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1月5日,希特勒在柏林总理府召开高级军政会议。与会者包括:军事部长兼武装部队总司令勃洛姆贝格;陆军总司令弗立契;海军总司令雷德尔;空军总司令戈林;外交部长牛赖特;会议记录者、希特勒的军事副官弗里德里希·霍斯巴赫(Friedrich Hossbach,1894—1980)上校。会议持续了4个多小时。

希特勒一开始即声称,会议要讨论的问题极为重要。他想对与会者说明关于德国外交形势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基本思想,这是他深思熟虑和执政4年半经验的结果,为了德国长期政策的利益,万一他离开人世,应当把这一说明视作他最后的意愿和遗嘱。他表示,由于几个世纪来历史发展的结果,德国的领土面积与德意志种族核心的状况极不相符。如果这种状况延续下去,对保持当今德意志民族的巅峰状态有极大的威胁。因此,德国的未来最终取决于空间要求的解决,当然这种解决只能在1—3代人的时期内谋求。他提出,“世界政治大星座在缓慢地变动,具有坚强的种族核心的德意志人将在欧洲大陆的中部为取得这种成就找到最有利的条件。各个时代——罗马帝国和不列颠帝国——的历史都证明,只有粉碎抵抗和进行冒险,扩张才能进行,挫折是不可避免的。从来就不存在无主的空间,现今也没有,进攻者总是会遇到占有者的。德国面临的问题是:在哪里能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成果”,“德国的问题只有使用武力才能解决”。关于德国在扩张过程中将要遇到的主要敌人,他表示:“德国政策必须考虑到两个可恨的敌人:英国和法国,它们是不会容忍屹立于中欧的德国巨人的。”

关于德国向外扩张将在“什么时候”实施,希特勒提出,“最迟在1943—1945年解决德国的空间问题”,“从我们的观点来看,在这个时期之后,形势只会向坏的方向转化”。但是,如果遇到以下两种情况,德国则可以提前动手:“法国的内讧发展成一种国内危机,以致法国军队完全用于对付这事,无法对外从事对德战争”;“法国深深地卷入同另一个国家的战争,以致不能‘从事’反对德国”。

至于首度扩张的地点,希特勒提出:“在我们被卷入战争时,我们的第一个目标必须是同时推翻捷克斯洛伐克和奥地利,以便在可能反对西方的行动中排除侧翼的威胁。”同时,他认为,“从政治军事的观点来看,这两个国家归并德国意味着一项实质性的利益,即德国将获得更短更有利的边界,腾出军队作其他用途。此外,假如每100万居民能组成一个新的师,就能增加大约12个师的新军队”。他表示相信,当德国行动时,“英国,可能还有法国,差不多肯定无疑地把捷克人默默勾销了,并甘心由德国在适当的时候解决该问题”。意大利、波兰和苏联也不会采取实质性的行动。

根据相关文件的简要记载,部分与会者提出了不同意见。军事部长勃洛姆贝格和陆军总司令弗立契“在估计形势时一再强调,英法不应当成为我们的敌人,并认为,与意大利进行的战争不会把法国军队束缚到这种程度,以至于法国无力同时在我国西部边界以优势兵力作战”。对于希特勒提到的进攻捷克斯洛伐克一事,洛姆贝格特别提请注意捷方防御工事的坚固,该工事扩建完成后,便具有马奇诺防线的构造,将给德国的进攻造成极大的困难。弗立契呼应说,他下令在今年冬天进行研究的正是这样的课题,即探究对捷克人采取行动,摧毁捷克的防御系统。

关于对大国之间发生冲突从而有利于德国行动的预测,牛赖特认为,英法意之间的冲突不会在元首假设的这段可预见的时期内发生。希特勒提出反驳,并认为这种冲突可能在1938年夏天爆发。勃洛姆贝格和弗立契建议考虑英法的态度,希特勒在答复时重复了先前的陈述,即他确信英国是不会介入的,因而也不相信法国会向德国开战。“如果先前提到的地中海冲突导致欧洲总动员,我们必须立即开始对捷克采取行动。但是,如果不参战的大国宣布中立,那么德国也必须暂时采取同样的态度。”

