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节 长空霹雳
张学良与希特勒在很多地方都很相似,抛开其他不谈,两人都对各种“稀奇古怪的新武器”情有独钟,都喜欢建立秘密军事基地研制秘密武器,当然,两人在这一点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希特勒之所以热衷于研制秘密武器、新式武器,只是出于他天生的军事**性和试图依靠某种特殊武器来赢得战争的幻想,而张学良的境界则大大超过希特勒,因为张学良通过“历史作弊”而非常清楚哪些新武器是有用的甚至会成为未来战场上的主流,哪些武器则是华而不实的屠龙之技。希特勒对新式武器是“博而不精”,张学良对新式武器是“专而不滥”,正因为北华在研制新武器上拥有张学良指点的正确方向,所以虽然德国的科研技术并不比北华逊色,但北华在研制新武器并将其投入实战使用的水平和效率都是优于德国的。纳粹德国搞过的“秘密武器”究竟有多少呢?这个确实不太好详细统计,一方面是太多了,很多研究项目也都进展不一,另一方面是历史资料真真假假,难以甄别。粗粗统计,大致上有以下这些:
一、超级大炮。早在一战时期,德国就成功制造出口径210毫米、全重375吨的巴黎大炮,而在二战时期,德国更上一层楼地制造出了骇人听闻的口径800毫米、全重1350吨的多拉巨炮,堪称火炮军工业的巅峰之作,另外还有口径600毫米、全重124吨的卡尔臼炮等其他形形色色的超级大炮。总体而言,这些超级大炮还是有着一定实用性的,一炮下去天塌地陷、无坚不摧,但制造这些超级大炮的性价比是很不划算的。所以,张学良和北华军对德国超级大炮基本上没什么兴趣,北华军的炮兵部队是世界数一数二的,但最大口径只是203毫米口径的重型榴弹炮,虽然德国曾赠送了北华十来门超级大炮,但北华军基本上就没在实战中使用过,倒是苏联研制出的火箭炮让北华真正地如获至宝并进行了全面的发展和普及。
二、超级坦克。首先研制出坦克并用于实战的是英国,法国紧随其后,但后来居上的德国则把这种陆战之王给发扬光大,德军的机械化闪电战术震惊全世界,德国坦克也同样出类拔萃。全重70吨的虎王坦克已是此时坦克军工业的巅峰之作,但希特勒对此还是不满足。其实希特勒对坦克和火炮的态度是一样的,都犯了过于固执的错误,只觉得火炮口径越大越好,坦克威力越强约好,却忽略了性价比和产量问题。虎王研制成功后,德国又研制了140吨的E-100坦克、188吨的鼠式超重型坦克等多种超级坦克。事实证明,物极必反,超重型坦克虽然刀枪不入且火力威猛,但机动性却不可避免地此长彼消,E-100和鼠式都无法开上战场,德国自己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些超级坦克,这些超级坦克和那些超级大炮一样,都华而不实。所以,张学良和北华军对德国超级坦克也是毫无兴趣,甚至对虎王、虎式、黑豹的兴趣都不是很高,因为苏联战争教会了北华军“坦克质量固然重要,但数量和产量也不能忽视”的道理。北华陆军的机械化部队也是世界名列前茅的,但重型坦克并不多,张学良没有希特勒那种对超级坦克的狂热偏爱。
三、潜艇。无需多言,北华和德国都极度重视,并且实用性是没有疑问的;
四、微型潜艇。这是有实用性的,北华和德国都对此较为重视并在实战中证明了它的价值;
五、人操鱼雷。实用性不高,德国研制一阵子后深感鸡肋,基本放弃,北华完全不感兴趣;
六、战列舰。曾经的海上霸主,但已经落伍,北华对此不感兴趣,并且劝阻了德国去建造;
七、航空母舰。取代战列舰的海上新霸主,北华对此高度重视,德国一开始对此半信半疑,但在北华的极力说服和实战证明下也采取了同样的重视态度;
八、步兵武器。包括冲锋枪、通用机枪、突击步枪、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无后坐力炮等各种步兵武器,这自然是无需多言的;另外德国还研制了一种单兵防空武器叫“飞拳”,实际上就是单兵防空火箭筒,跟德国的“铁拳”单兵反坦克火箭筒一样物美价廉且易于操控,北华对此抱有部分兴趣并进口了一批样品和生产线,是可以自行批量生产的,但北华空军和德国空军现在还没有沦落到要靠步兵去打敌军飞机,所以这些“飞拳”基本没有投入实用;
