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9年,被选立为德意志国王的卡尔四世在亚亨接受加冕礼后就计划前往罗马,拟在罗马接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皇冠。此时的意大利深深地陷入大贵族的纷争之中,为卡尔四世的远行在政治上提供有利的时机。在伦巴底,维斯孔蒂家族自1349年起世袭米兰市的执政官,此后又兼并热那亚和博洛尼亚,企图建立一个统一的王国。威尼斯和佛罗伦萨等城市结成统一战线与之相抗衡,因此这些城市的市民积极支持德意志国王前来意大利,力图借助国王的政治力量削弱米兰的政治实力。罗马城既没有便利的地理位置,又缺少活跃的商业和手工业,它的兴盛和影响力一直依赖于罗马教廷。自1309年克莱芒把教廷迁往阿维尼翁之后,罗马城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日渐衰退,失去教廷权威的罗马陷入城市贵族和市民之间的争斗中。1347年圣灵降临节前后,酒店老板的儿子、罗马的一位公证人(Notar)科拉·迪·里恩佐(Cola di Rienzo,1313—1354)领导市民举行反对罗马元老贵族的起义,宣布成立共和国,自任护民官(Volkstribun)。7个月之后,起义者遭到罗马贵族的血腥镇压,新建立的共和国政权被推翻,迪·里恩佐被指控为异端,受到教会处以的绝罚,被驱逐出罗马城。1348年迅速席卷整个欧洲的黑死病使他免遭进一步迫害,在阿布鲁奇隐居了两年。1350年春季,迪·里恩佐乔装返回罗马试图东山再起。同年6月,他再次出逃罗马,前往布拉格游说卡尔四世进军意大利。迪·里恩佐的游说虽然没有达到他本人的目的,但却为卡尔四世进军罗马提供了一个极有利的政治理由。1352年,被拘押了两年的迪·里恩佐被遣送到阿维尼翁,在同年的12月18日,法国籍的红衣主教因诺森六世(Innozenz VI.,1285/1292—1362,1352—1362年在位)被推举为阿维尼翁的教皇,他才得以返回罗马,但却在1354年10月爆发的一场罗马骚乱中丧生。因诺森六世上任后推行任人唯亲的裙带政策,先后任命他的四个亲属为红衣主教,三个亲属为主教。为了能把教廷迁回罗马,他改变前任教皇克莱芒六世与德意志国王敌对的态度,这就为卡尔四世敞开了罗马城的大门。

1354年9月,卡尔四世仅率300名骑士前往意大利。10月初,掌握米兰大权的维斯孔蒂家族的大主教乔瓦尼(Giovanni Visconti,1290—1354)去世,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皇帝反对派的实力,与此同时卡尔四世还在很大程度上获得佛罗伦萨等伦巴底城市市民们的支持。1355年1月,卡尔四世毫无阻力地进入米兰市,1月6日在米兰被加冕为伦巴底的国王。罗马城的贵族们同样也希望卡尔四世能在罗马举行皇帝加冕礼,以此重新恢复罗马昔日曾经有过的地位和辉煌。他们积极要求与卡尔四世谈判,只要他承诺加冕后不干预罗马城的任何事务,就同意为他打开罗马的城门。彼得拉克等意大利人文主义者们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卡尔四世身上,希冀借助德意志皇帝的政治势力缓和或平息意大利混乱的政治派别争斗。1355年复活节之际,卡尔四世行进到罗马城下,市民们敞开城门热烈欢迎卡尔四世和他的随从进城,随即由因诺森六世指派的教皇使节为卡尔四世主持了皇帝加冕礼。卡尔四世履行对罗马贵族们的承诺,甚至违背加冕礼后要在皇帝常驻地(Kaiserlager)蒂沃利逗留三天的惯例,在举行加冕礼的当天就离开罗马城,把对罗马城的统治权以租赁的方式交与罗马贵族。卡尔四世绕开混乱的比萨,重与米兰的维斯孔蒂家族握手言和,他不仅没有在意大利行使罗马皇帝的权力,而且还确认维斯孔蒂家族在米兰和佛罗伦萨的政治权力。卡尔四世的举措令寄予其很大希望的这两个城市的市民和人文主义者非常失望,彼得拉克讥讽他如同一个小商贩一样自己戴上皇冠,填满钱袋,但是却给罗马和意大利留下很多困境。

