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纪末期,走出黑死病灾难的西欧很快就进入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口的增长、农村中撂荒地的复耕、手工业的发展以及商业贸易的活跃,所有这些都为社会积累了财富。具有西欧古典文化传统的意大利虽然在中世纪从未形成一个独立的王国,但却是欧洲最富庶的地区。米兰、佛罗伦萨、威尼斯、比萨等城市里聚集着大批的教俗贵族、富足的商人和银行家。市民的财富和生活水平也高于西欧其他地区,他们对所居住的城市有着较为强烈的荣誉感,比较注重城市公共性建筑的建设,具有热衷于资助代表城市文化公众事务的传统。城市的财富和古典文化的传统构成培育文化的土壤。在这片土壤上生长出了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等中世纪文化的巨匠。他们延续12世纪文艺复兴的传统,努力寻找尚未被发现的古代拉丁文献,倾心于对古典拉丁文献的研究,引用和模仿古典文献的词句撰写文章和诗歌,开始一种新的、完全世俗的文化运动。这个新文化的创立者们认为,在古典时代和他们所生活的年代之间横亘着一千年,在过去的一千年中充斥着野蛮和黑暗,主管文学和译著的缪斯女神都因此逃离欧洲。然而在14世纪,缪斯女神突然重新返回欧洲,重新恢复古典文化,是艺术的复兴,开始了一个新的“文艺复兴”(Renaissance)的时代。
15世纪,意大利的富商们,诸如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等,聚揽大批工艺匠人大兴土木建造豪华的府邸,同时还资助工艺匠人和学者创造艺术品和文学作品。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di Lodovico Buonarroti Simoni,1475—1564)、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等文艺复兴时期的巨匠们都是在这些富裕家族的资助下,创造了许多流传百世的艺术佳作。德意志的富格尔家族也加入建造豪宅、资助文化创作的行列。1509年,雅各布为其已故的兄长在圣安娜修道院修建一座祈祷室,特意聘请在那个时代德意志最伟大的艺术家阿尔布雷希特·丢勒(Albrecht Dürer,1471—1528)以及颇具影响的画家和艺术家汉斯·布克迈尔(Hans Burgkmair derltere,1473—1531)、约尔格·布罗伊(Jrg Breu derltere,1475或1480—1537)为这座祈祷室进行装饰。1512年,雅各布在奥格斯堡建造了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的富格尔府邸(Fuggerhuser)。
如果说德意志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很强烈的意大利风格的话,那么从早期人文主义时期起,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就具有自己的特征。
“人文主义”(Humanismus)这一术语是19世纪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伊曼纽尔·尼特哈默尔(Frierich Immanuel Niethammer,1766—1848)在1808年最先提出来的,旨在以重视语言知识、数学教育和文法为基础的教育,取代中世纪经院哲学中的逻辑和形而上学。1841年,“人文主义”这个词被普遍用于标注14—16世纪西欧的文化运动。在这场文化运动中,对文法、修辞、诗歌、历史以及道德哲学的重视促进了人文学科的发展。人文学科的沿袭和发展需要阅读古典文献,而那个时代能够找到的古典文献仅限于经院哲学的著作。为此,这个时期的一批学者积极寻找更早的古典文献,后世学界把那些致力于古典文献研究的学者们称为人文主义者。
在德意志,人文主义更多地被看作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教育运动,因为它开始于大学中开设的人文学科的课程。彼得·卢德尔(Peter Luder,1415—1472)被誉为德意志人文主义的创始人。彼得·卢德尔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他曾在意大利游学,是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的希腊语学者格里诺·达·韦罗纳(Guarino da Verona,1370—1460)的学生。1456年,彼得·卢德尔受宫廷伯爵弗里德里希一世(Friedrich I.,1425—1475)之邀去了海德尔堡,受聘海德尔堡大学讲授拉丁语,他是第一位在德意志的大学中用德语讲授拉丁语课程的教师,因此他被看作是人文主义在德意志的开创者,他任教的这一年也被看作是德意志人文主义的起始年。