九、飞弹(导弹/火箭)。发展潜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实用性并不是特别高,因为此时的飞弹还很原始,北华和德国对此高度重视,并研制了飞弹军舰、飞弹潜艇以及其他舰载机载车载飞弹武器;
十、直升机。实用性极强,发展潜力极广,北华和德国都高度重视,实战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的正确;
十一、无线电遥控制导炸弹/无线电遥控制导鱼雷等制导武器。实用性很强但发展潜力不大,因为最终基本会被飞弹取代,但在此时的战争里还有大有用途的,北华和德国都对此高度重视;
十二、原子弹。这根本就不需要多说;
十三、战略轰炸机。实用性和发展潜力都是巨大的,北华对此高度重视,德国起初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但在北华极力说服和实战证明下也采取了同样的重视态度;
十四、地球轴心。这纯粹属于超自然现象了。虽然希特勒对此兴致勃勃,但张学良完全是嗤之以鼻。根据北华政府后来解禁的绝密资料,希特勒曾多次邀请张学良跟他一起去派人去西藏寻找什么地球轴心从而打造“神族不死军团”(毕竟西藏是张学良北华的地盘),但张学良对此毫无兴趣,只是派人去西藏考察了当地的宗教风情文化,顺便敷衍希特勒;
十五、飞碟、南极地下城、超时空隧道、死光、粒子束武器、月球太空计划...这些乱七八糟且近乎科幻的东西跟地球轴心一样基本毫无价值,希特勒兴致勃勃,张学良毫无兴趣。张学良稍微对月球感点兴趣,那是因为他知道人类早晚会登月,但登月根本不可能用于现在的战争;
十六、喷气式飞机。跟飞弹一样,发展潜力巨大,但实用性不是非常高,希特勒对此高度重视,张学良对此较为重视。喷气式飞机是这里需要重点讲述的北华军新武器。
喷气式飞机毋庸置疑是未来的主流飞机,但张学良对它的态度较复杂,重视但不是很重视。北华当然完全具备研制喷气式飞机的能力,不过,张学良觉得这东西就像鸡肋,重要是很重要,但在诞生时间上却有些不尴不尬,若早生十年或晚生十年,情况还好办,直接重视或直接放弃,但它偏偏赶上二战的末班车,而二战的天空毕竟还是活塞式飞机的舞台,喷气式飞机此时问世是难有作为的,各方面技术虽然完善了,但还不够成熟,这使得喷气式飞机无法像航母取代战列舰那样干脆利索地取代活塞式飞机,也就让人难以取舍了。张学良知道,历史上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出现在二战末期,虽然也取得了一些战果,但对整体战局的影响是非常轻微的,盟军在初步吃了德军喷气式飞机的亏后迅速找到了喷气式飞机的弱点并进行有效还击。这样看的话,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就是画蛇添足,耗费大量资源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研制出了这么厉害的飞机,但却生不逢时,刚诞生,战争就结束了,那研制出来做什么呢?还不如把宝贵的资源都用于加强原先飞机的产量上,毕竟北华在飞机产量上大不如美国。在1944年这年,四大主要交战国堪称国家机器全马力开动,四国飞机产量分别是:美国9.8万架,德国5.8万架,北华5.2万架,英国2.3万架。很明显,联盟国在飞机总产量上是略逊于同盟国的。
