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祯轻笑,表情却舒展开来,似是十分满数,
果然,察觉这个情形,甘昭吉心中抹了把汗,幸好没有乱说。不然未必受罚,但在皇帝心中的印象。一定会受到影响,毕竟内侍不是朝官,可以进言直谏,不管支持与否,一个妄议朝政的帽子说不定就盖下来了。
寻思片刻,赵祯挥手道:“去政事堂。”
宋朝的中枢机构,莫正握有最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就是宰相与执政的统称,宰相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执政就是参知政事与枢密使、副使等大臣,每有朝政大政,皇帝就召集宰执大堂商议,要升都堂。
都堂,就是政事堂,其实是为分宰相权力而设,中书省与枢密院共掌文、武大权,再加上三司使掌财权。进一步弱化了宰相权力,所以说台谏官员弹劾吕夷简、文彦博独揽大权。节制百官,是非常没有道理的。
几个小黄门领令,抬起轿辇悠悠而去,也没引得多大的动静,宋朝的皇帝,与其他朝代相比,却是多了几分自由,或是不喜热闹的缘故。赵祯出行,从来就不讲排场。有的时候,还喜欢独自一人在宫里行走。只要没穿上龙袍,宫中内侍未必能认出他来,反而清静。
政事堂值班的执政大臣是枢密副使梁适,听闻驾临,连忙上前迎接,一边疾步,脑中也在寻思皇帝前来的目的,片刻就得出结论,怕还是为了刚才早朝之事。
其实对于一帮执政大臣来说,或许是站得高,所以看得更准,从来就没把张尧佐当过一回事,所以就算台谏官员再闹腾,也没见哪个执政出来说过话,因为他们都清楚,以朝廷现有的制度,怎么可能会让张尧佐有成为杨国忠的机会。
所谓的张氏外戚集团,更是个笑话。近几年朝廷执政的是谁,陈执中、文彦博、庞籍,哪个不是精明强干的人物,况且皇帝赵祯也不是昏庸君主,怎么会集许眼皮底下出现这种尾大不掉的势力。
或许,台谏官员也明白此理,只不过迫于形势需求,要为自己定咋目标,或为扬名,或为尽责,或出于其他目的,才会群起而攻之。
进了政事堂,落坐龙椅上,赵祯也没有罗嗦,直接说道:“梁卿。对于今日早朝,言安的进谏,有何看法?”
说实话,梁适对于那些台谏官员,心中也没有什么好感,确切的说。凡是能成为高官执政的大臣,对那些言官的感觉也是如此,因为他们每天就像吃饱了没事做一样,总喜欢盯住大臣们的一举一动,只要有稍微一点不如他们之意,那即将面临他们的弹劾。
可惜,不是哪个大臣能像吕夷简那么强势,表面上对于言官笑语相对。背后就拼命使绊子,掇窜皇帝将他们逐个贬弄朝堂,而且有根有据。阴得他们只有满腹牢骚,却不得不乖乖从命,而赵祯也乐愕耳根子清静,自然不会错失机会。
所以,台谏官员之所以那么痛恨吕夷简,骂他专独朝政,是人权臣。也是很有理由的,毕竟在他们眼中,有了他们,朝廷之中才算得上政治清明,皇帝总是被小人蒙蔽圣听,尽用些佞臣为执政,非是社稷之福。当然,范仲淹是个例外,因为他是谏官出身的,是自己人,既然是自己人,那怎么可能犯错,有错的一定是对方,这就是君子们的逻辑。
然而,赵祯想做个好皇帝,留下虚心纳谏的声名,梁适也知道在朝廷之上,若是还想进步的话。绝对不得过于得罪这帮言官,自然做了诸多忍让。
所以考虑片玄,梁适小心斟酌片玄,才说道:“台谏论事,职耳。然尧佐恩实过,恐非所以全之。”
很乖巧的一句话,前半句把台谏官安抚了下,后半句给皇帝也下了台阶,两边都不得罪,更巧妙地同时站在了两边,既是好臣子,又是好同事。
梁适从来都是求巧的人物,他的父亲是前朝翰林学士梁预,真宗时期的大臣,他在很小的时候,就把父亲的遗作,和他自己写的文章一起呈交给真宗,要帝看了后说了一句话,梁预有子矣。
就这一句话,成就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毕竟,宋朝建国百年,官场上早就形成了各种人脉体系,有皇帝的评价,又有父亲留下的人情关系。平步青云并不是什么难事,所以多年以后,梁适不出意外的上位,成为枢密副使。
