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德国处在冷战前沿,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深受两大阵营斗争的影响,党和政府长期以抵制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为重要任务,注重发挥思想文化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建国初期,民主德国主要是仿照苏联模式建立本国的社会主义文化。20世纪60年代,民主德国国内局势逐渐稳定,开始注重和加强群众性的思想文化工作,还设立公民委员会和居民协会负责有关管理和组织工作。在群众性社会文化生活中,体育活动的开展成为一大亮点。1971年昂纳克上台后,民主德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环境宽松化,加上提高社会福利后文化生活条件得到改善,民主德国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和活跃。
一、社会主义文化的初步建立
纳粹德国战败后,德国社会生活一片混乱,旧政权完全解体,民众食品、衣服、住房等基本生活物资都十分短缺,黑市交易和物物交换盛行。战争破坏及战后混乱给德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除了物质问题外,德国人民也存在严重的精神问题,旧秩序崩溃后新秩序尚未建立,大多数普通民众也因社会混乱和生活困难而自私冷漠、精神苦闷,整个社会道德沦丧、精神萎靡。在柏林所在的德国东部地区,战争的破坏尤为严重,统一社会党面临着沉重的任务,除了重建国家的正常经济社会生活外,还需要建立一个在德国从来没有出现的社会主义新社会。
建立一个反法西斯的、民主主义的秩序,首先需要完成反法西斯的任务,纳粹政权虽然已经垮台,但支持者和追随者势力并没有完全消失,十几年的法西斯宣传不可能在一夜之间不复存在,新政权需要在思想文化方面消除法西斯余毒,要提高人们的认识,最终清算法西斯主义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其次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新文化建设要从头开始,而且,民主德国位于冷战前沿阵地,长期面临着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和影响,建立新的社会文化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面临着不少的压力和挑战。
在苏联占领时期,苏占区的德国文化工作者积极为创建社会主义文化创造条件。二战结束后,纳粹德国时期一部分流亡在国外的反法西斯作家和艺术家陆续回国,有的是回到了苏占区。在苏占区,文化工作者们积极投身于国家重建工作,一方面担负繁重的行政工作或文化领导工作,一方面继续进行文艺创作工作。1945年7月,苏占区文化工作者在柏林成立了以左翼作家和诗人约翰内斯·贝歇尔(Johannes Robert Becher,1891—1958)为主席的“德国民主改革文化联盟”,并出版《建设》杂志,执行以“人民阵线”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政策,致力于建立民主、和平、统一的德国。
民主德国成立后,文化管理机构陆续建立。1951年,图书和出版事业管理局成立,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也得以组成。在统一社会党的提倡下,许多企业建立了文化馆和俱乐部,逐渐发展成劳动人民文化进修和文化活动的中心。为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1952年在莱比锡成立业余艺术中心。1954年1月,国家艺术事务委员会解散,代之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文化部,文化部及其下属机构接受统一社会党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文化处的监督和管理。1958年,德国民主改革文化联盟更名为“德意志文化联盟”,1972年再次更名为“民主德国文化联盟”,负责全国的文艺管理工作。为了鼓励思想文化的发展,1949年民主德国开始设立国家奖,每年国庆日给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文学艺术家颁发奖章。
建国初期,民主德国党和政府制定文化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文学艺术对教育、对社会主义觉悟的提高和社会主义个性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因而十分注重发挥文化政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在1950年7月的统一社会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文化政策的任务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革命的新**,主要目的是把人民教育成真正的民主主义者,成为独立的、行动上负责的公民,成为受过良好教育的主要力量,使他们将自己的全部才能服务于和平、进步和民主。主要措施首先是扩大工人阶级在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切领域里的影响,使工人阶级更加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快速培养一支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行列的新的知识分子队伍,与此同时,巩固同旧知识分子中进步力量的联盟,加强他们与劳动人民的联系;其次是与一切资产阶级的机会主义的观点进行毫不妥协的斗争。