卡尔四世如此迅速地离开罗马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有意要履行对罗马贵族们的承诺,同时还要保持与罗马教皇的和平共处,更重要的是他非常注重德意志的政局。在卡尔四世前往罗马之前,他的叔祖父、选侯特里尔的大主教卢森堡的巴尔杜因去世。巴尔杜因是卡尔四世在帝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支持者,巴尔杜因在世时就帮助他的王兄海因里希七世推行邦国政策,并且把特里尔大主教区打造成为以特里尔和科布伦茨为中心的选侯邦国(Kurstaat或Kurtrier)。在巴尔杜因的支持下,科布伦茨市建造了横跨摩泽河的巴尔杜因桥(Barduinbrücke),把科布伦茨老城区与吕策勒连接起来,并且沿摩泽河修建众多城堡,以此为据点镇压反对者来稳固邦国。巴尔杜因启用特里尔大主教教堂的大长老鲁道夫·洛瑟(Rudolf Losse,1310—1364)为邦国书记员(Schreiber)和公证人,负责整理和起草邦国的各类文件,在邦国内设立各种类型的管理部门(Kellerei),征聘书记员和公证人为专职的官员(A mt),有了行政机制最初的雏形。此外,巴尔杜因还获得在大主教区设立铸币所的特许权,在整个邦国推行统一币制的改革。

巴尔杜因在其邦国内实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为选侯们加强邦国自治提供了一种模式,被普遍采用。匆匆赶回德意志的卡尔四世为了稳固其在帝国刚刚确立的皇权,不得不对选侯做出让步。1355年11月底,卡尔四世在纽伦堡召开帝国宫廷会议,与选侯们达成协议,于1356年1月10日颁布《金玺诏书》(Goldene Bulle)。《金玺诏书》是中世纪德意志帝国的第一部基本法,初期只有23章,同年12月25日在梅斯的帝国宫廷会议上又补充增加了8章,共有31章。《金玺诏书》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明文规定了选侯选举国王的程序,即:在国王去世后的30天之内,由美因茨的大主教召集选侯们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选举国王,选侯要发誓他们的决定没有经过秘密协商,没有收过任何酬劳。此后,按照规定的顺序依次投票:身兼勃艮第掌玺官的特里尔的大主教、身兼意大利王国的掌玺官的科隆大主教、波希米亚的国王、身兼宫廷膳务大臣的莱茵行宫伯爵、萨克森的公爵、身兼司库大臣的勃兰登堡的伯爵,最后投票的是美因茨的大主教,他还负责根据投票结果宣布被选出的国王。

《金玺诏书》再次确认了选侯已经享有的各项权利。首先,选侯在自己的邦国内与国王享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享有最高统治权和不受帝国司法权干预的最高司法权;其次,选侯有权参与帝国的政事,每年复活节后的第四周,皇帝要召集有选侯们参加的会议,共同决策帝国内外的政策;再次,选侯享有开采矿山、盐矿、铸币和收取关税的经济特权;最后,选侯有权保护犹太人、有权禁止城市接受外来居民、有权限制或取缔城市间的结盟。为了保证选侯的财产和权利不被分割,选侯的所有权利和领地都只能由长子继承,不得以任何借口或任何方式对其进行分割。如果选侯家族没有子嗣继承其领地,选举权及国王分封的采邑都要转让他人,但波希米亚王国除外,王国有权选举自己的国王。各邦国都可以在自己的境内保持和实行约定成俗习惯法和习俗,也可以保留自己的语言。

《金玺诏书》保证选侯邦国领地不因任何因素被分割,保证邦国实现领土化的进程,但毋庸置疑的是,它也是阻碍德意志实现政体统一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金玺诏书》直到1648年才被废除。《金玺诏书》以立法的形式保护了选侯的权利,邦国在政治上、经济上以及司法和军事上都有了完全的自主性,这就使德意志长期处于多头政治的格局中,国王的权力仅局限在自己的邦国领地内。卡尔四世在位30年,其努力实施的政策就是扩大卢森堡的领地范围,他以摩泽尔与马斯河之间的家族产业为根据地向波希米亚、波兰等东部地区扩张。他把德意志帝国的政治中心迁移到布拉格,德意志的大部分地区则都是在各选侯的控制之下。15世纪英法以王权为中心逐步克服政治上的封建分裂,步入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时,貌似庞大的神圣罗马帝国则无法逾越选侯制造成的障碍,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延缓了德意志迈向民族国家的进程。