张学良当初在全世界疯狂搜罗人才的过程中,自然也把各方面航空航天人才列为重要目标,这其中包括了很多能研制喷气式飞机的科研巨匠,为首的就是航天航空领域的泰斗大师、匈牙利籍犹太人冯·卡门,其次是德国航天航空专家、飞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这两位其实还不算是专门研制喷气式飞机的,在喷气式飞机领域,真正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英国航空学家弗兰克·惠特尔,除此之外,冯·卡门的中国学生钱学森、钱伟长、郭永怀以及大批中国的年轻科学家都是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的骨干人员。科研人才这方面,北华群星璀璨,位列世界第一。在这里需要特别介绍一下英国航空学家弗兰克·惠特尔,他早在1929年就初步研究出了喷气式飞机的动力原理,但在三十年代,绝大部分人的航空思想仍然固封受限于传统的活塞式发动机,包括英国政府在内,没人相信惠特尔的设计图纸能化为现实,惠特尔跑了好几家英国著名的飞机公司去推销他的喷气式飞机,但都被拒之门外,虽然惠特尔的“燃气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方案”得到了专利批准,但他的设计方案却遭到英国政府以及整个西方世界的冷漠雪藏。
于是,老一套的情节在惠特尔身上再次出现:在西方世界里怀才不遇、金子发光但无人慧眼识货的西方科学家被东方的张学良给视若珍宝地重金聘请到中国东北,继而获得了大展拳脚的舞台。由于惠特尔的加盟,北华在喷气式飞机的理论研究上是位列世界最先的。
张学良让惠特尔等北华科学家们完善了喷气式飞机的理论基础,也造出几架试验用的样机,但迟迟没有投入量产,更加没有用于军用。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方面是张学良对喷气式飞机“生不逢时”有顾虑,一方面是惠特尔本人的原因。辽英关系因为香港问题而开始恶化后,惠特尔亲自找到张学良,声称“虽然您对我有知遇之恩,但我不会帮助您研制喷气式战斗机去攻击我的祖国”。其实,此时惠特尔对北华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利用价值”,因为大批的北华科学家已经吃透了他的航空理论并进行了开拓创新,即便撇开惠特尔,北华照样能研制喷气式飞机。但张学良为了表达对这位英国科学家的尊重,郑重答应不会让他的喷气式战斗机用于军事。两人达成君子协定:北华研制喷气式飞机,但只是民用。正因为这样,张学良才没有加大对喷气式飞机的研究投资,反正是民用的,拖到战后再诞生也无所谓,所以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北华在喷气式飞机的科研理论上位列世界第一,并且图纸上已经设计好了多达几十种的各型喷气式飞机,但几乎都没有制造出来。
打破这个僵局的,是冯庸。
北华空军总司令冯庸跟张学良同年出生,年龄不大,再加上受到张学良的影响,所以思想非常开明广阔,非常容易接受各种新事务。冯庸是北华空军总司令,按理说,北华的民用飞机是不归他管的,但其实现在也没有太多飞机用于民航,十分之九以上的飞机都是给军队服务的。获悉有一种喷气式民用飞机的存在后,冯庸的第一个念头自然是“这种飞机能不能用于军事?”所以根本就不需要张学良“旁敲侧击暗示启发”,冯庸和北华空军便自发对喷气式飞机产生了浓厚兴趣。没有张学良的批准,北华空军是无权生产喷气式军用飞机的,但冯庸迅速组织了一批科学家在图纸上设计军用喷气式飞机,当然,这个科研工作组里肯定是没有惠特尔本人的。于是,惠特尔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发生了:一大批北华喷气式飞机专家在北华空军的组织和指示下,开始研制北华空军的喷气式军用飞机。
冯庸在了解了喷气式飞机的优异性能以及巨大发展潜力后,自然是兴奋不已,他迅速联系德国空军总司令赫尔曼·戈林,提出双方联合研制喷气式飞机。戈林在希特勒的影响下也对喷气式飞机非常感兴趣,他早就命令亨舍尔飞机公司组织了以飞机设计师亨舍尔、燃气涡轮专家奥海因等科学家为首的喷气式飞机科研团队。接到冯庸的邀请后,戈林和冯庸一拍即合。于是,在希特勒的大力支持下,在张学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默许中,辽德顺理成章地展开对喷气式飞机的联合研制。