正如联邦德国成为西方思想文化的追随者一样,民主德国也仿照苏联模式建立自己的文化形式和内容。统一社会党强调民主德国的思想文化是社会主义的国家文化,并借用苏联词汇将之概括为“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长期以来将之作为民主德国的文艺纲领。在文艺创作中,民主德国党和政府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也就是在社会主义中产生的现实主义,号召艺术家和作家将他们的创作与现实任务尤其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五年计划密切联系起来,学习马列主义和苏联文化,维护传统文化遗产,培养从事艺术工作的新人。民主德国提倡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目的是,通过文艺工作者塑造的普通工人的杰出成就来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积极态度。1951年,统一社会党五中全会讨论了艺术创作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问题和任务,认为艺术中的现实主义、文艺创作的道路和方法不正确是文艺落后于生活要求的主要原因。1952年政治局颁发了关于提高德国进步电影艺术的决定,要求电影要反映争取和平与统一的努力,表现工人革命运动中的问题以及民主德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倾向性、同人民休戚与共的原则下,文艺工作者开始在选择题材和艺术表现手法上进行了新的探索。新时期的文艺作品注意从现实生活中普通人物的身上发掘题材,力图展示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们的思想风貌和新的追求,歌颂社会主义社会的新生活,塑造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代新人。
然而,冷战初期两大阵营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民主德国位于冷战前沿,意识形态工作任务艰巨,西方着力将位于民主德国境内的西柏林打造成民主橱窗,这更加重了民主德国思想文化工作方面的困难。民主德国严格限制发行西方出版物,对无线电和出版宣传都实行审查制度,不得传播某些经济、社会和军事方面的资料及消息,不许对民主德国或苏联的领导人进行直接批评,要求每一个文化工作者明确拥护工农政权并同资产阶级思想进行斗争。对于一些描写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社会矛盾和批判了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阴暗面的作品,禁止出版或公演,有的作者还受到严厉的批评或批判。为了发扬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民主德国社会科学研究所还专门成立了一个机构,培训文艺干部和各级文艺工作者,同时还监督文艺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1958年统一社会党的第五次代表大会决议决定,中央委员会要采取措施继续进行思想和文化领域的社会主义革命,目的是在民主德国贯彻工人阶级的世界观,使所有劳动者都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和社会主义行为方式。在思想领域,民主德国党和政府十分注重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并结合社会主义实际工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如探讨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作用、无产阶级国际主义以及阶级斗争中的种种问题,等等。在传播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民主德国党和政府还要求与反共意识形态及帝国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破坏活动进行不调和的斗争。
在文化领域,50年代中期民主德国进行了一场关于文学艺术风格和文艺思想问题的争论,对卢卡契(Georg Luacs,1885—1971)和汉斯·马耶尔(Hans Mayer,1907—2001)文艺思想以及个人迷信、教条主义进行了批判,反对形式主义的公式化、概念化,文学艺术工作者开始积极探索新题材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统一社会党“五大”还确定了民主德国新的文艺纲领,即“艺术与生活结合,艺术家与人民结合”。1959年4月,民主德国在比特菲尔德召开作家代表大会,会上提出的文化政策被称为“比特菲尔德道路”(Bitterfeld Weg),主要内容是:(1)要求文化工作者深入工农群众劳动场所,与劳动人民建立一种新的关系,写作现代题材的作品,塑造与人民相结合的有党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英雄形象,以促进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2)要求在城乡开展多方面的群众性文化工作,提高工农群众的文化水平,鼓励工人积极参与文学活动,提出“工人们,拿起笔杆来!”的口号,以创造新型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此后,大量的工人写作组、绘画小组、工人剧团和村社剧团、企业乐队、村社乐队以及其他业余艺术团体陆续组建。
