernst)支系的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希虽属同族兄弟但却截然对立。格奥尔格也受过很好的教育,谙习拉丁文,亲自参加同时代的神学争论,但却坚决反对胡斯和路德的学说,曾在1523年下令将其邦国内的所有路德翻译的德文本圣经悉数没收,销毁,也在1525年与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和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海因里希二世一起,出兵镇压了弗兰肯豪森的农民起义。

不伦瑞克—卡伦贝格—哥廷根公爵埃里希一世及其侄子不伦瑞克—沃尔芬比特尔公爵海因里希二世出自韦尔夫(Welfen)家族,都是下萨克森地区顽固坚守天主教信仰的天主教诸侯。他们在1519—1523年的“希尔德斯海姆主教区决斗”(Hildesheimer Stiftsfehde)中,借助于新当选的罗马人国王和皇帝卡尔五世的干预,转败为胜。为了报答卡尔五世,他们坚守天主教信仰,即使在所有其他韦尔夫家族统治者以及不伦瑞克(Braunschweig)和戈斯拉尔(Goslar)两城市都转向了宗教改革以后,也是如此。

天主教诸侯巴伐利亚公爵威廉四世和他的弟弟、同为巴伐利亚公爵的路德维希十世虽然没有加入德骚同盟,却也是宗教改革的坚决反对者。1521年5月25日,兄弟俩人分别在慕尼黑(München)和兰茨胡特公示《沃姆斯敕令》,大肆逮捕路德的追随者,并将他们驱逐出境。为了彻底收买巴伐利亚公爵,教皇克雷芒七世在1524年作出决定,将巴伐利亚主教的任命权和教会收入管理权统统转让给巴伐利亚公爵。这样一来,巴伐利亚公爵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类似于福音教诸侯通过宗教改革才拥有的邦国教会控制权,成为本邦教会的最高领袖。作为回报,威廉四世和路德维希十世一度成为宗教改革的最狂热反对者,1525年5月曾派兵解救遭到重重包围的萨尔茨堡大主教马特霍伊斯·朗格。1526年以后,虽然因路德维希十世竞选波希米亚王位失败而与哈布斯堡家族结怨,但在反对宗教改革方面,他们的立场与国王和皇帝完全一致。

帝国总督和奥地利大公费迪南没有加入德骚同盟,但同样狂热地反对宗教改革。特别是在镇压洗礼派方面,费迪南可谓不遗余力,血债累累。他在1527年发布《奥芬指令》(Mandate von Ofen),针对宗教改革,在奥地利发起了一场“大屠杀”(Vernichtungsfeldzug):1528年在维也纳烧死了洗礼派神学家巴尔塔萨·胡布迈尔;1536年在因斯布鲁克烧死了雅克布·胡特尔(Jakob Hutter,大约1500—1536)。1530年前后,奥地利政府当局总共杀害洗礼派分子600余名。

二、福音教诸侯

也有一些德意志诸侯皈依了福音教。作为路德的邦国君主,萨克森选侯智者弗里德里希(Friedrich der Weise,1463—1525)虽然对路德多有支持和保护,但出于政治原因,他从未召见路德,直到1525年病危之际才皈依福音教。他的弟弟坚定者约翰(Johann der Bestnelige,1468—1532)却在继任选侯后,公开宣布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并把福音教视为“正义的政治裁决”的基础。

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早年曾经参与镇压骑士暴动和普通人革命、驱逐路德教布道士等一系列反宗教改革行动,到1524年却颁布治安条例,公开拥护福音教,拒绝绞死洗礼派分子,他也因此而成为第一个福音教诸侯。

安哈尔特—科滕(Anhalt-Kthen)侯爵沃尔夫冈(Wolfgang,1492—1566)早在1521年沃姆斯帝国等级会议上就与路德相识,并成为路德学说的积极拥护者。依靠路德的帮助,沃尔夫冈在1525年将宗教改革引入自己管辖的邦国,1526年又引入安哈尔特—博恩堡(Anhalt -Bernburg)侯国。