地位升得很高了,超过了他的父亲。不过与诸多官员一样,职位越高。权欲越重,梁适也有遗憾,一是自己的枢密是副的,二是身在西”二是东府中书省枢密副使到参政,再到宰相,只是两,却有天壤云泥的差别。
这是本质的区别,从权力到待遇,哪一点都没法比,试想,都已经到了这个位置,谁不想更进一步。成为顶峰的存在,梁适自然也不例外。成为宰相,说难也难,但也十分简单,有的时候,立了点芝麻功。也能上位,自然,决定权在皇帝手里,但是同僚关系也要处理妥善。两边不得罪,自然要乖巧些。
别小瞧这句话,楚质不提,受过哲学教育,站在局外人的角度,立足于朝堂之外,是非黑白对他来说,根本没有任何意义,说出这种话来一点也不奇怪,可是在非君子即小人的朝廷里,粱适这么说话可是冒了点风险的,说好听点是两边讨巧。若是弄巧成拙,那就成为墙头草。两面不是人了。
至于得到什么评价,就要看你平时为人如何了,梁适自忖与同僚关系不错,而且平日又没有冲撞过皇帝,折中取巧之言,应该不会有事。果然,皇帝笑了,十分愉悦,粱适也暗喜,顺利解决张尧佐之事。在皇帝心中留下一个良好印象,以后何愁不能上位。
然而,事情似乎有些出乎意料,却听赵祯笑道:“不料小小的集贤校理,也有这般见识,日后也是执政之才。”
梁适蒙了,愣了半响才回过神来。心惊揣测,皇帝这话是什么意思。咱家堂堂枢密,虽然只是副的,但过不久肯定能转正,况且,已经是执政大臣了,什么时候被贬为集贤校理,自己怎么不知道啊。
如果,楚质得知,自己报怨集贤校理官职无聊的话已经落入皇帝耳中。恐怕也与粱适现在的心情差不多吧。
“水满则溢,恩厚自损,古之常理赵祯若有所思,微微点头。卷袖而去,留下满腹心思,莫明其妙的梁适。
第二天早朝,崇政殿内,百官朝见完毕,分列肃立,听着内侍尖呼有事早奏的圣,中间个置,几个台谏官员相互眉目传讯,待内侍语音刚落,就站出来行礼说道:“陛下,臣有事进言。”
“准奏赵祯挥手,也知道言官所奏之事,但还想听他们有什么说法。
“陛下即位将近三十年,没有失道败德的事,近五六年来重用张尧佐。臣民暗中议论,认为过错不在陛下,而在宫中的女宠及朝中执政,天下尽知,国中无储,他们既有私心。执政大臣不能以忠言相谏,而是阿谀奉迎,顺从陛下的意旨,惟恐高官要职不能令张尧佐满意,使陛下陷于私昵后宫之过
相继将陈执中、文度博、宋痒等宰相参下台,台谏官员越发的自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愈加的骄纵,居然当众打皇帝与宰执们的脸。丝毫没把他们放在眼里,考虑到这是台谏官员们的一惯表现赵祯与庞籍等人,也懒得理会了。
“即日,太阳阴晦,凶气涤澡。臣敬请陛下切莫狗私,立即下令追夺张尧佐四使官职,如此,才合天意,顺人情,天下臣民欢庆心服。”说着言官心中得意,表情肃穆。昂首直面皇帝,目光凝重,寻思着皇帝肯定不会同意,待会应该是撞墙,还是击柱呢,表情可以激烈些。但是动作定要稍缓,不能真碰上了”,
“前段时间,诸官请求罢免张尧佐三司使之职,并说不能用他为执政,免生祸端,若给之美官,是合大体,联决意纳此建言。”赵祯淡声说道:“然而,诸官现在又认为不行,如此前后反复,言官按法应当罢黜。
百官的细倾听,话是这样没错,可您也不能恩宠过厚啊,身兼四使。荣耀极至,难道不知这很让人,,眼红的吗。果然不出所料,皇帝却是不肯悔改。还想威胁大家,但是咱们同心同德,为了弘扬正义,是不怕任何威胁滴,底下台谏官员相互使了个眼色。商量着该谁上了,或许,丰脆一起进言算了,那样比较有气势。
于是,十分默契地,一只脚才踏出半步,身体立即僵滞,却听赵祯继续说道:“但体念诸官也是尽职言事。联就不予追究了,至于张尧佐,既然是加官过厚。那就撒去宣徽使、景灵宫使两职,即日出使河阳吧。”