会议结束5天后,与会的霍斯巴赫上校整理出一份备忘录,史称《霍斯巴赫备忘录》(Hobach Niederschrift)。

作为“霍斯巴赫会议”的后续影响,1937年12月7日,武装部队国防处处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Alfred Jodl,1890—1946)提交了关于军事预案的修正稿,把原先以防卫为主的预案修改成进攻计划。早在1935年,随着当局走上毁约扩军的道路,抵御和反击周边国家尤其是法国及其中欧盟国军事干预的事务提上议事日程。是年晚些时候,军方提出了“红色方案”(Fall Rot),以后继续编制对付捷克斯洛伐克的“绿色方案”(Fall Grün)。1937年6月24日,勃洛姆贝格根据希特勒的旨意,向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分别下达了标有“绝密”字样的指令,内中包含了“红色方案”和“绿色方案”,其中“红色方案”处于优先地位。该方案假定法国对德国发动突然进攻,此时德军将把主力用在西方。此外,密令还规定德国武装部队要对如下三种情况作好“特别的准备”:一是对“奥地利的武装干涉”,代号为“奥托”(Otto) ;二是“同红色西班牙的战争纠纷”,代号为“理查德”(Richard) ;三是“英国、波兰、立陶宛参加一场对我们的战争”,这将是“红色方案”和“绿色方案”的延伸。1937年12月约德尔提交的修正稿,将“绿色方案”置于优先地位,并加强了其主动性和进攻性。此举证明德国在“霍斯巴赫会议”之后已把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提上了议事日程。

另一个后续影响是希特勒排斥异己,进一步加强集权。1938年1月下旬,盖世太保搜集了勃洛姆贝格新婚妻子曾经当过妓女的材料,又炮制了弗立契同街头男妓搞同性恋的假案,希特勒借此迫使两人辞职,同时整肃了一批对纳粹主义“不够热心”的高级将领,其中16名高级将领被免职,44名调职。同年2月4日,当局公布《希特勒关于德国武装部队统辖权的命令》,宣布从即日起,希特勒亲自接掌整个武装部队的统辖权。弗立契的陆军总司令一职,则由瓦尔特·冯·勃劳希契(Wal the rvon Brauchitsch,1881—1948)接任。内阁中,牛赖特被免去外交部长一职,由里宾特洛甫接任,沙赫特被正式免去经济部长职务,由纳粹党人瓦尔特·冯克接任。翌日,纳粹党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刊登大标题:“一切权力高度集中于元首手中!”

二、德奥合并

1937年5月28日,内维尔·张伯伦(Neville Chamberlain,1869—1940)出任英国首相。他决定改变此前各任首相随波逐流的政客作派,要以主动的态势应对世界格局的变化,以求得局势安宁,从根本上维护大英帝国的全球利益。他一方面调整和修改军备政策和军事战略,适度增加军费,重新确定“防务次序”原则,另一方面则希望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欧洲大陆的危局。在他看来,欧陆危局的根源在于德国和意大利对现状不满,在两者之中,“德国是解决问题的真正关键”。他决心将苏法两国倡导的“堵”,即维护凡尔赛体系的方针,改为“疏”,即调整现存格局的方针。该设想的前提,是相信希特勒对外扩张的目标是“有限的”,主要限于德意志人居住区,因此只要英国作出某些让步,英德两国达成“全盘解决”,就能够稳定欧洲局势。因此,他准备允许德国以和平方式占有奥地利、苏台德区和但泽等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同时“考虑对德国提供经济上的援助”,允许德国在东南欧享有商业和政治上的优先权利,从而消除其对外扩张的经济根源,并归还部分原德属殖民地。张伯伦还寻机向德方透露了上述想法。

英方的透风使希特勒感到机会来临,决定提前迈出建立大德意志国的步伐,同时根据奥地利国内形势的发展情况和意大利态度的变化,决定改变原定的扩张顺序,把侵占奥地利放在解决捷克斯洛伐克问题之前。