二、卢森堡王朝的领土政策

卡尔四世颁布的《金玺诏书》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住诸侯以及城市同盟之间因利益纠纷引起的争斗,他也就有可能把精力放在推行他的领土政策上。

1347年9月,卡尔四世被加冕为波希米亚的国王,他把布拉格作为权力的中心,在那里大兴土木。在他的建议下建筑圣法伊特大主教教堂,受他之命在布拉格的郊外建造王室行宫——“卡尔岩石”城堡,在流经布拉格的伏尔塔瓦河上建造“卡尔大桥”,他欲把布拉格打造成一座防御牢固的“金城”。1348年,卡尔四世在布拉格建立卡尔大学(Karls -Univeristt),这是中世纪德语地区乃至欧洲中部的第一所大学。这一系列的措施很快就把布拉格提升为德意志帝国在东部地区最重要的政治、精神和文化中心。另一方面,卡尔四世还有目的地在上普法尔茨地区划分了以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纽伦堡以及苏尔茨巴赫为中心的三个行政区域,通过实施世袭领地政策(Hausmachtpolitik)把原本各自为政的公爵或伯爵领地连成片,扩大成为卢森堡家族的领土。

通过政治联姻在帝国东部获得领地是卡尔四世实现领地领土化的一个重要措施。1352年,卡尔四世的异母弟弟文茨尔一世(Wenzel I.,1337—1383)迎娶荷兰伯爵威廉四世(Wilhelm IV.,1318—1345)的遗孀约翰娜(Johanna von Brabant,1322—1406)为妻。她是布拉班特和林堡两个公爵领地的继承人,她在父亲去世后曾与几个妹妹争夺公爵领地,得到卡尔四世的支持。1354年,卡尔四世把卢森堡伯爵领地提升为公爵领地,宣布其为德意志王国的封地,文茨尔作为国王的封臣是卢森堡公爵领地的第一任公爵。由此卢森堡、林堡和布拉班特三个公爵领地组合在一起,都成为王国的封地。1368年,文茨尔一世被任命为摄政王,此后因为争夺扈从权的问题与于利希的公爵威廉二世(Wilhelm II.,1325—1393)和盖尔登的公爵爱德华(Eduard,1336—1371)发生争斗。地处莱茵河下游西岸的于利希位于盖尔登公爵领地和科隆选侯辖区之间,1328年被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皇帝提升为公爵领地。巴伐利亚的维特斯巴赫家族从皇帝的手中接管了勃兰登堡伯爵领地、蒂罗尔伯爵领地、巴伐利亚公爵领地,但在当时这些领地尚没有实现领土化连成一片。1371年8月,文茨尔一世率军进攻于利希公爵领地,与于利希公爵和盖尔登公爵的联军在巴斯维勒会战。文茨尔一世在巴斯维勒战役(Schlacht bei Baesweiler)中成了威廉二世的阶下囚,为了营救他,卡尔四世付出了巨额赎金。威廉二世不仅从这次战役中获得大量的钱财,而且还轻而易举地得到盖尔登公爵领地。盖尔登的公爵爱德华在战役中阵亡,曾经与他争夺公爵领地的兄长雷纳尔德三世(Rainald III.,1333—1371)也在三个月之后去世,兄弟二人都无子嗣,盖尔登公爵领地成为威廉二世的囊中之物。卡尔四世不满威廉二世的行径,于1372年6月宣布处以他剥夺法律保护令的惩罚。威廉二世为了保障他的子嗣能够继承盖尔登公爵领地,不得不屈从地向卡尔四世俯首称臣。