通过建立文化管理机构和制定文化纲领和政策,民主德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初步确立,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在生活中开始占据统治地位,文化工作者开始采取或巩固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立场,出现了众多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新作品。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作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反法西斯为题材,揭露和批判法西斯的罪行,描写反法西斯的斗争;一类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讴歌民主革命阶段的先进人物和模范事迹。在文学领域,出现了安娜·西格斯(Anaa Seghers,1900—1983)、皮特·胡希尔(Peter Huchel,1903—1981)、皮特·哈克斯(Peter Hacks,1928—2003)、沃尔夫·比尔曼(Wolf Biermann,1936—)以及弗尔克·布莱恩(Volker Braun,1939—)等揭露法西斯统治和反映新时代生活的重要作家,发表了以《生活的归宿》《分裂的天空》《夏天的故事》《我们不是风中灰尘》《蜜蜂脑袋奥勒》《石头的痕迹》等为代表的既描写社会现实又有艺术创新的文艺作品。以施特里马特为例,他出生于贫寒的乡村面包师家庭,一度还应征入伍参加纳粹军队。德国战败后,施特里马特回到家乡继续做面包师,他支持新的工人阶级政权,积极钻研马列主义经典作品,1947年加入统一社会党,并成为乡政府主席。后来,他离开乡村来到一家煤矿从事新闻工作,做过记者、编辑以及党报管理人员。1951年,他发表第一篇小说《牛车夫》,描写了一名乡村青年的苦难生活,以此说明民主德国进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此后,施特里马特成为一名职业作家,继续写出了小说集《墙塌了》、长篇小说《汀柯》以及两个剧本《猫沟》和《荷兰新娘》等优秀作品,反应民主德国土地改革后农村的阶级斗争情况,反映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拥护。
在艺术领域,统一社会党和政府十分重视艺术发展工作,很快建立国家的有关管理机构并出台众多鼓励发展的政策和措施。1958年,民主德国美术家协会开始在德累斯顿举办“德国艺术展览会”,乌布利希还亲自出席开幕式。
在文化设施发展方面,民主德国也取得很大进步,1949年出版的图书只有3340万册,1959年发展为8880万册,1969年增加到11400万册。1949年到1957年在所有城镇和村庄、大型企业、大专院校以及研究机构建立一个图书馆网络。
在社会生活方面,民主德国也取得了不少成就。首先是大力进行反法西斯民主改造工作,严惩法西斯党徒,为了清除法西斯主义在教育文化生活中的影响,即使教师队伍人数不足,也将教师中的法西斯党徒全部撤换,并废除法西斯教材。通过民主改造和社会主义改造,民主德国建立了新的教育体制和医疗卫生事业,并在全国提倡社会主义新风尚。
然而,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作品普遍存在概念化、公式化的问题,英雄人物脸谱化,都是坚定地与法西斯政权斗争并积极拥护德国的社会主义。而且,文艺工作者创作时要求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路线,其他创作方式遭到压制和批判,如在艺术领域形式主义被指斥为资本主义艺术,对其批判还发展为一场自我批评、自我揭露的运动。一些反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阴暗面的作品还被批评,甚至被禁止出版或公演。
二、群众性思想文化工作的蓬勃开展
20世纪60年代初,民主德国基本完成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任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德国思想和文化的新形势是,国内全面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群众积极参与并发挥创造性和积极性。而柏林危机则显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斗争十分激烈,这些都需要通过思想文化教育来提高群众的社会主义思想觉悟。1960年,中央委员会、文化部和文联召开文化会议,提出用城乡丰富的、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文化生活满足民主德国人民日益增长的各种文化需要,在精神上塑造社会主义人民。1963年,民主德国党和政府规定,新时期思想和文化任务是巩固文学艺术的党性和人民性、通过思想交流促进文化工作者增强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思想和文化工作注重的是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指导下创作作品,文艺作品的重点是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生活和塑造新时期的工人和农民英雄人物,而不是进行对法西斯政权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批判。