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劲工业增长对经济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它主要表现为企业经营组织模式的变化、商业、金融业的发展和经济的强劲增长等。这些变化推动着德国从农业主导型经济结构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转型。国民经济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验证了这种变化趋势。
一、企业经营的股份公司化
德国的大型企业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诞生的。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小企业组织形式已经无法适应新的需要,于是一些新的企业经营组织形式应运而生。
采矿业和冶金业是各类企业组织发展的最活跃的领域。19世纪30年代后,采煤业中开始出现一些大型企业。位于埃施维尔(Eschweil)工业区的恩勒特家族(Familie Englerth)堪称典型。1834年,恩勒特家族企业以“埃施维尔矿井联合会”(Eschweiler Bergwerks-Verein)之名建立了德国第一个采矿业股份公司。两年以后,为了“克服有害的、内部的竞争”,人们又建立了“石煤开采联合公司”(Vereinigungsgesellschaft für Steinhohlenbergbau)。冶铁业中也开始出现综合性经营的企业。在亚亨地区,豪伊斯家族(Familie Hoesch)是这类经营的代表。它不仅经营铁矿,而且开设了冶炼、铸造、直到锻造的各种工厂,实现原料生产到制成品的一条龙生产模式。鲁尔区的一些企业经营范围更广。好希望冶炼厂不仅拥有冶炼厂,而且将铁矿开采直到机器制造等综合于一个大企业之中。克虏伯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走上了与好希望冶炼厂类似的道路。纺织业和其他消费品工业生产领域也出现了零星的大股份制企业。1837年建立的奥格斯堡机器棉纺织厂(Mechanische Baum wollspinnereiund Weberei Augsburg)拥有股资120万古尔登,这在当时属于规模相当大的股份制企业。
19世纪40年代末以后,企业经营进一步向大型化发展,股份公司经营逐渐成为一种潮流。1850年—1859年间,普鲁士成立的股份公司达107个,萨克森成立的股份公司也达到87个。鲁尔区的企业大型化和股份公司化发展趋势尤其突出。40年代末,一些企业开始寻求从石煤开采到炼焦的一条龙综合性生产经营,并组建股份公司,甚至出现了采矿企业与冶金企业的跨行业联合。
第一个向采矿业和冶金业联合经营方向发展的企业是1849年建立起来的科隆矿业联合会(Klner Bergwerksverein) ,拥有资本150万塔勒尔。在上西里西亚地区,则有1855年建立的米奈瓦西里西亚冶炼、森林和矿业公司(Schlesische Hütten-Forst-und Bergbaugesellschaft Minerva)。柏林的博尔西希机器厂也于1854年进入煤矿开采领域。著名的芬尼克斯(Phoenx)也于1851年成立了股资达150万塔勒尔的股份公司。到1870年时该公司已经拥有职工达4400人。一些新的股份公司,如齐格—莱茵矿业冶金股份联合会(Sieg-Rheinische Bergwerks-und Hütten-Aktien-Verein)、德—荷冶金采矿股份联合会(Der Deutsche-Hollndische Aktienverein für Hüttenbetrieb und Bergbau)等纷纷建立。这些企业到1870年时经营规模都达到了1000人以上。
铁路建设领域更是股份制经营的典型。“没有股份公司,19世纪中期铁路建设的快速进步是不可能的。”由于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莱茵铁路公司等从一开始就采用了私营股份公司形式。正是这种股份公司为铁路建设大规模筹措资金提供了机制保障。普鲁士是铁路建设中利用股份公司资本的突出范例。1870年以前,普鲁士各股份公司拥有资本30.78亿马克,其中铁路股份公司就占到21.5亿马克,占到股份资本总额的72%。
股份公司因规模和实力之故,在各工业领域特别是重工业领域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优先发展煤钢等重工业,而这一类重工业的发展需要大规模资金的投入,绝非一般的小企业所能胜任。就此而言,股份公司的经营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迅速推进的重要保障。
二、商业和金融业
(一)国内商业;对外贸易
19世纪早期,德国商业贸易的主要形式还是零售业。中小城市是各种商业活动的中心,商人、小贩、马夫、旅馆老板、面包师和手工业者代理人是商业活动的主体人群。乡村的商业网络则主要掌握在走村串户的小贩手中。商业贸易的内容集中于农产品的转运和交易。当时德国境内形成了多个谷物交易市场。南德地区的谷物交易市场被称为Schrannen。巴伐利亚直到1856年时还有167个谷物交易市场,其中以慕尼黑的谷物交易市场最为著名。乌尔姆是符滕堡最大的谷物市场。美因河畔法兰克福、茨维考、开姆尼茨、布雷斯劳、曼海姆和科隆也都是重要的谷物交易中心。此外还有一些专门的牲畜和羊毛交易市场,前者以布特施泰特(Buttstdt)和布利格(Brieg)最为著名,后者则以亚亨和布雷斯劳为代表。
