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东方政策”的实施,两个德国的关系从互相对立、彼此不接触的状态中逐渐实现了正常化。两国关系的《基础条约》签定后,两国关系快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有了新的突破。德国分裂基于美苏“冷战”。只要美苏“冷战”对峙的格局存在,只要“柏林墙”依然存在,德国统一就不可能成为现实。20世纪80年代末,戈尔巴乔夫“新思维”改革思想抛出后,东、西方关系进一步缓和,东欧出现政治剧变,雅尔塔格局开始动摇。1989年下半年,民主德国政府宣布开放两个德国和东、西柏林之间的边界,以便使两国人民自由往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及时抓住这一机会,提出了德国统一的主张,并经过不懈的努力,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和苏联的支持,同时,民主德国在社会主义自我完善改革的道路上不断出现失误,最终被联邦德国统一了过去。在两个德国从实现关系正常化以来业已存在的民族情感及两国人民早就有要求统一愿望的坚实基础上,在欧洲一体化进行的过程中,于1990年10月3日迅速地实现了德国的统一。德国的统一,宣告了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对峙为标志的“雅尔塔格局”的结束。
再次统一起来的德国,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众多的人口,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德国统一后,由于要在东德移入联邦政治经济体制,政治经济转轨在一段时期内遇到一些困难,如物价上涨、失业率上升、新纳粹沉渣泛起、振兴东部经济要投入大量财力,以及高福利导致高债务,使德国经济出现下滑。东德居民在统一后生活不及西德,导致成为二等公民的失落感,东、西德统一后在政治经济生活上完全融合,也需要时日,不能一蹴而就。在科尔、施罗德、默克尔等几届政府的领导下,大力振兴东部经济,并进行全方位的改革,不断推进东部德国的经济改造,尽可能努力实现与西部德国的同步发展,改善东部德国人民的生活。这些努力出现成效,1998年德国统一以来经济出现增长,经过2000年以来的长期低迷后,又在2006年出现了转机。默克尔执政时期的德国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德国统一后,大量外来移民涌入,德国已成为了事实上的移民国家。针对新出现的情况,政府逐渐推行以“和而不同,和谐为本”为主要特征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在德国建构文化多样性、和谐的社会。
德国统一后,又促进了欧洲的大统一。在联邦德国为谋求两德统一之际,又产生了类似于二战后的“德国问题”。为消除法国等周边国家对两德统一后安全的担忧,联邦德国再三强调,两德统一要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实现。为实现诺言,德国统一后,科尔总理对外不遗余力地积极推动欧洲的联合和统一。在德国的主动努力下,并根据德国和法国的建议,欧洲共同体成员国于1991年12月共同签署了关于建立欧洲政治联盟和经济货币联盟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马约》于1993年11月1日正式生效,“欧洲政治和经济货币联盟”(简称“欧洲联盟”或“欧盟”)正式诞生。她的成立标志着欧洲联合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由于地理和历史原因,德国一直以“东西欧的桥梁自居”,主张北约与欧盟“同步进行”东扩,实行新的东方政策。为此,先后通过与东欧国家签订双边条约,解决诸如边界等历史遗留问题,消除这些国家对德国统一之后的疑惧心理,实现了和解。德国这些外交努力,使其统一后“新东方政策”赢得了东欧各国对德国的友好和信任,欧盟先后实现了几次东扩,使欧洲实现了大统一。欧洲今天的大统一,无不是因为解决“德国问题”和德国为之努力的结果。但是,正如历史是螺旋式曲折发展的,由于统一欧洲的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存在差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内部出现不同声音,甚至出现挫折,也是不可避免的。英国公投脱欧,为欧盟分裂倾向撕开了一个口子。但是,德国历届政府和有识之士坚持不懈地维护欧洲的团结和联合,相信这也是以后德国政府和有识之士的努力方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欧洲历史不至于走回头路,陷入动则兵戎相见、冤冤相报的历史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