1323年,路德维希四世皇帝把勃兰登堡伯爵领地封授给他的长子路德维希五世(Ludwig V.,1315—1361),后者同时还获得蒂罗尔伯爵领地。1356年,卡尔四世在其颁布的《金玺诏书》中确立了勃兰登堡伯爵选侯的地位。1363年,时任勃兰登堡伯爵罗马人路德维希六世(Ludwig VI.,der Rmer,1328—1365)向卡尔四世承诺,如果他和他的兄弟、有“懒人”之称的奥托五世(Otto V. der Faule,1346—1379)都无子嗣,将放弃勃兰登堡伯爵领地。1366年3月,奥托五世与奥地利公爵的遗孀、卡尔四世的次女卡塔琳娜(Katharine vom Luxemburg,1342—1395)在布拉格举行婚礼,这个婚姻无疑是卡尔四世实行领土政治的一个重要步骤。1373年8月18日,奥托五世与他的岳父卡尔四世在菲尔斯滕瓦尔德签订协议,以50万古尔登(Gulden)以及在上普法尔茨地区的几个行宫和几座城市为代价,换取对勃兰登堡伯爵领地的统治权。奥托五世迁往在巴伐利亚的宫廷,但他的妻子却留在布拉格。卡尔四世通过菲尔斯滕瓦尔德协议(Vertrag von Fürstenwalde)最终把勃兰登堡伯爵领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卢森堡家族也因此在七大选侯中占据两个席位,为他的子嗣能够继承德意志王位增加了重要的筹码。

勃兰登堡伯爵领地与西里西亚和下劳西茨相连。14世纪初,劳西茨伯爵领地陷入阿斯卡纳家族和韦廷家族争夺之中。1307年,图林根的侯爵迪特里希四世(Diethrich IV.,1260—1307)把劳西茨伯爵领地卖给勃兰登堡的阿斯卡纳家族,巴伐利亚的路德维希任皇帝时期,维特斯巴赫获得劳西茨伯爵领地的大部分土地。1367年,劳西茨伯爵领地被卡尔四世并入波希米亚王国,成为波希米亚国王的封地。12世纪中叶之前,西里西亚一直是波希米亚和波兰争夺的对象,蒙古人东征之后,德意志的移民在这里站住了脚,在这个地区建立百余城市、千余村镇以及许多教堂。1138年,波兰的皮亚斯特家族在西里西亚建立公爵领地;1289年之后,西里西亚向波希米亚的国王卢森堡的约翰称臣;1335年,波希米亚国王与波兰国王在特伦钦城堡订立协议,波希米亚的国王放弃对波兰王位的要求,换取波兰国王放弃西里西亚采邑权的承诺。1348年,卡尔四世与波兰国王再次在纳梅斯武夫签订协议确认特伦钦城堡协议(Vertragvon Trentschin),特伦钦城堡协议和纳梅斯武夫协议(Vertrag von Namslau)把西里西亚与波兰彻底分开。1353年,居鳏的卡尔四世与年仅11岁的安娜(Anna von Schweidnitz,1339—1362)订婚,安娜是西里西亚施维德尼茨公爵领地的继承人,这段年龄相差悬殊的婚姻的目的昭然若揭。安娜20余岁去世,她去世不到一年,卡尔四世就又迎娶波莫瑞公爵的女儿伊丽萨贝特(Elisabeth von Pom mern,1345—1393)为妻。卡尔四世一生娶过四位妻子,每一次都是为了实现他推行领土政策的目的,每一次都让他得到了相当可观的领地。

卡尔四世不仅充分利用自己的婚姻实行领土政策,而且还通过其子女的婚姻实现他的政治目的。卡尔四世的长女玛格丽特(Margare the von Luxemburg,1335—1349)10岁时就与匈牙利19岁的年轻国王路德维希一世(Ludwig I.,1326—1382,1342—1382年在位)订婚,但她在14岁时早逝。次女卡塔琳娜的第一次婚姻嫁给了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四世(Rudolf IV.,1339—1365),成为奥地利的公爵夫人,她多次充当调节人,缓和其父与其夫之间的紧张关系。1363年3月18日,卡尔四世与维特斯巴赫家族签订继承协议,次年把蒂罗尔伯爵领地封授给鲁道夫四世。与此同时,哈布斯堡家族、卢森堡家族以及匈牙利的安茹家族共同就蒂罗尔伯爵领地签订继承协议。卡尔四世把他所有子女的婚姻都作为其在帝国东部扩大领土的筹码。卡尔四世的四次婚姻有过五个儿子,但存活下来的只有两个。次子文茨尔四世(Wenzel IV.,1361—1419,1363—1419年在位)两岁就被加冕为波希米亚的国王,9岁与荷兰公爵8岁的女儿约翰娜(Johanna von Bayern,1362—1386)定亲。后来成为德意志皇帝的三子卢森堡的西吉斯蒙德(Sigmund von Luxemburg,1368—1437,1433—1437年在位)迎娶了匈牙利国王路德维希一世的女儿玛丽娅(Maria von Anjou,1370—1395),尽管此前玛丽娅已经许配给了奥地利的公爵阿尔布雷希特三世(Albrecht III.,1349—1395),因为她是匈牙利王位的唯一继承人,西吉斯蒙德通过这个婚姻获得了匈牙利的王位。为了保证西吉斯蒙德能过通过婚姻获得匈牙利的王位,卡尔四世把三女伊丽莎白(Elisabeth von Luxemburg -Bhmen,1358—1373)嫁给奥地利的公爵,而她曾与懒人奥托五世订过婚,但并未成婚,后者成了她的姐夫,卡尔把他的次女卡塔琳娜(Katharina,1342—1395)嫁给了他。卡尔四世最小的女儿安讷(Annevon Bhmen,1366—1394)在14岁的时候许配给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世(Richard II.,1367—1400,1377—1399年在位)。