一年一度的集市通常汇集各种商品。在这类集市中双通常以博览会的规模最大。巴伐利亚的内尔特林根(Nrdlingen)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是南德地区最大的博览会所在地。莱比锡、不伦瑞克、瑙姆堡(Naumburg)等是中部地区的博览会所在地。东部地区则以奥德河畔法兰克福(Frankfurtan der Oder)和布雷斯劳的博览会最重要。在这种博览会上,不仅有来自德国各地的商品,也有欧洲其他国家的商品参展。19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商品交易会逐渐转变为样品展览会(Mustermesse) ,这意味着人们无需将大宗货物运抵博览会,而只需凭样品买卖了。
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建立和铁路交通网的建设有力地推动着德意志地区向经济一体化方向迈进,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促使其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新的变化。此外,工业人口的猛增和地区分工的加强也促使粮食、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流通量大大增加,推动着国内商业和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
在国内贸易方面,1834年关税同盟建立后,关税壁垒取消,国内贸易量快速增长,贸易货物总量由1834年的年平均1450万吨猛增到1844年的2700万吨。1836年—1854年,美因河畔法兰克福、不伦瑞克、莱比锡、柏林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等五大博览会的国内交货量由36466吨上升到了48404吨。不过,这五大博览会贸易量增长并不均衡。莱比锡、柏林和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博览会的交货量在增长,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不伦瑞克博览会的交货量却在下降。究其原因,无论在工业经济还是农业经济方面,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和不伦瑞克都不享有突出的优势,而莱比锡、柏林是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工业中心,奥德河畔法兰克福则拥有靠近普鲁士东部农业地区的区位优势。从这种变化中,人们可以隐约地看到经济发展与城市兴衰进程之间的密切关系。
对外贸易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陆上贸易方面,1837年德意志关税同盟与荷兰签订了航运条约,1839年又签订了商业条约。此外,莱茵地区通过修建从科隆到安特卫普的铁路,进一步加强了与比利时的经济关系,双方于1844年签订了商业条约。法国对德国的贸易主要是输出葡萄酒、烈性酒和奢侈品,同时从德国输入谷物、木材以及其他原料。
德国的海上贸易主要通过埃姆登(Emden)、奥尔登堡(Oldenburg)、不莱梅、汉堡、吕贝克、维斯马(Wismar)、罗斯托克(Rostock)、什切青等北海和波罗的海的港口城市进行,其中汉堡和不莱梅扮演着主要角色。19世纪40年代,汉萨城市(Hansestadt)与土耳其、希腊等签订了贸易条约。与波兰、芬兰(Finnland)、俄国的贸易则被吕贝克为首的波罗的海各港口所把持。在北欧,吕贝克承担了与瑞典(Schweden)的贸易,汉堡则承担着与挪威(Norwegen)的贸易。与英国贸易也主要经由汉堡港进行。19世纪30年代末,在到达汉堡的船只中,英国船只占45—55%。汉萨各城市还于1827年与美国缔结了商业条约,向美国输出纺织品等工业品,输入烟草、棉花等农产品。1832年,汉堡船只开始航行于非洲西海岸,40年代开始形成正规性商业往来。拉各斯(Lagos)是当时德国在西非(Westafrika)的重要商业据点。在东非(Ostafrika) ,桑给巴尔(Sansibar)则成了德国海上贸易的转运地。汉堡和不莱梅还分别于1837年和1844年开通了与澳大利亚(Australien)之间的航线。
德国对外贸易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19世纪40年代以前,对外贸易基本上处于出超状态,此后基本上处于入超状态。1834年—1867年间,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商品进口额从318万马克增加到了1917万马克,出口额从431万马克增加到了1622万马克。从贸易结构看,1830年—1864年间,进口货物中的原料和粮食等产品由8508万塔勒尔增加到了29174万塔勒尔,半成品和成品由3005万塔勒尔增加到9202万塔勒尔;出口原料和粮食由9985万塔勒尔增加到15594万塔勒尔,半成品和成品由2814万塔勒尔增加到22622万塔勒尔。这些数据表明,德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趋势性转变:进口货物中的原料和粮食增速很快,出口方面半制成品和制成品增速更快。出现这种现象,根本性的原因在于工业革命使德国的经济结构出现了巨大变化。工业发展使德国对原料和粮食需求增加,造成相关的出口减缓,而工业生产能力的提高则推动了成品和半成品的出口增长。
(二)银行等金融业的发展