台谏官员心神恍惚,这样就胜利了?不仅如愿以偿,夺去张尧佐官职,而且还把他贬出朝廷,简直就是出乎意料的惊喜啊,但是不知为何。他们却有些兴奋不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一十七章 议论
罢朝,走了几步,赵祯忽而停了下来,若是回宫。说不是张贵妃又来与自己闹腾起来,想想就觉得头晕,而且根本以前的经验,如果不尽快解决此事的话,台谏官员肯定会再有其他动作,一些地方官员知闻消息,定然也合凑热闹,那时更难得清静。
犹豫了片刻,赵祯轻声道:“摆驾昭文馆。”
小黄门听令,连忙抬来冕车,待皇帝入坐,立时小心翼翼起轿,缓步朝昭文馆而去,那时宰相庞籍的地盘,显然赵祯准备与他商量这件事情。
怎么说呢, 与其他朝中执政大臣相比,赵桢 似乎比较信任庞鉴,这点朝中上下也能看得出来,要知道,按照宋朝的规矩,一般都是以两人或三人同时为相,目的就是制衡,而今文彦博、宋庠相继被罢,赵祯就只拜庞籍为相,却没再任命其他人。
所以说,庞籍就是所谓的独相,这是极为罕见的情况,就是吕夷简执政时,还有王曾、李迪那些名臣在旁掣肘,而庞籍却有此殊荣,如果台谏官员不是把目标瞄准了张充佐,肯定会拿这点来说事。
当然,可以预料,张尧佐事了之后,如果庞籍还是独相的话,被参肯定是避免不了的事情,而今知谏院长官是包拯,或许这个原因,正是后世包青天斗庞太师的素材来源,也不知道庞躬得罪了谁,给人编排成那样,背上奸佞污名,确实可悲。
其实,人家既不是太师,又没有当贵妃的女儿,与包拯的年纪相差只有五岁,是世间少有的名臣忠良,狸猫换太子更是子虚乌有,那个时候,庞籍还没考中进士,才二十岁左右,怎么能耐来参与此事,更加不用说,赵祯与刘太后,李宸妃并非是狸猫换太子的关系。
至于勾结西夏、辽国,更是无从谈起,荒谬可笑,庞籍之所以才拜相,就是因为人家十几年来,在陕西兢兢业业抵御外敌,为朝廷社稷立下无数汗马功劳,才得以积功迁升。
好栖 推敲,张尧佐反而比较符合那个庞太师的形象,或许是后世小说家觉得他实在是太差劲,分量不够,衬托不出包拯的伟光正来,干脆张冠李戴,拿庞籍顶上,比较符合大众心理,只是可怜了庞籍一代贤相的声名而已。
不过这都与楚质无关,按照规矩到集贤殿点卯之后,又清闲下来,手里捧着诗经,脑中思绪万千,一会是曹雅馨、白瑾瑜,一会又是初儿、沈瑶的,心中犹如一团乱麻,哪里还能静下心情看书,迷迷糊糊弄,也没有觉察身前多了个人。
啪的一声,一只手掌落在楚质肩膀上,大家都知道,毫无防范的情况下,受到惊吓,心脏可能会停滞跳动,而且总是本能惊骇蹦起,楚质也是如此,反应就是这样激烈,连座椅也碰到在地,发出扑通巨响。
“才卿,差点给你害死。”缓过气来,楚质目露凶光,恶狠狠的盯住高士林,而且挽起了衣袖,大有不给个说法,就要挥拳相向的意思。
“抱歉,我绝对不是故意的。”好像不似说笑,高士林连忙解释:“叫了你两声,却没见你回应,所以才会如此。
“真的?”楚质有些怀疑,好像真是这样。
“那是当 然。”高士林誓言旦旦。
“咳咳,两位,这里并非坊市,能否注意些影响。
旁边的官员很是客气,几目时间,早就打听清楚楚质的背景了,其他且不用多说,单是审官院侄子这点,就足够使得众官巴结奉承,就算不屑于此的清高官员,昙吾楚质不招惹他们,对于楚质的行为,也肯定会睁只眼,闭只眼。
况且,楚质也没有仗势欺人的习惯,一切表现温良恭让的,发现自己打扰了人家安静,连忙施礼抱歉,拉着高士林走出集贤院,躲在某个僻静角落聊起天来。
至于高士林为什么能出现在迳-里,楚质一点也不觉得奇怪,毕竟早在年前,耐不住姐姐高滔滔的意思,正式补了个殿直的官职,不时要来宫里站岗。
殿直,是三衙底下的官职,北宋初丰,仍然沿袭后周的制度,由殿前司和侍卫司统领全部禁军,可是后来,赵匡胤觉得禁军权势过重,毕竟他就是当了殿前都点检之后,得以拥军而立,自然要防止部下也是这样。
干脆就撒了殿前都点检和殿前副都点检返两个职务,另立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禁军从此没有统帅,将领分别听命于皇帝本人,而且只有统兵之重,却无发兵之权,与之相反的是枢密院,可以调动兵马,却不能统兵,也就是说怄密院与三衙两者想和,才形成宋朝的军本机构·