如果说卡尔四世在实施政治联姻政策方面得心应手的话,那么在处理与法国和意大利的关系方面也表现出极大的灵活性。在英法百年战争第一阶段,卡尔四世审时度势保持中立,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德意志帝国西部地区的稳定,并趁法国在战争中失利之际获得了勃艮第的王位,他于1365年6月4日被加冕为勃艮第的国王。英法百年战争牵制了法王对阿维尼翁教廷的控制和干预,教廷再次陷入意大利的争斗中。卡尔四世没有如意大利贵族家族所希望的插手进行干预,而是谋划如何让选侯们选举他的儿子文茨尔为德意志的国王,并且能够顺利地获得教皇的承认。为了达到这个政治目的,卡尔四世再次对特里尔的大主教和科隆的大主教作出让步,允许他们进一步扩大已有的邦君的权利,并且还颁布敕令,禁止在大主教所辖领地内的城市谋求自治和关税豁免权。为了保证选举的顺利,卡尔四世甚至串通支持他的选侯修改《金玺诏书》中有关选举国王的相关规定,增加允许国王在世时指定王位的继承者的条例。1376年6月10日,选侯们在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选举文茨尔为德意志的国王,7月6日,由科隆的大主教弗里德里希三世(Friedrich III.von Saarwerdem,1348—1414)为其主持了加冕礼。教皇格雷戈尔十一世(Gregor XI.,1329—1378,1370—1378年在位)以各种苛刻的条件迟迟不肯给予承认,1378年发生的西方教会大分裂(Abendlndische Schisma,1378—1417)再次为卡尔四世提供了施展灵活外交策略的机遇,但遗憾的是无法避免的死神使他最终未能如愿以偿。1378年11月29日,卡尔四世与世长辞,在他执掌“神圣罗马帝国”的20余年间,为地处帝国边隅之地的卢森堡家族获得了伦巴底、波希米亚、匈牙利以及勃艮第的王冠,并且还保证他的儿子顺利地登上德意志的王位。

三、捉襟见肘的外交政策

登上王位的文茨尔首先面对的是西方教会的大分裂以及德意志帝国内部政治秩序的重建。1377年9月,教皇格雷戈尔十一世带领16位枢机主教把教廷从阿维尼翁迁回罗马,结束长达75年的阿维尼翁教廷时期。一年后,格雷戈尔十一世去世,枢机主教团选举意大利巴里的大主教巴尔托洛梅奥·普里尼亚诺为教皇,称乌尔班六世(Urban VI.,1318—1389,1378—1389年在位)。乌尔班六世的父亲原是普利亚地区的一名屠夫,后来迁居到罗马城,受雇于多个手工工场。乌尔班六世在罗马城度过他的童年,后在那波利大学学习法学并成为该校的教授,1363年以后任职大主教,此后一直跟随格雷戈尔十一世,深得他的信任。教廷迁移回罗马之后,尽管乌尔班六世当时并不是枢机主教,但依然被教皇委任领导枢机主教团的重任。格雷戈尔十一世去世时,罗马市民强烈要求选举罗马出身的枢机主教为教皇,但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勉为其难地选举了意大利籍的、但并不是枢机主教的巴尔托洛梅奥·普里尼亚诺为教皇。新教皇上任后坚定地继续贯彻其前任的政策,拒绝返回阿维尼翁。与此同时,为了摆脱阿维尼翁的阴影,他即位后任命了29位枢机主教,其中意大利籍的就有20位,法国籍的只有3位。非意大利籍枢机主教们对此极为不满,他们以乌尔班六世不是枢机主教为由宣布对他的选举是无效的,要求他退位,并呼吁德意志和法国的国王拒绝承认乌尔班六世为教皇。非意大利籍枢机主教们得到法国国王查理五世(Charles V.,1338—1380,1364—1380年在位)的支持,他派遣雇佣兵武力保护非意大利籍枢机主教们前往地处罗马城东南的丰迪市,1378年9月28日在那里选举日内瓦的伯爵、法国康布雷的主教、枢机主教团的成员罗伯特为对立派教皇,称克莱门斯七世(Clemens VII.,1342—1394,1378—1394年在位)。1379年6月,克莱门斯七世带领他的支持者返回阿维尼翁,自此开始了长达40年之久的“西方教会大分裂”。乌尔班六世为了与克莱门斯七世对抗,向文茨尔一世抛出橄榄枝,承认他为德意志的国王。