19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德国银行业主要从事两方面的经营业务:贷款给国家和开展抵押信贷业务。美因河畔法兰克福的罗特希尔德家族、贝特曼家族(Bethmanns) ,柏林的布莱希罗德家族(Familie Bleichrder)、门德尔松银行(Bankhaus Mendelsohn) ,莱比锡的弗雷格公司(Frege& Co.) ,科隆的奥本海姆家族(Familie Oppenheim) ,汉堡的帕里施银行(Bankhaus Parish)等,都是通过有价证券的发行、投机和钱币汇兑等获利。而各邦在拿破仑战争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债台高筑也造成了对银行资本的大量需求,减少了资本向工业领域的投入。
19世纪40年代以后,资本流向的市场结构开始发生转变。铁路建设、重工业的发展以及由此引发的创办股份公司的热潮等,造成对资本需求的大幅度增加,而且相关领域经营利润相当可观,于是一些私营银行开始涉足工业领域,转向为工业筹措经费。于是陆续建立了一些新的私营银行,其职责就是为经济筹集资金。
1848年在科隆建立的A.沙夫豪森银行联合会(A.Schaaffhausenscher Bankverein)是第一家以股份公司形式建立起来的银行,当时拥有资本520万塔勒尔。1851年大卫·汉泽曼在柏林建立“贴现公司”(Disconto-Geselschaft) ,明确提出通过贴现汇票和现金预支等方式向手工业者和小商人提供信贷。1856年该公司转变为股份两合公司(Komm and itgeselschaftauf Aktien) ,开始为铁路建设和大型工业项目等筹集资金。1853年达姆施塔特银行(Darmstdter Bank)成立,其宗旨很明确,就是“通过谨慎的资金投入促进有信誉的大企业的发展”。此外,经济发展需要也促进了银行的分工,出现了合作信贷银行、信贷银行、国民银行(Nationalbank)、储蓄银行(Sparkasse)等功能各异、服务目的多样的新银行。
新建立的私营银行从一开始就与工业企业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促进工业增长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849年,沙夫豪森银行联合会帮助建立了采矿业领域的第一个新型股份公司——科隆矿业联合会。1851年—1852年,它帮助建立了第一个股份制钢铁厂——霍尔德尔矿山冶金联合会(Hrder Bergwerks-und Hüttenverein) ,并参与了科隆棉纺织厂(Clnische Baum wollspinnereiund Weberei)、科隆机器制造股份公司(Clnische Maschinenbau-Aktiengesellschaft)等股份制企业的建立活动。达姆施塔特银行则参与了海尔布洛恩机器制造公司(Heibronner Maschinenbaugesellschaft)、曼海姆毛纺织厂(Wolmanufaktur Mannheim)、符滕堡印花布厂(Württembergische Kattunmanufaktur)等股份制企业的建立和改造工作。
经济快速增长也引发了支付需求的增长,从而对货币发行提出了要求,并因此出现了众多拥有货币发行权的发行银行。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19世纪上半期的德国仍然流通着多种货币,存在数种货币体系,给人以混乱之感。德意志关税同盟建立以后,为了改善这种混乱的状况,德意志各邦先后通过了1838年德累斯顿货币条约(Dresdner Münzkonvention von1838; Dresdner Münzvertrag)和1857年的维也纳货币条约(Wiener Münzvertrag von1857) ,对货币发行状况和各种货币之间的关系加以规范。即便如此,整个德意志是仍存在几种地区性货币体系:北部地区流通塔勒尔,南部地区流通古尔登(Gulden) ,而汉堡、不莱梅和吕贝克等几个汉萨城市则使用马克(Mark)。其中,除了不莱梅使用金币外,其他地区基本上流通银币。这种混乱的货币体系不仅不利于商业流通,而且传统的金属货币也越来越无法满足支付的需要。发行纸币因而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弗里德里希大帝在1765年创办的柏林王家银行(Knigliche Bankin Berlin)是德国最早的纸币发行银行之一。此后,什切青的骑士私营银行(Ritterschaftliche Privatbank)等少数银行也获得了纸币发行权。19世纪30年代以后,适应时代需要,又出现了众多纸币发行银行,其中有巴伐利亚抵押和汇兑银行(Bayerische Hypo the ken-und Wechselbank)、莱比锡银行(Leipziger Bank)、柏林储蓄联合会银行(Bank des Berliner Kassenvereins,柏林商人储蓄联合会基础上组成的股份公司银行)、美因河畔法兰克福银行(Frankfurter Bank)、达姆施塔特的南德意志银行(Bank für Süddeutschland)、不莱梅银行(Bremer Bank)、哥达私立银行(Gothaer Privatbank)、吕贝克的商业银行(Kommerzbank)等。纸币流通量由1845年的600万塔勒尔上升到了1865年的1.91万万塔勒尔。