理论基础早已完善,资源、材料、经费、人手、设备也都是应有尽有,喷气式飞机的制造材料在要求上是大大超过活塞式飞机的,很自然,没过多久,北华空军和德国空军就正式研制出了好几款在图纸上的喷气式军用飞机,主要是高速战斗机、高速轰炸机、战略轰炸机这三种,并在之后制造出了十多架样机。一切都万事俱备,就等着正式调拨重金投入量产了。但在这件事上,张学良的态度却是不支持的。张学良确实不怎么打算量产喷气式飞机,他担心自己太重视喷气式飞机会犯下希特勒研制超级大炮、超级坦克的老毛病,另外,辽德联合研制喷气式飞机,北华的作用要超过德国,绝大部分的航空科研理论和重要技术都是北华科学家拥有的。所以,张学良不支持,使得北华没有量产喷气式飞机,也让德国受到很大影响,德国的喷气式飞机量产工程同样裹足不进。
真正让张学良改变主意的,还是本州岛的沦陷。
距离中国本土不过一千多公里的本州岛被美军占领后,这让张学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紧张。本州岛距离中国实在太近了,一旦美国抢先研制出原子弹,那北华不但会输掉战争,甚至张学良还会连累本国同胞成为原子弹的牺牲品。所以,张学良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如果陆海军无法夺回本州岛,那空军就必须要在中国的天空中筑起一道无懈可击的铜墙铁壁,绝对杜绝掉盟军飞机出现在中国天空中的哪怕千分之一的可能性,绝对杜绝掉盟军把原子弹投到中国领土上的哪怕万分之一的可能性(此时向敌国领土使用原子弹的唯一手段就是飞机空投,除此之外还可以用飞弹携带发射,但第二种手段只有联盟国才具备),基于这样的客观需求,强化北华空军获得绝对制空权的能力就是刻不容缓的了。拼飞机产量,联盟国拼不过同盟国,那只能拼飞机质量了。本来,因为产量上的稍许劣势而导致北华空军在确保制空权时略有不足还是可以理解和承受的,但由于盟军飞机可能会投下原子弹,那再怎么微小的“略有不足”都是让张学良所无法接受的。迫于原子弹的巨大威胁,张学良这才痛下决心,允许北华空军把在图纸上已经研究了无数遍的喷气式军用飞机在飞机工厂里真正地制造出来,从而让北华空军的战斗力得到质的提升。
本州岛沦陷是1944年7月7日,在事后的第三天,张学良正式批准了冯庸已经提出不下一百遍的请求。接到“尚方宝剑”后的冯庸欣喜若狂道:“求了一千遍了!腿跑断了,嘴皮磨破了,总算得到少帅的批准了!眼看着超级飞机停留在图纸上却迟迟不能生产,实在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让我感到百爪挠心的了。”
由于什么东西都是老早之前就准备好的,因此在1944年7月20日,北华空军第一架喷气式军用飞机就完工下线了,而在八月份,北华空军的喷气式飞机就展开量产了。值得一提的是,当北华空军为自己拥有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而欢呼雀跃时,弗兰克·惠特尔这位喷气式飞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则在极度痛苦、极度悔恨、极度绝望中来到张学良的办公室内。看到张学良后,惠特尔开门见山:“张少帅,你违背了诺言。”
张学良愧疚地道:“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我是有原因和苦衷的。”
惠特尔悲伤地道:“那你能不能答应我一件事?”
张学良问道:“什么事?”
惠特尔说道:“让我回到英国。”
张学良摇头:“很抱歉,我不能让你回英国,英国现在是中国的敌国,你回去了,会帮助英国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国家利益让我不能放你回去。”
惠特尔悲凉地说道:“那您能不能答应我,北华军不要在对英战场上使用喷气式飞机?”