西方教会的大分裂激化了德意志帝国内部诸侯间的矛盾。莱茵兰地区的四个选侯要求文茨尔国王与乌尔班六世结成联盟,他们甚至于1380年1月11日在莱茵河中游岸边的上韦瑟尔集会达成共识,如果需要的话愿意在武力上支持乌尔班六世。拿骚家族的阿道夫(Adolf von Nassau - Wiesbaden - Idstein,1353—1390)18岁就成为施派尔的主教,为了谋求美因茨大主教的职位与一些世俗诸侯联合起来,并且希望通过克莱门斯七世实现这一目的,因而十分明确地表示对其支持。1379年,克莱门斯七世确认他为美因茨的大主教,阿道夫与克莱门斯七世结成联盟,同时也成了莱茵兰地区选侯们的反对派。这个反对派中的又一重要成员是奥地利公爵利奥波德三世(Leopold III.von Habsburg,1351—1386),他是哈布斯堡家族首位德意志国王阿尔布雷希特一世的孙子,他的父亲阿尔布雷希特二世(Albrecht II.vonsterreich,1298—1358)公爵在世时就与法国国王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德意志的皇帝和英国国王。利奥波德三世延续其父的政策,与法国国王交好,义无反顾地站在克莱门斯七世教皇一边,他还于1380年与克莱门斯七世结成共同防御联盟,在德意志南部地区形成以他为首的支持阿维尼翁教皇的政治力量。

面对教会的大分裂,文茨尔显然缺少外交经验,他既明确地表示支持罗马的教皇,但也不希望开罪于阿维尼翁教皇,可是又很难保持中立的立场,更何况周旋于两位教皇间又与处理英法间的外交关系相互交织在一起。处于英法对立中的文茨尔试图缓和与法国国王之间的紧张关系,但因英国国王理查德二世与他的妹妹安讷的婚姻以及给予他在财政上的支持,使他在处理与法国的关系时捉襟见肘,在外交上一再失利。在帝国内部,卡尔四世以及他的前任们推行的一系列政策逐渐显露出难以克服的弊端。《金玺诏书》最终承认邦君的政治地位,领土化的邦国制极大地阻碍了王权的集权,帝国的政治分裂无法避免。另一方面,自12世纪中叶以来,在王权的保护下出现大批自由城市,但在弗里德里希二世时期则以牺牲自由城市的利益来平衡与邦君之间的矛盾,这就使城市成为邦国制形成过程中的牺牲品。13世纪下半叶,这些自由城市以地区或者利益为基础结成互助互利的城市联盟。邦国的领土化触及骑士和中小贵族原有的特许权和自由,选侯、诸侯与骑士和中小贵族之间的差异逐渐凸显出来。骑士和中小贵族与城市市民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尖锐,市民的财富提升了他们的政治影响力,而骑士和中小贵族则越来越被排斥在正在发生变化的经济体制之外,他们不仅生活水平每况愈下,其政治影响力也随之减小,他们也效仿城市结成利益相关的骑士联盟。城市联盟和骑士联盟都被卷入到两个教皇的对立中,更强化了城市和骑士之间的敌对情绪。