舒士尼格接任奥地利总理后,鉴于英法两国的妥协退让,而意大利因入侵埃塞俄比亚又疏远了英法,他错误地认为“不得不采取一条姑息的道路”,要“尽一切努力设法使希特勒容忍现状”。经过德国驻奥大使巴本的努力,两国于1936年7月11日签订《德奥协定》。在协定的正文里,德国重申承认奥地利的主权,保证不干涉其内政,奥地利则保证在外交政策尤其是对德政策中,“将始终按照承认自己是一个说德语的国家的原则行事”。但是,在协定的秘密条款里,舒士尼格作了极大的让步。他同意大赦奥地利的纳粹政治犯,并任命纳粹党人或其同情者担任“政治上负责任”的职务。该协定为德奥合并开通了道路。此后,有5种德国报纸在奥地利倾销,大肆进行种族主义宣传。同时,2名纳粹同情者参加了政府,担任外交部长等职务。奥地利纳粹分子的活动公开化,他们在德国的资助和唆使下,加紧从事促使奥地利并入德国的恐怖分裂活动。

在意大利方面,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墨索里尼已决定向希特勒让出奥地利。1937年11月6日,里宾特洛甫前往罗马恭请墨索里尼出席意大利加入《反共产国际协定》的仪式,墨索里尼向他表示:“不论是从种族、语言上,还是从文化上说,奥地利都是一个德意志国家。……我为奥地利的独立‘站岗’已经感到厌倦了,特别是在目前连奥地利人也不希望这种独立的时候。……今天意大利对这个问题已经不像前几年那样关心了……意大利的发展已经转移到地中海和殖民地上去了……让事态自然发展下去吧!”

意大利的态度使希特勒更加肆无忌惮。从1937年底到1938年初,德国唆使奥地利纳粹分子不断制造事端,为公开出兵提供借口。奥地利政府面对纳粹分子的一再挑衅,忍无可忍,命令警察于1938年1月25日查抄纳粹地下组织的办公机构。希特勒趁机加速行动,同年2月12日把舒士尼格召到巴伐利亚州贝希特斯加登(Berchtesgaden)的山间别墅,进行了为时2小时的威胁和恐吓。他既攻击“奥地利的整个历史就是一种不断背信弃义的行动”,破坏德意志人的民族主义情感,又指责现政府没有跟随德国退出国际联盟,犯下了出卖民族利益的罪行,甚至无端指责它在德奥边境修筑针对德国的工事。

当天下午,里宾特洛甫代表德方递给舒士尼格一份机打的协定草案,表示这是希特勒的要求,不允许对此进行讨论,必须立即签字。这份2页纸的协定草案提出了一系列范围很广的要求,内容包括:取消对奥地利纳粹党的禁令,大赦纳粹罪犯;任命纳粹党人赛斯英夸特(Arthur Seyss Inquart,1892—1946)为内政与安全部长,拥有主管警察和保安事务的权力;任命亲纳粹分子汉斯·菲许巴克(Hans Fischbck,1895—1967)和沃尔夫(Wolf)为财政部长和新闻总管;德奥军队交换100名以下的军官,在两军参谋部之间建立定期会晤制度,使两军之间建立更密切的关系;确保奥地利经济与德国经济紧密联合。舒士尼格最后被迫接受全部要求。

舒士尼格回国后,开始被迫履行协定的条款。2月16日,奥地利政府实施改组,赛斯—英夸特等纳粹分子在内阁中身居要职。同月19日,政府宣布对纳粹分子实行大赦,连1934年刺杀陶尔菲斯总理的凶手也被释放。希特勒又增派大量的纳粹骨干分子进入奥地利,鼓动纳粹激进分子采取行动。各地的纳粹示威和暴力行动更加猖狂,格拉茨市(Graz)2万多人冲击市政厅,在广场上扯下奥地利国旗,换上德国纳粹党的卐字旗。舒士尼格打算采取最后一个可能维护国家独立的举措——就奥地利独立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他指望意大利能支持此举,不料墨索里尼对使者的答复是“这是一个错误”。但是,舒士尼格继续前进,于3月9日宣布将于3月13日举行公民投票,由民众来决定是否赞成保持奥地利的独立。他提出的口号是“为了一个自由的、德意志的、独立的和关心社会的奥地利,为了一个基督教的和统一的奥地利,为了和平与工作,一切承认民族与祖国的人都具有平等权利”。