在文学领域,代表性作家及其作品是:施特里马特的《奥勒·比恩柯普》、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天分两半》、赫尔曼·康特的《礼堂》、安娜·西格斯的《弱者的力量》,等等。以施特里马特的《奥勒·比恩柯普》为例,在民主德国决定在农村建立生产合作社以前,主人公奥勒就率先在村中成立了新农民集合体,他想方设法克服农村合作社的各种困难,为了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最终累死在土地上。小说反映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农村中各种人民内部矛盾,塑造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人物奥勒,他富有创造性,但也有工作方法简单冒进、性格固执倔强等等弱点,人物不再脸谱化、公式化。在艺术领域,1960年全国美术展览后莱比锡画派逐渐形成,代表人物是维尔纳尔·图博克(Werner Tübke,1929—2004)、沃尔夫冈·马特霍尔(Wolfgang Mattheuer,1927—2004)、伯恩哈德·海济希(Bernhard Heisig,1925—2011)。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德国思想文化工作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十分注重开展群众性思想文化工作。为了提高劳动人民文化水平和满足文化需要,民主德国开展了“以社会主义方式工作、学习和生活”运动,采取措施进一步发展人民艺术创作,许多企业党组织和工会领导支持企业中的人民艺术小组和学习班,以加强工人阶级对文化工作的影响。为了管理和组织劳动群众的生活,民主德国地方政府设有公民委员会,各小区有居民协会。每个城市、城镇以及乡镇产生8—10个与政府各项政策相关的公民委员会,主要有住房、零售商业、卫生、教育、青年和体育、文化、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委员会,每个委员会成员由地方政府和政党的官员组成,经常召开会议评估满足公民要求的工作情况。居民协会是自愿组织起来的群众组织,协会负责人由选举产生,具体工作是负责打扫小区卫生、美化环境、修理水电设备、调解纠纷、组织国庆节活动、推举可靠的出庭陪审员、为选举列出本区投票人、管理儿童设施和娱乐设施、照顾老人的健康和社会需求,等等。
在群众性社会文化生活中,民主德国体育活动的开展是一大亮点。为了劳动人民的健康,民主德国积极支持发展体育运动,在50年代提出“为了劳动和保卫和平,时刻准备着”的口号,以此为体育领域中一切活动的指导原则。1952年8月,民主德国成立了群众组织体育和技术协会,主要工作任务是培训公民特别是青年为武装保卫工农政权服务。早在60年代,统一社会党和政府就开始实行普及体育运动的计划,专门设立了体育局(Sportsbüro),并扩大了德国体育委员会的权力,各个体育联合会和企业体育团体得到了更多的指导和支持,不仅举办决赛运动,还举办各种各样的群众性的体育活动。80年代,民主德国建立了完善的体育管理体制,体育部门的最高机构是全国体育联合会,实行集权式管理,直接领导15个专区体育联合会、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39个单项运动协会、优秀运动员训练部以及群众体育工作部,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也对单项运动协会和优秀运动员训练部进行管理,在专区体育联合会下设有250个县、市体育联合会组织、21个体育俱乐部以及7500多个基层组织,各大企业有自己的体育协会和训练中心。
在民主德国,从家庭、学校到企业、机关的整个社会形成了爱好体育运动的风尚,业余体育活动蓬勃开展,专业体育成绩不断提升。民主德国十分注重发展竞技体育,从幼儿园和小学就开始挑选体育人才,学生可以参加学校的体育专项锻炼小组,优秀人才被送往综合训练寄宿学校、单项联合训练点或少儿体育俱乐部进行专门训练,其中的优秀人才再选送到运动俱乐部或直接进入国际集训队,学生的文化学习和专项训练得到了合理安排,各种训练形式紧密联系,保证了优秀体育人才的培养。民主德国的专业体育成绩不断得到提升,以1956年和1976年夏季奥运会的金牌、银牌和铜牌成绩为例,1956年分别获得1枚、4枚和2枚,1976年增长到40枚金牌、25枚银牌和25枚铜牌。
民主德国群众体育活动也比较普遍,国家动员各行各业办体育事业,修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培养了大量合格的体育教师。80年代全国共有3000多名专职教练、21万业余教练、辅导员和13万个裁判。学校教育也比较重视体育锻炼,体育课每周三次,仅次于德语和数学,70%以上学生定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为了鼓励体育活动的开展,全国每5—6年举办一次体育节,两年举办一次青少年斯巴达克运动员和儿童运动会,每年还有1.2万次企业基层运动会。国家在体育方面的投入也比较大,1977年全国体育设施费用是2.96亿马克,1980年为2.6亿马克,1984年用于体育事业的经费是1.6亿美元,相当于英国的4倍。据统计,1982年全国有329个大运动场,1173个田径运动场,9584个体操场、游戏场和训练场,5246个体育大厅,694个游泳池,1666个体育服务站,体育设施全部向群众开放。居民体育活动比较普及,全国有364万体育俱乐部成员,约占全国人口的20.6%。国家还制订法律保证公民从事体育活动,如宪法第17条规定每个公民有进行体育活动的权利,有关法律规定所有厂矿企业必须把收入的7%用于体育事业,体联会员可以免费使用体育场馆设施,参加体育活动超过6人时,乘车价格可以减半。为了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还设立了各类体育奖,表彰体育教师、训练辅导员和体育积极分子。