1379年10月17日,拿骚地区17位伯爵、骑士和中小贵族在威斯巴登集会,联合起来结成一个贵族骑士同盟,因这些伯爵家族的族徽都是狮子,故又名“狮子同盟”(Lwenbund)。狮子同盟自成立之时起就获得美因茨大主教和奥地利公爵的支持,在教会大分裂时期自然也站在克莱门斯七世的阵线一边。1380年6月,狮子同盟与巴塞尔结盟,为克莱门斯七世增添了新的政治力量。1380年12月21日,施瓦本地区的黑尔芬施泰因家族的伯爵们联合起来结成“圣威廉同盟”(Gesellschaft mitsant Wilhelm)。几乎在这同一时期,在法兰克地区的伯爵也结成“圣格奥尔格同盟”(Gesellschaftvon Georg)。1381年3月,圣威廉同盟与圣格奥尔格同盟联合在一起。这些伯爵同盟之间经常发生武力冲突,更使德意志政局乱象丛生。为此,文茨尔在获得美因茨和科隆的大主教以及萨克森选侯的同意后,于1383年3月在纽伦堡颁布《帝国和平条例》,计划把帝国划分为几个大的行政区域,创建一个新的“纽伦堡领主同盟”(Nürnberger Herrenbund),但遭到城市同盟的抵制。1384年7月,城市同盟与领主同盟在海德尔堡签订协议,双方同意共同维持为期4年的和平。

文茨尔一世建立的伯爵同盟并没有按照他的意愿行事,反而为自己树立了新的政敌。14世纪80年代,城市同盟与伯爵同盟以及与王室军队之间发生多次战役,迫使文茨尔不得不与施瓦本城市同盟订立协议,希望以此取代80年代结成的各种联合体。1389年5月5日,文茨尔在埃格尔颁布的《帝国和平条例》中宣布,只要城市遵循埃格尔帝国和平条例,国王就可以保护它的利益。然而,城市和国王的联盟并没有真正地实现,反而因为文茨尔实施家族政策而被瓦解。在文茨尔执政时期,他对家族政治的关心远远超过对帝国政治的关心,甚至为了家族牺牲帝国的利益,当法国人的军队入侵德意志帝国的领地时也袖手旁观,致使勃艮第公爵夺取了林堡布拉班特。在帝国的东部地区,文茨尔延续其父的政治联姻政策确保其弟西吉斯蒙德享有匈牙利王位的继承权。然而,西吉斯蒙德却因为财政上的困窘,不得不于1388年5月把勃兰登堡伯爵领地连同选侯的权利抵押给他的堂弟、摩拉维亚的侯爵约布斯特(Jobst von Mhren,1351—1411),后者曾经帮助西吉斯蒙德获得匈牙利的王位,但也怀有很大的野心,不仅觊觎卢森堡家族享有的选帝权利,而且还想以此作为谋求德意志王位的踏脚石。抵押双方达成协议,如果西吉斯蒙德在5年之内不能赎回勃兰登堡伯爵领地,就要把伯爵领地以及选侯的权利转让给约布斯特。约布斯特是个权力欲极强的人,为了实现获得德意志王位的目的,不惜与同家族的兄弟反目成仇。1394年初,在卢森堡家族的世袭领地内发生波希米亚贵族反对文茨尔一世的争斗,约布斯特加入反国王的阵营,成为贵族暴动中的领导者,在这年的5月8日,他俘获旅途中的文茨尔一世,在帝国等级议会的压力下才将其释放。与此同时,文茨尔一世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极大威胁。14世纪初,奥斯曼一世(Osman I.,1258—1326,1299—1326年在位)建立的土耳其王国迅速壮大,在巴尔干地区站稳了脚,并伺机向西欧地区扩张。1396年匈牙利和法国组成十字军联合抵抗土耳其人的进攻,虽然这一年9月28日在尼科波利斯战役(Schlacht bei Nikopolis)中惨败,但西格蒙德的实力也因此被大大削弱,无法赎回抵押出去的勃兰登堡伯爵领地。1397年4月3日,文茨尔一世最终把该领地连同选侯享有的所有权利都一起给予了约布斯特。

