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帝国时期的政治生活可以用斑驳陆离来形容。它大致可划分为俾斯麦时期和威廉二世时期两个阶段。总体上看,德意志帝国初期的政治架构呈现为行政结构上的联邦主义(Fderalismus)和政治体制上的专制主义。此后则相应地出现了向中央集权主义和议会化发展的趋势。
就国内政治生活而言,在俾斯麦时代(Bismarcks Zeitalter; Bismarcksche Zeit) ,突出体现在这位铁腕宰相发动的对于天主教中央党(Zentrumspartei)和社会民主党(Sozialdemokratie)等两大群众性政党的大规模政治斗争以及他不断通过更换议会多数派而进行政治操控的统治方式。威廉二世时期,也称威廉时代(Wilhelmische Zeit; Wilhelminische Epoche)的治国之道则带有即兴的特点,政策方面缺乏俾斯麦的连贯缜密的思考和全局意识,政治生活常常受到皇帝、宰相、国务秘书、普鲁士大臣、军队、利益集团等多种力量的纠缠博弈的影响,呈现“摇摆不定”的特征。
在对外政策方面,俾斯麦时期主要推行以欧洲大陆为关注重点的大陆政策(Bismarcks Kontinentalpolitik) ,通过建立以德国为中心的庞大联盟体系来确保德意志帝国在欧洲大陆的主导性地位。威廉二世时期的对外政策则在世界政策的指引下,将确立德国的国威和争夺世界霸权作为德意志帝国的努力目标。不同的对外政策给德意志帝国带来了迥然不同的国际性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