在银行业迅速扩张的同时,交易所事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800年左右,汉堡、不莱梅、吕贝克、柏林、法兰克福等城市已经有交易所存在,当时主要从事汇兑和有价证券交易。各邦发行的国债交易则主要集中在柏林和法兰克福的交易所中进行。后来,科隆、莱比锡、布雷斯劳、汉诺威、慕尼黑等地也都出现了交易所。三十年代中期以后,受工业革命特别是铁路建设的刺激,交易所事业出现了巨大变化。特别是根据铁路建设募集资金需要而成立的股份公司发行的股票在交易所中的投机交易十分活跃。1840年,柏林交易所的铁路股票交易只有两种,1844年已经猛增到29种。此后随着其他工业领域的股份公司不断上市,交易所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局面。
三、经济增长和总体经济结构的变化
到19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德国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中,德国经济出现了快速增长,社会经济结构也出现了重大变化,开始了从农业主体型经济向工业主体型经济的趋向性转变。
工业革命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以1913年价格计算,1800年德国国民生产净值为57亿马克,1825年73亿马克,1850年94.49亿马克,1860年115.77亿马克,1870年达到141.69亿马克,相应年份的人均国民生产净产值分别为250、261、268、308和347马克。这组数据充分反映了德国经济加速增长的特征,在1850年到1870年工业化调整发展时期的经济增长尤其迅速。
虽然总体经济增长迅速,但以农业为主体的第一产业、以工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和以服务业为核心的三大产业领域的经济增长速度差别很大。1850年—1871年,农业领域国民生产净产值由43.97亿马克增至56.62亿马克,年增长率为1.2%;工业和手工业领域由19.54亿马克增加到43.84亿马克,年增长率为3.9%;服务业领域由30.98亿马克增至46.07亿马克,年增长率为1.9%。可见,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最大。这种增长速度的差异促使德国的经济出现了巨大的结构性调整。同一时期,农业领域净产值在国民生产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从46.5%下降到了38.6%;工业和手工业净产值所占比重从20.7%上升到了29.9%;服务产业在国民生产净产值中所占比重从32.8%下降到31.4%。第一、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净产值中所占比重均有所下降,唯有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上升。由此可见德国国民经济已经出现了由农业主导型经济向工业主导型经济结构转变的总体趋向。
三大产业领域从业人数的变化也反映了这一时期德国经济结构正从农业主体型经济向工业主体型经济转变的取向。1800年—1871年,农业领域从业人数由651万增加到854万,年增长率为0.4%,其中1849年到1871年间的年增长率仅为0.1%;工业和手工业领域的从业人数从224万上升到501万,年增长率为1.2%,其中1849年到1871年间的年增长率达1.7%;服务业从业人数由178.5万增加到377.9万,年增长率为1.1%,1849年到1871年间的年增长率仍为1.1%。这些统计数据表明,虽然农业领域从业人数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工业和手工业领域就业人数增速最快,五、六十年代的增长速度尤其突出,远远高于农业和服务业领域。与此相对应,三大产业领域的就业人数比重也发生明显变化。同期农业领域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比重从61.8%降至49.3%,工业和手工业领域的比重从21.3%上升到28.9%,服务业领域从16.9%增至21.8%。
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经济高速增长使德国的工业实力位次在欧洲国家中明显前移。到19世纪70年代初,德国已经超过法国,成为仅次于英国的欧洲第二大拥有较强工业实力的国家。关于这一点,英、法、德三国关键工业数据的比较可以形象地说明德国工业实力的提升。蒸汽动力拥有量:1840年—1870年,英国从62万马力增加到404万马力,德国从4万马力增至248万马力,法国从9万马力增加到185万马力;同期煤产量:英国由3420万吨增至11220.3万吨,德国从320万吨增至3400.3万吨,法国从300.3万吨增至1333万吨;生铁产量:1835年—1870/74年,英国从101.6万吨增至648万吨,德国从15.5万吨上升到163.4万吨,法国从29.5万吨增至121.1万吨。铁路里程:1840年—1870年间,英国由2390公里增至2万公里,德国由469公里增至18867公里,法国由410公里增加到了15544公里。1870年,英国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为31.8%,德国为13.2%,法国为10.3%。1867年巴黎世界博览会(Pariser Weltausstellung1867)上,一位德国人曾对本国的工业产品作了如下自豪的评价:“我们的铸钢无可比拟;我们的玻璃、纸张水平最高;在化学产品方面我们打击着英国和法国的竞争。我们的机器织布机、工具机、蒸汽机车至少与英、美不相上下——这一目标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