安斯巴赫(Ansbach)马克伯爵、“在普鲁士的”德意志骑士团首领阿尔布雷希特(Albrecht,1490—1568)则在1522年纽伦贝格宗教斗争期间被神学家和宗教改革家安德里亚斯·奥西安德尔(Andreas Osi and er,1498—1552)说服,开始支持宗教改革。1525年5月26日,阿尔布雷希特辞掉骑士团团长职务,在承认波兰国王的宗主权的情况下,将德意志骑士团国家世俗化为一个信奉路德教的普鲁士公国。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一世“敕封”他为拥有作为波兰国王采邑的普鲁士公国的世袭公爵,称作阿尔布雷希特一世(Albrecht I.,1525—1568年在位);其兄长卡西米尔和格奥尔格也都获得了普鲁士公爵爵位的继承权。

阿尔布雷希特的兄长、安斯巴赫马克伯爵格奥尔格(Georg,1484—1543)也较早成为马丁·路德的追随者,并将福音教引入其统治区(最初是引入他在西里西亚的管辖区)。他支持布道士卡斯帕·吕讷(Kaspar Lner,1493或1495—1546)和施泰凡·阿格里科拉(Stephan Agricola,大约1491—1547)宣讲福音,并在利奥博舒茨(Leobschütz)用暴力驱逐方济各修道士,将其修道院改为粮仓。

出自韦尔夫(Welfen)家族的不伦瑞克—吕内堡(Braunschweig -Lüneburg)公爵恩斯特一世(Ernst I.,1497—1546)曾在1512年到维登贝格大学学习。虽然不是学习神学,但却听过路德的讲座,也亲历了宗教改革的爆发。他在1525年公开承认赞同路德的学说,1527年再次会见路德,并就宗教信仰和教会新规等问题向他请教。恩斯特一世的弟弟、同为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的弗兰茨(Franz,1508—1549)也在兄长的影响下,接受了福音教。其他出自韦尔夫家族的德意志诸侯,如不伦瑞克—格鲁本哈根(Braunschweig-Grubenhagen)公爵菲利普一世(Philipp I.,1476—1551)、曼斯费尔德(Mansfeld)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七世(Albrecht VII.,1480—1560)也先后转向了宗教改革。

在梅克伦堡公国,自1523年起就有人公开布道福音学说了。梅克伦堡—什未林(Mecklenburg-Schwerin)公爵海因里希五世(Heinrich V.,1479—1552)也十分倾向于新学说,自1524年起就与路德有通信来往;路德则派遣教师和布道士到其邦国。海因里希五世的弟弟、梅克伦堡—居斯特罗夫(Mecklenburg-Güstrow)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七世(Albrecht VII.,1486—1567)稍晚也改宗了福音教。只是海因里希五世做事非常谨慎,直到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等级会议召开之后才公开坦诚其立场,并按照福音教义进行教会建设。

为了与天主教德骚同盟相对抗,萨克森选侯约翰(Johann,1468—1532)和黑森邦国伯爵菲利普一世等福音教诸侯还在1526年2月27日成立了“托尔郜同盟”(Torgauer Bund,也称作Gotha-Torgauisches Bündnis或Torgauer Bündnis),安哈尔特—科滕侯爵沃尔夫冈、“在普鲁士的”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一世、梅克伦堡—什未林公爵海因里希五世、梅克伦堡—居斯特罗夫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七世、不伦瑞克—格鲁本哈根公爵菲利普一世、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恩斯特一世、不伦瑞克—吕内堡公爵弗兰茨、曼斯费尔德伯爵阿尔布雷希特七世和下萨克森城市马格德堡先后加入。他们发誓相互支持,共同推进宗教改革,必要时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进行武装斗争。随着托尔郜同盟的成立,福音教诸侯首次联合了起来,而在下萨克森城市马格德堡宣布加入后,福音教诸侯也首次实现了与城市的联盟。