希特勒得知该消息后,暴跳如雷。他下令军方加紧准备实施军事占领奥地利的计划,参谋部门赶紧充实原来只有名称、几乎没有内容的“奥托方案”(Fall Otto)。3月11日凌晨2时,希特勒发布实施“奥托方案”的第一号指令,规定要利用奥地利的国内纷争来实施武装干涉,“以维也纳为总方向进军,任何抵抗将予以击溃”。德方很快封闭了萨尔茨堡地区的边界,中断了两国之间的铁路交通。德国陆军的卡车和坦克开始向南部边境进发。同日,希特勒向舒士尼格传话,要求立即取消全民公决。舒士尼格被迫让步。当天下午2时,他召见赛斯英夸特,告知决定取消公民投票。德方见借口即将消失,立即提高要价,要求舒士尼格立即辞职,并且在2小时内由奥地利总统任命赛斯英夸特担任总理。舒士尼格向全国发表了辞职广播演说,但奥地利总统迟迟不愿任命赛斯英夸特为总理。当天晚上8点45分,希特勒发布实施“奥托方案”的第二号指令,下令德国军队于3月12日凌晨“进入”奥地利。

是日拂晓,德军越过边界。由于舒士尼格在辞职前曾下达命令,要求奥军主动撤退,不得抗击德国军队,准备仓促的德军最后还是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整个奥地利。中午,德国和奥地利的广播电台播发了希特勒的声明,称自己的决策是正当的,要“解放奥地利以帮助那里的德意志兄弟们”,并承诺奥地利民众将在一次真正的公民投票中选择自己的前途。3月13日清晨,德方将一份关于德奥两国实行完全合并的方案交给赛-英夸特,新成立的奥地利政府当晚向德方作出了同意奥地利成为德国组成部分的答复。翌日,德国颁布法令,宣布德奥两国完成合并,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4星期后,即4月10日,在纳粹当局的控制下,在合并后的新国度内举行公民投票。据官方公布,99.7%的投票者投了赞成票。德奥合并完成后,德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17%,人口数增加了10%,实力大为增强。

英法两国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只是由各自的驻德大使向德方提出抗议照会,谴责德国对奥地利施加了“压力”。希特勒则宣布德奥关系是“德意志人民的内部问题,与第三者无关”,拒绝了这些抗议。4月初,英、法、美分别承认了合并事实,撤回各自的驻奥使馆,代之以驻维也纳领事馆。

三、《慕尼黑协定》与占领捷克斯洛伐克

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全国人口共约1500万,其中捷克人750万,斯洛伐克人250万。在其余的少数民族中,德意志人为320万,占总人口的21%,主要居住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苏台德(Sudeten)地区。其他,匈牙利人、卢西尼亚人、波兰人相加,不到200万人。在建国初期,国内各民族基本上能融洽相处,没有发生大的冲突。经济大危机袭来后,德意志人大批失业,而政府的救助政策偏向捷克人,德意志人对此颇有微词。正在此时,纳粹党在德国迅速崛起,希特勒就任德国总理,苏台德地区的纳粹势力也随之迅速发展。1904年建立于奥匈帝国的“德意志工人党”在1918年5月改名成“德意志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Deutsch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奥匈帝国瓦解后分裂成三支,其中一支在捷克斯洛伐克活动。1933年,该党与“德意志民族党”一起遭到政府禁止。同年10月,苏台德区的德意志人组建了“苏台德德意志祖国阵线”(Sudetendeutsche Heimatfront),由主张实现德意志人民族自治的康拉德·亨莱因(Konrad Henlein,1898—1946)主持。1935年,该组织改名为“苏台德德意志人党”(Sudetendeutsche Partei),并在当年举行的议会选举中取得成功,占据了全部66个德意志人议席中的44席,成为最大的德意志人政党,很快受到德方青睐。德国外交部给予每月1.5万马克的秘密资助,并通过驻捷使馆插手其活动。亨莱因对德国的态度也随之发生变化。1937年11月19日他向希特勒表示,该党的目标是“把苏台德德意志地区,甚至整个波希米-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地区并入德国”,尽管它“表面上还必须表示赞成维护捷克斯洛伐克及其领土完整”并提出一个“显得切实可行的目标”。

