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彻底崩溃,德国人民生活十分艰难。法西斯政权垮台后,德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区占领,德国人民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
四大盟国在占领德国后,就着手考虑德国的政治体制。
在缺乏民主基础的德国,外来力量的冲击是民主政治得以确立、缓慢演进,并最终完全建立的重要推手。在德国历史上,拿破仑入侵的铁蹄催生了德意志的民族民主主义,从而使德意志民族真正觉醒和民主意识启萌。在一战行将结束之际,为避免陷入全面崩溃,德国请求美国出面“媾和”,其条件是德国必须结束“君主专制”统治,实行西方式的自由民主制,德国被迫进行宪政改革,实行民主化。在魏玛民主建立过程中,威尔逊和美国自觉不自觉充当了共和国的“助产士”。二战后,德国又一次在盟国帮助下,建立了东、西方类型的民主制。这一过程是通过处置德国、对德国实行非纳粹化、非军国主义化、非工业化、民主化的“四化”改造运动实现的。
四大盟国意识到,德意志民族要新生,民主政治得以在德国建立和健全发展,社会得到全面进步,就必须铲除纳粹主义。在处置战败的德国问题上,四大盟国吸取了一战后战胜国对德国制裁不成功的教训,重在从政治、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民主化改造,铲除德国的军国主义、纳粹主义,进而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体制。
首先,四大盟国对德国实行分区占领,将“一再发生瘟疫的策源地”普鲁士彻底分割,使其从德国地图上消失。其次,对纳粹主要战犯和骨干进行审判,予以严惩,达到教育德国人民的目的。非纳粹化的目的是肃清纳粹主义对德国政治、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影响,彻底铲除纳粹残余势力。各占领区废除一切法西斯的法律和决议,查禁和摧毁所有纳粹党团组织,严禁法西斯组织重新活动,清洗盘踞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重要岗位上的纳粹分子,为德国的民主改造奠定基础。
非纳粹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民主化的教育过程。东、西方各占领区在非纳粹化的同时,就开始重建德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在西占区,一方面美英法利用教育宣传机构,在西德进行西方民主的灌输;另一方面,按照西方民主原则恢复和重建德国的政治生活。美英法认为,民主政治只有通过西德人民的接受才能在德国土地上生根开花结果。要使德国人接受西方民主政治,就必须迅速恢复和发展经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西德人民顺利渡过了战后初期的困难,从客观上也为西德人民接受西方民主树立了信心,为推行西方民主政治奠定了物质基础和群众基础。最后,在西方大国扶持下建立了具有真正意义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在苏占区,苏联没有提“非纳粹化”这一概念,而是称“肃清法西斯残余”。根据波茨坦会议决定,苏占区采取了一系列肃清法西斯残余势力、铲除军国主义的措施。在肃清法西斯残余的同时,苏占区开始实行民主化措施,按照苏联体制,重建东部德国的民主政治生活,建立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民主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
盟国的“四化改造”,与一战后战胜国只是从经济上对德国进行掠夺和剥削,而不是重在从政治思想上对德国进行改造有着天壤之别。四大盟国对德国的改造,在德国历史进程中起着巨大的进步作用,在西部为联邦德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在东部为民主德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创造了条件。盟国对德国实行的非纳粹化和民主化措施,实际上是一场政治革命,从结果看,可以说在西部德国完成了德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没有完成的任务,在东部德国直接实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