诸侯之所以支持宗教改革,原因多种多样,不可一概而论。有些诸侯原本就是十分虔诚的基督教徒,非常关注灵魂得救问题,看不惯天主教教会的腐败堕落。对于路德的学说,他们深表认同,乐意支持。安斯巴赫马克伯爵格奥尔格甚至因其坚定的福音教信仰而获得“虔诚者”(die Fromme)和“忏悔者”(der Bekenner)等美名。他曾在1530年奥格斯堡帝国等级会议期间,当众拒绝皇帝卡尔五世要他参加基督圣体节队伍游行的命令,声称宁愿人头落地也决不放弃自己的信仰。作为基督教统治者,这些诸侯们自以为有责任捍卫“正确的”信仰,改革教会,消除弊端,光大上帝的荣耀,为自己的臣民谋求“永久福利”。

诸侯支持宗教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出于他们反对外来剥削压迫的民族情感。16世纪的神圣罗马帝国,因为政治上四分五裂,备遭罗马教皇经济盘剥和政治干预之苦。面对这种局势,德意志社会各界早就滋生了强烈的民族情感,为捍卫民族利益而反对罗马教皇,已成为一种较普遍要求。马丁·路德与教皇的对抗,在很大程度上顺应了这种要求,也赢得了不少德意志诸侯的赞赏。

但更重要的还是出于诸侯整合邦国领土、加强个人权力、深入推行国家化建设的政治需要。宗教改革爆发之际,恰逢诸侯领地的国家化建设蓬勃兴起之时,特别是一些大邦诸侯正在思谋如何扩张版图、集中管理等问题。而罗马教会设立的大大小小教区穿插在诸侯邦国之中,由直接隶属于教皇的主教和修道院长统治着,形成一个个散居各地、大小不等但自成体系的“国中之国”,严重阻碍着诸侯邦国的领土统一和权力集中。宗教改革家倡导的由世俗政权管理教会的主张,很合诸侯之意。他们希望通过宗教改革,取消罗马教会设立的教区,霸占其土地,扩大并统一邦国领土。他们也希望通过宗教改革,没收教会和修道院财产,充实个人腰包和国家金库,加强自己的经济实力。最后,通过宗教改革,诸侯还可以掌握原先被罗马教会侵占的宗教大权,加强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通过建立一种新的宗教、社会秩序,对臣民进行彻底的精神和社会驯化。

诸侯宗教改革也不是单纯的宗教和教会革新运动,它更多地涉及国际国内的政治斗争,其主要表现是:在邦国层面,诸侯以邦国教会首领身份,对宗教改革家组建福音教会的举措予以支持,甚至从国家建设的大局出发,组织动员社会各界,遵循福音学说,服从教会指导;在帝国层面,福音教诸侯相互串联,甚至缔结军事同盟,一方面积极推动宗教改革运动向纵深发展,力争使整个帝国全面福音教化,另一方面则时刻准备与皇帝和天主教诸侯等反宗教改革势力进行战斗,以武力捍卫宗教改革的各项成果;在国际层面,福音教诸侯同样以宗教—政治联盟和战争手段与一切反宗教改革势力相抗衡,彻底摆脱罗马教皇和天主教会的控制,至少使福音教成为与天主教并列的合法宗教,如有可能,还要以福音教取代天主教和其他宗教,使福音教成为唯一普世宗教。

这一进程漫长而又艰难,从16世纪20年代中期福音教诸侯开始出现时起,一直持续到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法伦和约》正式确定路德教和加尔文教的合法地位。在这一进程中,福音教诸侯成为宗教改革的主要保护和推动力量,路德以及其他宗教改革家也越来越多地倚重于世俗政权的支持,希望在福音教诸侯的“开明”领导下,整顿旧制度,建立新秩序。诸侯左右了宗教改革的历史,诸侯宗教改革取代民众运动,成为神圣罗马帝国后期宗教改革的主流,而其最终结果则是成功地制止了罗马教皇对神圣罗马帝国的经济剥削和政治控制,废除了教会凌驾于国家和民众之上的特权,形成了由诸侯和邦国政府决定邦国的宗教信仰、管理和处理宗教事务的制度,促进了邦国君主专制统治的形成和德意志邦国的国家化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