德国顺利合并奥地利后,对捷克斯洛伐克形成三面包围的态势。从苏台德区来说,德奥合并事件给予德意志人极大的鼓励。他们不断举行要求“回归”德国的示威游行,高呼“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领袖”的口号,要求苏台德区“回到德国老家去”。1938年3月28日,希特勒召集亨莱因等人到柏林开会,表示迅即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的时机还不成熟,但要求亨莱因不断“提出捷克政府所不能接受的要求”。4月24日,亨莱因在卡尔斯巴德(Karlsbad)召开苏台德德意志人党代表大会,提出了名为《卡尔斯巴德纲领》的八点要求,内容包括:德意志人应享有与捷克人完全同等的地位;在苏台德德意志人定居区内组建功能齐全的自治政府;废止1918年以来对苏台德德意志人的不公平举措,并为此支付赔偿金;德意志人居住区内的所有官职都必须由德意志人担任。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同亨莱因举行谈判,同意特赦1200名纳粹政治犯,并加紧制订少数民族条例,以满足国内所有少数民族的要求,但拒绝给予苏台德区完全自治的地位。亨莱因便中断同政府的谈判。局势骤然紧张,苏台德地区问题很快成为世界各国瞩目的中心。

5月19—20日,因传说德国正在边境地区调动军队,引发了“5月危机”,法英两国表示不会坐视不管。希特勒对此恼怒不已,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5月23日,德国外交部奉命发表声明,称德军在捷克边境集结的传闻毫无根据,德国对捷克斯洛伐克没有任何侵略意图。已经跑到德国的亨莱因奉命返回布拉格,重新恢复同捷政府的谈判。5月30日,希特勒发布《关于“绿色方案”致德国武装部队三军总司令的命令》。新版方案的最大不同在于开头部分。原方案为“我无意在最近无缘无故即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新版改为“在最近的将来即以军事行动粉碎捷克斯洛伐克,是我的不可变更的决定”。

“绿色方案”是纳粹德国闪击战战术的首次大规模使用。它提出,“从军事的和政治的观点来看,最有利的途径就是根据一个使德国忍无可忍的挑衅事件发动闪电式的进攻”,“必须以在时间上和规模上都出其不意的突然进攻来结束战前的外交紧张时期”。进攻的过程要尽可能短,“必须在最初的两三天内就造成一种局势,向那些想要进行干涉的敌国表明,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局势是毫无希望的,并诱使那些对捷抱有领土要求的国家立即参加对捷克斯洛伐克的进攻”。为此,“陆军的首要任务是,在空军发动进攻的同时,尽可能大量使用突击部队……在许多地点和战略上有利的方向插入捷方的防线……迫使捷军交战而歼灭之,并迅速占领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空军“通过对捷克的通讯系统、动员中心和政府的攻击,瓦解其军事动员,造成其民政事务管理混乱,使其武装部队失去指导”。希特勒指望通过实施“绿色方案”一举攻占捷克斯洛伐克,加快侵略的步伐,并借此练兵,为日后扩大侵略战争创造条件。然而,他还不敢同英国正面对抗乃至交战,加之追求“一次切一片”的取巧性策略,因而力图排除英国的干预,单独对捷克斯洛伐克开战。于是,德英之间展开了为时数月的交涉。