张学良再次摇头:“非常抱歉,这一点我也不能答应,我不能为你而罔顾国家利益,况且,即便北华军不用,德军也会使用的。”
惠特尔万念俱灰,踉踉跄跄地走出张学良的办公室。在门口,北华特务头子舒国生已经和几个北华特工在等着惠特尔了。
半个月后,惠特尔在北华情报机构软禁他的别墅里因为试图逃跑而被北华特工当场击毙。
弗兰克·惠特尔是喷气式飞机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另一个英国人亚历山大·弗莱明则是青霉素的发明人,两人都是被北华政府在多年前挖掘到北华,但结局却迥然不同。弗莱明早就放弃英国国籍并加入了中国国籍,坐视原先祖国濒临灭亡而无动于衷,继续享受着北华政府给他的优厚待遇,还娶了一个中国妻子(弗莱明的中国妻子其实是北华特工,弗莱明对此完全不知),而惠特尔则因为没有忘记英国,最终落得一个客死他乡的悲凉结局。张学良对惠特尔是非常愧疚的,亲自参加和主持了他的葬礼。当然了,舒国生天衣无缝地把惠特尔的真实死因捏造成了意外身亡。
从1944年8月份开始,北华空军和德国空军正式大规模地量产喷气式飞机,投入量产的辽德喷气式军用飞机主要分为四种:喷气式高速战斗机、喷气式高速轰炸机、喷气式战略轰炸机、喷气式高速高空截击机。第四种“截击机”是张学良和冯庸共同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一种新飞机,专门拦截击杀敌方轰炸机的飞机。截击机看上去跟战斗机相似,但有着根本区别。战斗机的主要目标是敌方战斗机,主要任务是争夺制空权,其次才是掩护或保护己方其他飞机,而截击机不参加空战,不负责争夺制空权,截击机的唯一目标就是敌方轰炸机。战斗机是空中战士,截击机则是空中刺客。北华也是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截击机的。随后,为防止盟军飞机通过本州岛基地而在夜间突袭轰炸北华本土,北华空军在第一种喷气式截击机的基础上加入更先进的对空雷达、微光夜视仪、红外夜视仪技术而研制生产出专门用于夜间截击盟军轰炸机的“飞月”高空高速喷气式夜间截击机。
截击机是张学良专门用于消灭有可能飞到中国天空中投掷原子弹的盟军轰炸机的。
喷气式飞机在科研技术上虽然完善了,但还不成熟,所以必然有不少缺点,故障率较高,性能略为不稳定,最大的缺点就是制造成本很大,一架喷气式飞机的成本是一架同机种活塞式飞机的五倍以上,但喷气式飞机比起此时的活塞式飞机肯定是具有多方面优势的。对于第一批这四种喷气式飞机,北华和德国各有编号命名,在北华空军里,这四种喷气式飞机分别被取名为:闪电、飞虎、飞龙、飞星。
北华研制出喷气式军用飞机并非临阵磨枪,而是“早就研制成功了,只是拖到现在才投入量产”,所以这四种飞机都是性能达到最理想状态的,因为样机早就制造出了,并被进行了无数次的测试、改进、检验、再测试、再改进、再检验。因此,喷气式飞机的各方面性能虽然已是活塞式飞机望尘莫及的,但为了达到整体最完美的临界点,北华和德国的科学家们把喷气式飞机各个“尖锐突出但容易出事的优点”都进行了打磨,也就是说,原本可以飞得“非常非常快”,但却被刻意减小到了“非常快”,从而维持其他性能的均衡。毕竟没有哪种武器能把所有性能都最大化地达到最好,坦克的三大性能(防护力、火力、机动性)就是此消彼长的三角关系,飞机也一样,缩小了速度,自然有利于提升其他性能,从而在整体性能上达到最佳的均衡。四种喷气式飞机的主要性能如下:
【“闪电”喷气式高速战斗机(辽四十四年丙C型喷气式高速战斗机)】:
最大时速900公里(秒速250米,等于0.74音速/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4000米,最大航程3000公里,发动机是2台1500kg推力的高能燃气涡轮发动机,乘员1名,主武器为2门30mm航空火箭弹机炮和2门20mm航空速射机炮,另外可携带2枚750公斤重的航空炸弹,最新式的机载火控雷达可实现探测距离3公里,配合机炮能在1000米距离外攻击目标;
【“飞虎”喷气式高速轰炸机(辽四十四年乙D型喷气式高速轰炸机)】:
最大时速800公里(秒速222米,等于0.65音速/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3000米,最大航程7000公里,最大载弹量7吨,乘员8名,四涡轮引擎结构;
【“飞龙”喷气式战略轰炸机(辽四十四年甲E型喷气式战略轰炸机)】:
最大时速750公里(秒速208米,等于0.61音速/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3000米,最大航程15000公里,最大载弹量15吨,乘员10名,号称“超级轰炸机”、“飞天巨兽”、“空中怪物”、“超越B-29的史上最强轰炸机”,四涡轮引擎结构,制造成本十分昂贵,每架约700万美元;
【“飞星”喷气式高速高空截击机(辽四十四年丁B型喷气式高速高空截击机)】:
最大时速1000公里(秒速278米,等于0.82音速/马赫),最大飞行高度15000米,最大航程2000公里,乘员1名,主武器是为4门30mm航空火箭弹机炮,最新式的机载火控雷达可实现探测距离3公里,配合机炮能在1000米距离外攻击目标。
毋庸置疑,这四种喷气式军用飞机投入实战后,传统活塞式飞机将黯然失色,即便是速度最快的活塞式战斗机也会对喷气式轰炸机望尘莫及。速度更快,航程更远,高度更高,载弹量更大,火力更强,性能更先进,这就是喷气式飞机的诸多优点,而缺点也有两个是最明显的,一是故障率略高,二是制造成本较高,另外,喷气式飞机的操控要求也很高,只有精英飞行员才有能力驾驭其驰骋长空。
当北华空军上下欢声雷动进行庆祝时,张学良则十分心痛,因为喷气式飞机的生产成本实在太大了,材料、燃料,都很昂贵,一架喷气顶得上五架活塞,很自然,产量也不是很高,北华喷气式飞机的产量要比德国更高。初步估计,北华第一个月只能生产150架喷气式,扩建到年底也只能上升到月产三四百架,并且有一半份额是用于生产截击机的。截击机是防御性飞机,基本不会被送到最前线参战,这是张学良的命令,张学良需要大量的截击机来确保中国本土万无一失。另外,虽然喷气式飞机的生产线是额外建立的,并不占用原先活塞式飞机的生产线,但肯定会对活塞式飞机的生产造成影响,毕竟挤占了很多资源和资金。
其实德国方面并不满足区区四种喷气式飞机,在希特勒的浓厚兴趣和大力支持下,德国的飞机专家们还研制了很多衍生版的其他喷气式飞机,比如霍顿兄弟的飞翼喷气式战斗机,这种飞机看上去像个月牙,整体上就两个半月形的翅膀,没有机尾;还有布洛姆·福斯公司的无尾喷气式战斗机;威塞尔公司的Ba-349“蝮蛇”垂直起降喷气式截击机;甚至还有一种已经从航天领域跨进航空领域的“喷气式空天战略轰炸机”,也就是说,这种飞机已经不在大气层里飞了,而是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飞了,另外还有火箭喷气式飞机等。德国方面为此投入巨额资金,耗费无数资源,最后事实都证明了这些外形怪异的飞机虽然构思新颖、设计大胆,但毕竟已经脱离了此时人类的航天航空科研水平了,虽然理论上是成功的,但实际上根本就造不出来。