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法西斯国家继续进攻。1945年4月2日,艾森豪威尔命令盟军兵分三路,以中路为主要突击力量,向东推进。4月16日,苏军在东线发动最后冲击,19日即突破德军的三道防线。希特勒在同盟国集团的共同打击下,方寸大乱。4月7日,他发布《关于西线战场的新的指挥关系》的命令,其中规定将原本隶属于西线总司令部的B集团军群,与西线总司令部、新增设的西北线总司令部、西线海军总司令部一起,并列地接受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的直接指挥。4月15日,希特勒根据德国中部的陆上联系日益困难的现状,签署了《元首关于被分割的德国北部和南部地区指挥关系的命令》,对被分割后的指挥关系作了规定:如果希特勒留在南部,则由其直接指挥南部地区的军事抵抗,由邓尼茨任北部地区总司令;如果希特勒留在北部,则由凯塞林元帅任南部地区总司令。文件规定,在由邓尼茨或凯塞林执掌的地区,“武装部队三军种、各种阵线、后备军、武装党卫队、警察和其他组织在该地区的一切力量,均归该总司令指挥”,然而,该“总司令只有在接到我的特别命令后才可开始工作”。

4月25日,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托尔高(Torgau)地域的易北河上与美军第1集团军会师,东线和西线两个战场联结起来,德军完全被分割成南北两部分。同日,苏联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也完成对柏林的包围。

希特勒竭尽全力想调动部队向苏军发起反攻,甚至扬言“所有按兵不动的司令官,都要在5小时内处决”。然而,各处的德军都已经或即将陷入灭顶之灾,有些是心无斗志,故而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反击。4月22日下午举行例行军事会议,希特勒在会上声称要在柏林了结自己的一生。当时,戈林已经逃到南巴伐利亚的上萨尔茨堡,得悉希特勒决定留守柏林的消息后,立即发去一份电报,表示自己准备根据1941年6月29日的命令,“立即接管德国全部领导权”。希特勒看到电报后火冒三丈,称其犯了叛国罪。希姆莱当时在北部海岸城市吕贝克,4月23日深夜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副主席与西方国家接洽,表示德国愿意向西方国家投降,并在西方国家前来接管前继续同苏联作战。4月28日晚,戈培尔手下的无线电监听站收听到英国广播公司关于希姆莱接洽投降的消息。

绝望中的希特勒决定自戕。4月29日凌晨1时,他与情妇爱娃·布劳恩(Eva Braun,1912—1945)正式结婚。4时起,开始口授政治遗嘱和私人遗嘱。他在政治遗嘱里,把挑起世界大战的责任归之于“那些犹太血统的或者为犹太人利益服务的国际政客”,号召德国人“在任何情况下决不放弃斗争”,声称“民族社会主义运动光辉复兴的种子将会在德国历史上萌发起来”。关于继承人问题,他指定邓尼茨为自己的继承人,就任德国总统,兼任军事部长和海军总司令。指定戈培尔为新政府总理,鲍尔曼为新设立的党务部长,赛斯—英夸特为外交部长。他指定的其他人员还包括:内政部长保罗·吉斯勒(Paul Giesler,1895—1945) ;陆军总司令斐迪南·舍纳(Ferdinand Schrner,1892—1973) ;空军总司令奥古斯特·格莱姆(August Greim,1895—1975) ;党卫队全国领袖兼德国警察总监卡尔·奥古斯特·哈恩克(Karl August Hanke,1903—1945) ;经济部长冯克;农业部长赫尔伯特·巴克(Herber Backet,1896—1947) ;司法部长蒂拉克;教育与国民礼仪部长古斯塔夫·阿道夫·舍尔;宣传部长维尔纳·瑙曼(Werner Naumann,1909—1982) ;财政部长施威林·冯·克罗西克;劳动部长台奥·胡珀法尔(Theo Hupfauer,1906—1993) ;军火部长卡-奥托·绍尔(Karl Otto Saur,1902—1966) ;德意志劳动阵线领袖兼内阁不管部长莱伊。他在遗嘱的结语里,还念念不忘其纳粹主义的初衷:“最重要的是,我责成政府和人民要全力拥护种族法律,无情地打击各国人民的毒害者国际犹太人集团。”4月30日下午,希特勒与爱娃·布劳恩双双自杀。

5月1日,邓尼茨向全国发表广播讲话,谎称希特勒同苏军战斗到最后一息,已经“壮烈牺牲”,号召全体国民拯救德国,“使它不致遭受布尔什维克政府的破坏”。5月2日,柏林地区的德军向苏军投降。驻留吕贝克的邓尼茨派出代表与盟军谈判停战事宜。4日,北部和南部的德军残部相继向盟军投降。6日,苏军开始围歼在布拉格地区顽抗的最后一个德军集团。

5月7日,德国电台宣布德国无条件投降。同日,邓尼茨政府的代表约德尔在巴黎以东的兰斯(Reims)盟军总部,签署德国武装部队无条件投降初步议定书。翌日,在柏林城郊的苏军司令部,正式举行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5月23日,盟军逮捕了邓尼茨政府全体成员,德国的最高权力由苏、美、英、法四个同盟国接管,纳粹德国寿终正寝,纳粹统治时期正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