英国政府则力压捷方让步以消除希特勒的口实,9月4日,捷总统爱德华·贝奈斯(Eduard Benesch,1884—1948)在各种压力下作出极大让步,在谈判中拿出一张白纸,要求苏台德德意志人党谈判代表写下全部要求,并预先答应定会满足这些要求。对方提出与《卡尔斯巴德纲领》相近的要求,贝奈斯遵守承诺,予以同意。德方一时乱了阵脚,感到难以应对。9月7日晨,捷克斯洛伐克国内出现游行示威,苏台德德意志人党的一名代表遭到捷骑警马鞭的抽打,德方趁机要求亨莱因全面中断谈判。同月12日,希特勒在纳粹党纽伦堡代表大会上发表“毒汁四溅”的演说,宣称德国的权利“受到无耻的侵犯”,“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德意志人既非手无寸铁,也未遭人遗弃”,叫嚷“对每一次进攻马上予以还击”。亨莱因趁机带着数千名纳粹分子逃到德国,宣称现在只有把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才能解决问题。

张伯伦亲自登台,于9月15日到贝希特斯加登与希特勒举行第一次会谈。希特勒在会谈中提出了使苏台德德意志人地区按照民族自决的原则脱离捷克斯洛伐克的要求。张伯伦回国后,与法国政府一起压服了捷政府,于9月22日到戈德斯贝格(Godesberg)与希特勒举行第二次会谈。不料希特勒借口形势发生变化,提出了更加苛刻的要求:捷克斯洛伐克的军、警、宪和海关、边防人员必须在10月1日前全部撤出苏台德区,该地区德意志人占半数以上的区域由德军实施军事占领,其余区域由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撤出地区的所有军事设施均应保持原状,一切商业的和运输的物资,尤其是铁路车辆,均应完整无损地转交德国,食品、货物、牲畜、原料等一概不得搬移。希特勒出尔反尔的做法引起英法两国强硬派的愤恨,英法捷三国都表示拒绝德方的要求。希特勒面对这一局面,不得不放弃一举侵占整个捷克斯洛伐克的战争计划,决定暂时先侵吞苏台德区。9月26日晚,他在柏林体育馆发表演说,对捷克斯洛伐克及其总统作了极其卑劣的攻击。然而,说到英法两国时,用语温和亲切,别有用心地感谢张伯伦争取和平的努力,重申这是他在欧洲的最后一次领土要求。

由于张伯伦坚持避战求和的基本方针,希特勒又作了小范围的让步,慕尼黑会议得以在1938年9月29—30日举行。会前,希特勒在德国边境登上墨索里尼的火车专列,事先作了沟通。会议开始后,墨索里尼取出由德方起草、但以自己名义提出的备忘录,作为讨论的基础。各方围绕该方案作了些许交涉,很快达成一致。9月30日凌晨1时,英、法、德、意四国的张伯伦、达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签署了《慕尼黑协定》(Münchner Abkommen)。

《慕尼黑协定》规定:德国军队将于10月1日开始分阶段占领捷克境内德意志人占多数的地区,捷方的“撤退应于10月10日完成,不得对现存的任何设备加以破坏”;其余有着最为突出的德意志特征的领土将由德英法意捷代表所组成的国际委员会迅速确定,“并由德国军队在10月10日占领”;国际委员会将决定举行公民投票的地区,“在公民投票未完成前,该地区应由国际机构占领”,时间不迟于11月底;“边界的最后确定将由国际委员会完成”;居民“应该有自由选择迁入或迁出被移交领土的权利,选择权应在本协定签订之日起6个月内自由行使”;“捷克斯洛伐克政府在4个星期内将从其军队和公安部队中解除任何愿意去职的苏台德德意志人的职务,同时应释放因政治罪行而正在服刑的犯人”;“关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如未在3个月由有关政府予以解决,则应列为出席这次会议的4国政府首脑间另一次会议的议题”,“当捷克斯洛伐克境内的波兰和匈牙利少数民族问题已告解决时,德国和意大利方面将对捷克斯洛伐克给予保证”。