卢德尔严厉批评经院哲学那种空洞的形而上学以及无休止地纠缠于概念的争论,提倡开设一些比较实用的人文学科的课程。他认为,大学生应该通过学习人文学科正确表达和传递他们的知识。彼得·卢德尔的观点在海德尔堡大学遭遇到经院学者们的强烈抵制,他也最终未能获得该大学的教授职务。他转而去了乌尔姆大学,依然没有得到教授的职务,直到1460年底才受聘埃尔福特大学,两年后又去了莱比锡大学。彼得·卢德尔虽然一直受到大学中经院哲学学者的抵制,致使他辗转多所大学,但他每到一处都留下深刻的印记。这些大学中先后都组建人文主义小组,涌现出一大批人文主义学者,例如第一部印刷版《世界编年史》(Die Schedel’sche Weltchronik)的作者哈特曼·舍德尔(Hartmann Schedel,1440—1514),他是第一位用拉丁语和德语撰写编年史的学者。
哈特曼·舍德尔出生于纽伦堡的一个市民家庭,他的两位兄弟一位是成功的商人,一位是多米尼克修士会的修士,他的堂兄是勃兰登堡选侯弗里德里希二世(Friedrich II.,1413—1471)的御医。哈特曼16岁在莱比锡大学学习法学,在那里加入彼得·卢德尔组建的人文主义小组。1463年,哈特曼在帕多瓦大学学习医学,1466年返回纽伦堡。纽伦堡是当时德意志帝国最为富庶的城市,也是人文主义者较为集中的地方。他在那里结识威利巴尔德·皮克海默(Willibald Pirckheimer,1470—1530)和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他们都热衷于把希腊文的经典翻译为德语。威利巴尔德·皮克海默的父亲是位富商,经常带着他在各地旅游,这些亲身的经历不仅有助于他熟谙商业,而且也帮助他对当时的政治局势有独到的认识。此后,他的父亲送他到帕多瓦大学和帕维亚大学学习了7年的法学。1495年,皮克海默初识阿尔布雷希特·丢勒,与他结成终生的朋友。在意大利学成归来后,皮克海默进入纽伦堡市议会,同时还经常参加帝国的会议,很快就成为马克西米安的法律顾问。
阿尔布雷希特·丢勒出生在纽伦堡,他的父亲是从匈牙利移居到该城的金匠。丢勒从15岁起跟随维滕堡宫廷的画师、木雕师米夏埃尔·沃尔格穆德(Michael Wolgmut,1434—1519)学艺,因参与印刷《世界编年史》与哈特曼有了较为密切的往来。1494年,丢勒旅居意大利,他在那里学习意大利人文主义者创造的有关人的比例、透视和立体感等绘画技术,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接受意大利人奉行的古典主义和奢华的风格。丢勒的绘画作品具有北方文艺复兴(Nordischen Renaissance)的特征,他的三幅著名代表作《骑士、死亡和魔鬼》(Ritter, Tod und Teufel)、《房屋里的圣哲罗姆》(Der heilige Hieronymus im Gehus)和《忧郁》(Melencolia I),既体现了基督教人文主义不拘礼仪的内心虔诚,同时又批判了基督教教士腐败行为的特点。
在德意志早期人文主义者中较有代表性的是鲁道夫·阿格里科拉(Rudolf Agricola,1444—1485),他虽然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也从未获得大学教授的职务,但却是作为第一位自由学者在大学中讲授希腊文、拉丁文的经典以及教授希伯来文字。他的学生中有被称为“人文主义大学者”(Erzhumanist)的康拉德·策尔蒂斯(Conrad Celtis,1459—1508)。策尔蒂斯曾在科隆大学学习,在匈牙利游学两年后于1484年在海德尔堡大学继续他的学业,学习诗学和修辞学,一年后毕业,再次游学意大利。他于1487年返回德意志,在埃尔福特大学、莱比锡大学和罗斯托克大学教授诗学。策尔蒂斯在求学和教学的同时创作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在他的诗歌中非常真实地再现了现实生活中的趣事。另一方面,在他撰写或编辑的历史著作中非常明显地表述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意识。1487年4月18日,弗里德里希三世皇帝在纽伦堡召开的帝国会议上封他为“桂冠诗人”(poeta laureatus)。1502年,马克西米安命策尔蒂斯在维也纳大学附近建立一所“诗歌和数学学院”(Collegiumpoetarum et mathematicorum),并且还给予该学院授予诗人桂冠的权利。
斯特拉斯堡是德意志人文主义的又一个中心,这里聚集着一批人文主义者,诸如雅各布·温普林(Jakob Wimpfeling,1450—1528)、塞巴斯蒂安·布兰德(Sebastian Brant,1458—1521)、约翰·盖勒·封·凯伊泽贝格(Johann Geiler von Kaysersberg,1445—1510)等。在他们的领导下组成斯特拉斯堡文学协会(die Straburgerliterarische Gesellschaft),他们用民族语言进行创作,收集和整理德意志的民歌,撰写有关德意志的历史。在奥格斯堡,人文主义者们更多的是获得富格尔家族这样富裕市民的资助,在他们的作品中也更多地反映和代表他们的情感和意识。出生于奥格斯堡富裕商人家庭的市政书记员康拉德·波伊廷格(Konrad Peutiger,1465—1547)不仅是马克西米安皇帝的顾问,而且还与伊拉斯谟(Erasmusvon Rotterdam,1466或1467或1469—1536)交往甚密。