随着社会主义一体化的发展,民主德国与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思想文化领域的合作和交流,1964年与苏联、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缔结了文化协定,文化工作者开始联合制作电影,歌舞团、交响乐队等文化团体的交流增多。
三、思想文化领域的宽松化与丰富化
昂纳克时期,民主德国思想文化领域的环境相对宽松化。1971年,昂纳克在“八大”上宣布,如果创作是从坚定的社会主义立场出发,文学艺术领域就可以没有禁区。统一社会党主管文化的库尔特·黑格(Kurt Hager,1912—1998)也表示,作家和艺术家可以发展多种多样的风格和形式。虽然仍旧存在不允许攻击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党和国家现任领导人或苏联及其盟友等禁区,但民主德国的精神文化生活明显开始活跃起来。
在文学领域,文艺界可以进行更宽容和更为公开的讨论,作家可以谈到个人,也可以谈到党和政府工作中的缺点和错误,民主德国文艺作品在题材和艺术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变化和发展,不少作家尝试从友谊、爱情、婚姻的角度表现社会的变革与发展。在创作手法上,作家也可以探索和尝试不同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方法,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各种流派在题材和风格上有了进一步的影响。一部分作家开始采用来源于西方的多层次结构、时空颠倒、深层次心理分析和描写、蒙太奇、内心独白等现代派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艺术领域,以工人形象和生产场景为题材的美术作品在民主德国还是占据主要地位,但内容日益广泛,形式更加多样,并放弃了以前教条式的现实主义说教。塑造工人形象的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有多丽丝·齐格勒(Doris Ziegler,1949—)关于妇女生产的五联画等。在主流作品之外,还出现了不少带有讽刺性和象征性的绘画作品,维利·沃尔夫(Willy Wolf,1905—1985)还将西方的蒙太奇技巧和其他颓废派的手法运用到他的创作中,成为民主德国抽象派艺术的开路先锋。电影工作者也仿效各种风格和大量制作娱乐片,民主德国电影还开始进军国际电影节,如1971年电影《第三者》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获奖。美术界的一些不服从当局者还组织了莱比锡秋季沙龙,每年11月15日—12月7日在莱比锡展览馆自筹资金举行聚会,一起参观和讨论展出的作品,以与官方对抗。
在文化设施方面,昂纳克政府主张经济政策和社会政策统一,文艺创作者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得到了逐步改善,许多文化机构的建筑、设备和设施得到改进。民主德国有38份日报,总发行量830万份,还有周报和杂志500多份,来自苏联和东欧的出版物可以自由发行,政府开设有两个彩色电视频道,每天播放时间加起来是19—20个小时。全国城乡遍布图书馆,平均四个人中有一个人经常利用公用图书馆,15%的工人家庭中拥有100册以上图书,参加经济文化竞赛的人数增加了两倍,参观博物馆里展览会的人数从1970年的1980万人增加到1983年的3100万人,150家剧院每年上演1600多种戏剧节目,每年观看各种演出者达到8000万人次。出版书籍从1949年的1998种、印行3340册发展到1988年的6388种和印行14140册,1949年到1983年全国总共出版了图书18.5万种,总共印行36亿册。书店也从1949年的250家增加到695家,另外还有74家出售乐谱、唱片和外文书籍的专业书店,1982年购书人均花费45马克左右,而1949年只有1马克。群众性艺术活动也蓬勃发展,150万公民在业余时间参加音乐、话剧、诗歌、文学、电影、摄影等活动,工会、国家机关和社会联合组织的工人业余创作联欢节每两年在各区举行一次。
总的来说,在思想文化领域,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昂纳克时期还是占据统治地位,文艺要求为政治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文艺工作者要将专业与群众结合,通过参加劳动和进行专业辅导使创作活动进一步深入群众,创作的作品要反映社会主义生活现实,表现社会变革和集体主义,并要求不断地与西方资产阶级的颓废主义的艺术思潮和影响进行斗争。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民主德国形成了与联邦德国不同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两国在政治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水平以及精神生活领域都存在较大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