四、诸侯废黜的国王

文茨尔一世为了家族的利益在面对教会分裂的问题上摇摆不定,法国国王有了可乘之机,把他的权力触角伸向意大利。1396年9月,法国国王与佛罗伦萨市结成同盟,此后进一步占领了热那亚,与米兰市争夺对意大利北部的控制权。文茨尔一世的无所作为,极大地削弱了德意志皇权在意大利自中世纪以来已有的权威,同时也损害了德意志西部地区的经济利益。1396年10月24日,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和拿骚家族在奥彭海姆结成联盟,企图废黜文茨尔一世,得到罗马派教皇博尼法修斯九世(Bonifacius IX.,1350—1404,1389—1404年在位)的支持。1397年1月,博尼法修斯九世任命拿骚家族的约翰(Johannvon Nassau -Wiesbaden - Idenstein,1360—1419)为美因茨的大主教,为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和拿骚家族企图废黜文茨尔一世增加了政治筹码。1399年4月,美因茨的大主教、科隆的大主教以及莱茵行宫伯爵这三位选侯联合起来,一方面积极争取萨克森公爵以及帝国西部和中部的诸侯的支持,另一方面大造舆论,公然宣布因为他们享有选举国王的权利,所以也应该享有废黜国王的权利。1400年8月10日,三位选侯在兰河流入莱茵河入口处的上兰施泰因召开诸侯会议,传唤文茨尔一世到此参加会议,文茨尔拒绝前往。20日,选侯们在莱茵河西岸的雷恩斯再次召开诸侯会议,以文茨尔一世已有10年之久未踏入帝国的西部地区为由,宣布他是一个“无所事事、懒政、粗心大意的失职者,不配掌有神圣罗马帝国”,故将其废黜。次日,他们选举选侯莱茵行宫伯爵、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鲁普雷希特(Ruprecht,1352—1410,1400—1410年在位)为德意志的国王。

文茨尔一世是中世纪的德意志第一位被诸侯们废黜的国王,但是在雷恩斯选出的国王也很难得到帝国内所有地区和所有等级的一致承认。卢森堡家族的辖区自然更不可能承认鲁普雷希特为新国王。法定的选举城法兰克福以及国王加冕之地亚亨都因为反对这次选举而紧闭城门拒绝选侯们进入。科隆的大主教只得于1401年1月6日在科隆为新国王主持加冕礼。鲁普雷希特寄希望于教皇博尼法修斯九世,他6月29日在美因茨召开王国会议,提出进军意大利的计划。佛罗伦萨市的市民对新国王的计划表示了极大的热情,为他进军意大利提供了巨大的财政支持。然而,鲁普雷希特的政权根基并不牢固,他虽然登上王位,但并没有在整个德意志帝国享有权威,帝国的东部地区依然在卢森堡家族的掌控之下,是这个地区的无冕之王;更何况鲁普雷希特同样抱着扩充自己家族实力的目的,在对待教会分裂的态度上与支持他的美因茨和科隆的大主教产生分歧,施瓦本地区的17座城市和一些诸侯也联合起来反对鲁普雷希特。鲁普雷希特贸然做出的进军意大利的决定,缺少国内政治力量的支持,他在意大利连连失利,无功而归。

1410年5月18日,鲁普雷希特在与城市和诸侯的对立中去世,这就为卢森堡家族再次登上王位提供了契机。这一年的9月20日,莱茵行宫伯爵、特里尔的大主教以及勃兰登堡伯爵这三位选侯选举文茨尔的弟弟西吉斯蒙德为德意志的国王。但美因茨、科隆、波希米亚以及萨克森四位选侯却在10月1日选举西格蒙德的堂弟约布斯特为德意志的国王。德意志将再次面临双重国王的政治局面,1411年1月18日,约布斯特的突然去世改变了这种分裂的政治格局。西吉斯蒙德为了获得所有选侯的选票,也及时地改变策略,与其兄妥协,他把王国的王权象征物转交给文茨尔,并帮助他戴上梦寐以求的王冠,并且明确表示在他有生之年不与其争夺王位。政局的发展正如西吉斯蒙德谋划的,7月21日,美因茨的大主教、科隆的大主教以及萨克森、勃艮第和波希米亚的选侯在法兰克福再次进行选举,共同选举西吉斯蒙德为德意志的国王,莱茵行宫伯爵以及特里尔的大主教没有参加这次选举,因为他们始终没有否认之前选举的有效性,德意志避免了再次出现双重国王的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