比如,飞翼喷气式飞机的研制难度非常大,性价比已经非常地不划算了(这东西其实已经跟后世美军B2战略轰炸机一个样子了,此时怎么可能制造得出来);无尾喷气式飞机因为没有尾巴,所以重量大大减轻,制造工艺也随之大大缩小,但正因为没有尾巴,所以平衡力、机动性、起降能力都很差;而垂直起降的喷气式截击机是把直升机和常规飞机的优点给结合在一起,想法很好,但导致飞机操控要求极高,几乎没有飞行员能开得了这种估计只有电脑才能操控的垂直起降喷气式飞机;至于那种空天轰炸机,更加荒唐,它因为能在大气层外飞行,所以速度极高,巡航飞行是音速1.5倍,高空飞行时则达到了第一宇宙速度,正因为速度太快了,所以飞机会成为一颗流星,机身跟大气层剧烈摩擦而把飞机在半空中给烧成灰烬,此时的北华、德国、美国这三大科技大国都没有能力研制出可以让飞机在太空中飞行的超能绝热材料。
德国方面为这些可以用“奇思妙想”来形容的科幻飞机扔进大笔资金,耗费无数物力人力,到头来都是竹篮打水,研制过程中,财力上不堪重负的德国还不止一次邀请北华跟着一起扔钱,但张学良可没有上当,没有跟希特勒一起头脑发昏去烧钱。可以说,因为张学良的“英明指导”,北华在研制特殊武器上没有浪费一分冤枉钱。历史上的德国就是犯了这样的弊病,研制新武器的方向太多太乱太滥,导致大量的宝贵资源被糟蹋浪费,同时还耗去了很多的宝贵时间,所以最后落得一个高不成低不就的结果,白白便宜了捡现成的美国和苏联。
在这里还需要重点说明一下的是,历史上在二战期间,不仅只有德国研制出了喷气式飞机,英国也研制出了,当时世界上共2种喷气式飞机,一种是德国的Me-262,一种是英国的“流星”,两种都是战斗机,美国没有研制,但这两种喷气式飞机都因为诞生太迟、缺陷较多而作用不大。英国之所以能研制出喷气式飞机,弗兰克·惠特尔是最关键的人物,不过在眼下,既然惠特尔早就投效北华,所以英国此时即便在研制喷气式飞机,进度自然会比历史上的要更加缓慢延迟。因此,此时全世界只有北华和德国拥有喷气式飞机,英国和美国在起码两年内是不会研制成功的,但也不排除盟军可能通过缴获北华或德国的坠毁喷气式飞机而获得关键技术的意外情况,毕竟喷气式飞机的故障率超过活塞式飞机。
【敬告亲爱的读者们】
这本书眼下要告一段落了,书里已经到了年底,而现实中也同样到了年底,本人要陪家人特别是我那十八个月大的宝贝女儿准备过年了,过完年再恢复更新。其实,暂时停止更新也是我必须要做的事,因为书里的故事铺得实在太大了,也让我有些拿捏困难,所以需要缓冲时间。这本书的前面已经挖了很多坑,比如:日本反叛后究竟让北华本土发生了什么大事?其实这也不是不可以剧透的,那就是日本为了最大限度地摧毁北华的国力,在北华本土大规模使用了细菌武器;另外,北华和日本的多次谍战究竟怎么发生的?这段情节还空着,需要我明年来弥补;日本的反叛究竟是策划六年且一举成功的巨大阴谋?还是北华故意放水从而名正言顺彻底毁灭日本的更深阴谋?来年的辽美太平洋航母决战、德军登陆英国本土的德英决战、北华军对本州岛的全面大登陆作战等更多的新一轮**都即将来临;张学良苦心经营想要构建三足鼎立的世界新格局与希特勒一心想要两极分化的雄心计划又会发生怎么样的冲突?美国大规模武装日军来抵挡北华军,接下来更加激烈艰难的战事又会怎么发展?研制原子弹的秘密竞赛中又发生了什么故事?究竟谁先研制出了原子弹?张学良和罗斯福是否会达成秘密协议来出卖希特勒和丘吉尔?这场世界大战的最后结果又是什么样子?北华军是否横跨白令海峡攻击美国本土?一切的一切,都会在来年的《东北军II》。对我本人而言,既然讲述了这个故事,肯定要有始有终,挖出的坑要全部填回去,给读者朋友交上一个完整的答卷,所以我要休息一阵子,好好地整顿、总结、构思,让来年的故事得到全面而崭新的开始。最后,衷心地对大家说一声谢谢,感谢大家这一年或者连续几年的支持,感谢大家的金币,请相信我,我本人也会对得起我的责任和大家的支持,明年会拿出更精彩的故事来回报大家,在这里提前祝大家新年快乐!飞星骑士敬上,2015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