二、宗教改革的先驱们
德国人文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具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伊拉斯谟就被看作是最具代表性的德意志基督教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出生于鹿特丹,因为他是身为教士的父亲和他的女管家所生的非婚生子,所以从小就和他的兄长一起寄宿在监护人的家里,后又被送到修道院的学校接受教育。1492年,伊拉斯谟接受教士的授职礼,被送到巴黎大学学习神学。他的这些经历无疑为他打下深刻的烙印,身为教士的儿子以及接受的神学教育,使得虔诚的信仰在他的内心根深蒂固,然而,非婚生的身份以及在修道院过着的禁锢生活又使他有了摆脱宗教束缚的意愿。他既阅读了大量的基督教经典著作,同时也很熟悉那些非基督教的作品,他游历过威尼斯、罗马、布鲁萨尔以及英国的一些城市,较为广泛地接触过各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作品和思想。所有这些都成为伊拉斯谟作为一名人文主义者的创作源泉,这些都集中地反映在他的讽刺作品《愚蠢颂》(Lob der Torheit)中。伊拉斯谟在强调宗教信仰虔诚的同时,也批评宗教戒律的束缚。他既提倡研读包括《圣经》在内的基督教的经典,也反对围绕基督教教义中那些形而上学问题展开无休止的争论。他用十年的时间修订了希腊文本的《新约全书》(Neuen Testaments)手抄本,于1516年由巴塞尔的著名印刷商约翰·弗罗本(Johann Froben,1460—1527)印刷出版。这本《新约全书》是16世纪以后乃至一直到19世纪出版的大多数《新约全书》版本的依据,在这部《新约全书》中还有伊拉姆斯做的注释以及他翻译的拉丁文译文。
对《圣经》的修订激发人文主义者对希伯来语学习的热情。德意志最有影响的希伯来语学者是约翰内斯·罗伊希林(Johannes Reuchlin,1455—1522)。罗伊希林的父亲是一所修道院地产的管家,因此他能够从小就在这所修道院的学校接受教育,15岁起就在弗莱堡大学学习神学、修辞学和文法。1473年,他陪同巴登马尔克伯爵的儿子们去巴黎大学就读,有了在巴黎大学学习神学的机会,一年后他去了巴塞尔,1477年,在那里获得文学硕士学位。1479年,罗伊希林在奥尔良大学教授古典语言,同时还学习法学。1482年,罗伊希林再次陪同符腾堡的伯爵去罗马学习,此后他在符腾堡伯爵的宫廷中服役。在多个大学学习语言学、法学和神学,罗伊希林熟练地掌握希腊语、希伯来语,同时也积累了法学方面的知识,对基督教的教义有了新的认识。罗伊希林甚至认为可以在犹太人的宗教思想中找到基督教教义的精髓,他强烈反对科隆的多米尼克修士们提出要焚烧除《圣经》以外所有犹太书籍的主张。罗伊希林的提议和主张遭到教皇的反对,将他斥为异端。此外还有最激烈的反对者约翰内斯·普费弗科恩(Johannes Pfefferkorn,1469—1521),普费弗科恩原是居住在布拉格的犹太教徒,后移居科隆,他在科隆接触了多米尼克修士会,带领全家改宗基督教,改宗后的普费弗科恩更激烈地抨击罗伊希林反对烧毁犹太教经典《塔木托》(Tamud)的主张。但罗伊希林依然赢得德意志知识界的广泛支持,乌尔里希·胡滕(Ulrich von Hutten,1488—1523)就是其中之一。
乌尔里希·胡滕出身于法兰克的一个贵族世家,因从小体弱多病被送到富尔达修道院,显然他的父母认为他的体质无法胜任一个骑士的职责,希望他能成为一名修道士。1505年以后,胡滕以埃尔福特大学为起点开始游学生活,他先后在科隆、埃尔福特、莱比锡、罗斯克特、维也纳等多所大学学习。他虽然不是骑士,却以骑士的精神用笔进行战斗,为了声援罗伊希林,他与人合著《蒙昧者书简》(Epistolae obscurorum virorum,德语为: Dunkelm nnerbriefe)。在这部以书信为体裁的著作中,他们用蹩脚的拉丁文模仿那些在科隆的罗伊希林的反对者的口吻、讽刺嘲弄的语气,谴责他们自称了解基督教的教义,而实际上却是一帮故弄玄虚毫无学识的蠢材,以此支持罗伊希林在有关神学方面的观点。
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们,无论是在此后发生的宗教改革运动中成为马丁·路德的同盟者或是他的反对者,都对这场改变德意志的伟大运动起到推动作用。德意志的人文主义者们与马丁·路德一起推开近代社会的大门,迈入近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