三衙之下,都有许多诸如都虞候指挥使、都军使、都知、副都知、押班之类的官员,此外,还有什么环卫官、皇城司、带御器械等等机构,也是负责守卫宫禁的,而殿直,却是可有可无。
“进宫了,还以为能领兵备战,没想却是颌个牌子,每日抽签捶防,昨天还守城门,明儿就不知道要待在哪个角落了。”高士林抱怨说道:“无聊之极,若不是在曹伯父节制下,我早就不干了。”
这才是理由,不是不想,而是不敢,怕曹佾告诉曹姣,再给高滔滔知道,一个是心爱妻子,一个是敬重的姐姐,他怎敢招惹。
“真是羡慕你,每日待在屋里,舞文弄圣,清闲自在,不像我等,风和日丽也倒罢了,就怕遇到雪雨交加气候,也不能避开,有苦难言啊。”高士林哀叹。
“你应该换个角度想,起码每日能在宫里转悠,我却只得待在屋里没有自由,才几日而已,对着一帮之乎者也的儒生,怎是一个烦字了得。”楚质也诉苦不已:“连咳嗽两声,也要管,凡事小心翼翼的,差点没毖出病来。
难兄难弟躲起来吐露满腹牢骚,一时之间感叹万千,相对泪眼,哗哗地直流。
本来是春找楚质聊天的,却触及人家伤心之事,高士林有些过意不去,觉得有必要说点乐事给兄弟解闷,劝慰两句,立时幸灾乐祸道,“景纯,你可知道,那个张晋元,接下来的日子又不好过了。”
从来就没有把张晋元当盘菜,楚质对此自然没有感觉,不像高士林,见到对头或要倒霉,心中兴奋。
高士林也没有留意,继续笑着说道:“张尧佐要倒了,看他还能
得意多久。”
“棒尧佐不是已经倒台 了吗,在杭州鹄时候,也听你们来信说,这几个月 张晋元的威风不再,任由你们挑弄,却是避之不及。”楚质随口说道:“这般忍耐退让,你们的怨气也该消了吧,难道还要落井下石不成。”
“其实,我们与张晋元也没什么宿怨的,只不过看不惯他嚣张而已。”高士林有些不好意思,揉了揉鼻尖,笑道:“有隙多半也是他挑起的,若是他真落魄了,谁还有心思理会。”
确实也是实话,纨绔子弟之间的斗怨,也讲究级别的,没有相应的身∽位,谁有搭理的兴致,岂不是自掉身价。
“张尧佐又怎么了?”楚质有点好奇:“都卸任三司使了,应该没事 了。巴。”
“谁知道那些御史谏官是不是吃饱了撑着,非要找他麻烦,能有什么办法,总在说什么 无功厚禄的废话。”高士林满不在乎道,这是勋爵子弟的自傲,毕竟人家祖辈,封公赐侯的不在少数, 自然不把四使荣耀放在眼中。
况且,这些人生下来之后,就已经注定一生都是无功厚禄. 御史谏官以此弹劾,自然引得高士林的不满。
“也不能这样说,台谏论事,或许有些出格,却是他们的职责,但是官家……0”楚质轻笑道:“对张尧佐实在也太好了,也不怕过分的恩宠会招灾惹事。
“呵呵,就如你说的,现在祸事真来了。”高士林欢笑道。
“算 了,朝堂之事,不是我们能议论的。”楚质微微摆手,有些苦恼说道:“为了成亲的事情,都弄得我焦头烂额,哪有 心情管别人的闲事。”
“哈哈,你也有今天。”高士林笑得更加欢悦。
两人欢闹打趣,却没有察觉角落之外,皇帝的轿伞悄无声 息地离
去。
摆驾昭文馆,可惜罢朝之后,庞籍却已经返家,寻之无果,一时之间,赵祯也拿不定主意是否要回宫,干脆停在个角落小憩,不料却听到隔壁传来的声音。
轿辇走远,赵祯突然说道:“佑之,你可知道,刚才那两个是何人?”
赵祯身为皇帝,君临天下,统接万民,节制百官,江山社稷,日理万机,都要耗尽心血,恐怕连朝官也不能认全,怎么可能还记得楚质是谁。
入内副都知甘昭 吉也是如此-,十分诚实的摇头,说道:“要不,奴婢这就去打探。”
“不必,大动干戈的,落入不知情者眼中,还以为朕要追究惰庸之责,没准又生出许多事端来。”赵祯徼徼一笑,又问道:“你觉得那人说得怎样?”
明白皇帝指的是谁,甘昭吉迟疑了下,芙道:“朝堂之事,不是奴啤该议论的。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