1938年10月1日,德军首先从南面进入捷境内,开始占领第一区域。当德军从西面向东进占第三区域时,希特勒以征服者的姿态随军进入苏台德区,并在卡尔斯巴德检阅了德军第一坦克师。10月5日,贝奈斯总统在德国的压力下辞职,随即流亡国外,由性格软弱的艾米尔·哈查(Emil Hácha,1872—1945)接任。

协定签署后,张伯伦认为希特勒建立大德意志国的愿望得到了满足,英德两国之间的利益冲突得到了调解,从此欧洲一代人的和平有了保证。为了确保两国间和平协商途径的通畅,他事先准备了一份《英德宣言》草案,于9月30日上午请希特勒过目。希特勒很快在上面签名。宣言称:“英德关系问题对两国和欧洲具有头等重要的意义”;双方把《慕尼黑协定》和《英德海军协定》看成是“两国人民永不彼此开战的愿望的象征”,双方保证“采取协商的方法来解决可能与两国有关的一切其他问题,并力图继续努力消除一切可能引起纠纷的根源,从而对保证欧洲和平作出贡献”。

从希特勒方面来说,他既没有机会实施“绿色方案”以练兵,又未能一举占领整个捷克斯洛伐克,因而满心不如意。在慕尼黑会议期间,“他显然是情绪低落,对整个议程都显得暴躁不安”。据沙赫特回忆,他在回柏林途中对党卫队官员说:“张伯伦这家伙使我进不了布拉格,真叫我扫兴!”并发誓要完成这一计划。1938年10月21日,他下达《给武装部队的命令》,规定军队在短期内的扩张任务有2个:消灭捷克国家的残余部分;占领梅梅尔。在执行前一个任务方面,军队“必须在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摧毁捷克国家的残余部分,如果它执行反德政策的话”,但另一方面,由于这一次没有事先计划好动员措施,他们必须保证处于持续不断的更高的准备状态。

苏台德区脱离捷克斯洛伐克后,捷国内的民族分离运动迅速发展,其中尤以斯洛伐克和卢西尼亚的自治运动为最烈。1938年10月6日,斯洛伐克宣布成立“自治政府”,翌日,戈林接见“自治政府”副总理,表示支持斯洛伐克独立。11月,捷当局通过有关法案,同意斯洛伐克拥有自己的内阁和议会,国名也改成“捷克—斯洛伐克”。在整个1938—1939年冬天,德国都在煽动捷国内的分离运动。1939年2月12日,希特勒亲自在总理府接见斯洛伐克政府副总理和外交部长,表示“如果斯洛伐克能够独立,我将至感快慰”。

1939年3月,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再现**,并导致国家彻底瓦解。是月6日至9日,哈查总统对民族分裂活动忍无可忍,解散了卢西尼亚自治政府和斯洛伐克自治政府,并软禁了斯洛伐克政府的总理、副总理和外交部长,在斯洛伐克实施戒严。希特勒立即利用该事件,于11日下令采取行动。12日,布拉格和其他大城市纷纷发生纳粹分子的挑衅事件,德军14个师秘密集结到波希米亚和摩拉维亚边境。13日,希特勒召见从软禁中逃亡的斯洛伐克总理约瑟夫·提索(Josef Tiso,1887—1947),要他宣布斯洛伐克“独立”。提索当即表示“不会辜负元首的关怀”,第二天就发表了德国外交部起草的斯洛伐克《独立宣言》。16日,提索致电希特勒“要求保护”,希特勒立即复电同意,并派兵进入斯洛伐克。

3月14日深夜,希特勒把哈查总统和捷外长召到柏林,通知他们说,他已下令德军明晨进攻捷克斯洛伐克,把这个国家并入德国,如果他们拒绝投降,布拉格就会被炸成废墟。在希特勒的胁迫下,哈查被迫在德国事先拟好的德捷协定上签字。协定称:“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为实现最后的和平起见,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国家的命运交到德国元首的手中。”15日清晨,德军大举侵入捷克境内,占领布拉格。翌日,希特勒宣布成立“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国”,由前外长牛赖特任“德国保护长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