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节 中东狼烟(1)

烈日如火、烁玉流金的六月底,北华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部内,总参谋长徐永昌上将神色肃然地打开一份命令文件,向同样神色肃然地立正在他面前的卫立煌上将郑重宣读道:

“总参谋部第033号命令,陆军总司令部第076号命令,一、任命卫立煌上将担任中东军区司令长官兼即将组建的中东远征军总司令官职务;二、卫立煌上将拥有中东军区和中东远征军的全部指挥权;三,卫立煌上将务必于最短的时间内做好进攻中东地区的各项战事准备工作;四、卫立煌上将全权负责中东地区全部战事的实施工作。...”

接到率领大军远征异域的命令后,卫立煌的心情是很庄严的。在全球战火风起云涌的一九四三年的夏季,北华军总司令部决定派遣陆空军精锐向中东地区进军,目的是控制“地球油库”以及打通苏伊士运河,卫立煌被北华军总司令部任命为中东军区司令长官兼中东远征军总司令。卫立煌今年四十六岁,正是最年富力强的时期,位列北华陆军五虎上将之一,虽然并非北华嫡系出身,但深受张学良的信任和器重。在考虑任命中东远征军总司令人选的时候,张学良个人就比较倾向于卫立煌,不仅仅是因为卫立煌是一名出色的军事家,还因为卫立煌在历史上是“滇缅远征军总司令”,现在当“中东远征军总司令”,也算“有先例可循”。正式在任命书上签字后,张学良特地又以私人名义在家里宴请了卫立煌,席间与之进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谈话。

“俊如啊,三军总部打算派你去中东时,我是非常赞同的,因为我知道这副担子虽然很重,但你完全能够胜任。我相信你肯定能打败亚历山大!”张学良笑容可掬地亲自给卫立煌夹菜。(亚历山大,即哈罗德·亚历山大,英国陆军上将,中东盟军总司令。)

卫立煌显得宠辱不惊:“立煌既为国家军人,自当为国家利益竭尽所能。”

张学良知道卫立煌不喜欢客套话,因此在三言两语的寒暄后便直奔主题:“俊如,占领中东,对我国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从近的角度看,拿下中东,我们就能与北非的德军、西亚的土军联合夺取苏伊士运河,释放出被困在地中海里的意法海军舰队。你是知道的,目前,我们在海上很吃亏,珊瑚海一战,我们一下子就损失了六艘航母,使得我们在战前好不容易积攒下来不的海军优势被急剧削弱,而美国的造船工业又是我们的三倍,所以,在这之后,我们的海军很难再取得珊瑚海战役前那种压倒性的实力优势的,靠我们自己的造船工业,跟美国比赛造军舰,无疑是龟兔赛跑。因此,让意大利和法国的海军、造船工业在这场世界大战中发挥出更大作用,就是必然的了,这关系到我们以及整个联盟国的胜利。”

卫立煌微微点头:“这一点,我也是很清楚的。”

张学良接着道:“从远的角度看,中东地区拥有全球60%以上的石油。随着工业的蓬勃发展,人类正在全面进入工业化时代,而工业是万万离不开能源的,石油、煤炭、天然气等能源都会成为大国争夺的焦点,特别是石油,它是一种战略资源,谁能掌握世界的能源命脉,谁就能掌握未来几百年的世界主导权。占领中东,控制那里的巨量石油,对我国未来发展的意义是不可估量的,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啊!这是我们出兵中东的第二大原因,也是此战第二大目的。”

卫立煌略感惊讶,脸上的神色变得愈发凝重:“少帅放心,立煌心里有数了。”

张学良问道:“对于出兵中东,你有什么初步的看法吗?”

卫立煌想了想,条理清晰地道:“少帅,中东跟东南亚不同,虽然这两地方都不是我国领土,但东南亚当地有上千万的华人华侨,因此我军身在东南亚却同样能得到当地民众的支持,所以我军在东南亚打得很顺利,而中东则很不同,中东地区的华人华侨极少,我军到时候完全是在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作战,困难程度很大,当地民众对我军究竟是敌是友,很难说;其次,中东地区盛行伊斯兰教,民众几乎都是穆斯林教徒,我国主要是佛教和东正教,宗教文化的差异必然会带来诸多不便,俗话说,一座庙宇顶得上十万大军,宗教信仰的力量是很强大的,我们万万不能忽视这一点。”

张学良深以为然:“说得对。”

卫立煌道:“所以,我认为远征军要重用西北马家军旧部和回族将领,马家军和回族将领也都信奉伊斯兰教,这样,我远征军征战于中东,才不会因为宗教文化上的差异而遭到抵触排斥。”

张学良点头:“有道理。”

卫立煌接着道:“第三个问题就是后勤运输问题。现代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中东实在是太遥远了,我国本土在东亚,中东却在西亚,运输线太漫长。当初的东北战争,我军之所以能轻易地出动百万大军与日寇厮杀,就因为战场在我们家门口,在我们自家本土,地理位置很便捷,但远征中东时的问题就非常严重了。虽说中东和我国本土只隔着中亚、伊朗等地,但是,少帅,我们本土的精华,也就是工业区、农业区,基本都在东北和华北这两个地方,西北地区都无法为几十万现代化大军提供足够的辎重物资,更别说新疆和中亚了。因此,这条运输线要从华北开始计算,一路延伸到中东,直线距离就超过六千公里,实际距离肯定不下一万公里呀!所以,此战,保障充足且高效率的后勤运输是头等大事。”他顿了一下,问张学良,“少帅,总部能调动多少兵力前往中东参战?”

张学良笑道:“一百万都不是问题。”他可没有说大话,与美英爆发战争后,北华三军一直是海军和空军挑大梁,人数最多的陆军长期基本没事做,几百万陆军也就出动了很少的二三十万参加了东南亚战事,十分之九的陆军部队都呆在本土看着海空军打得热火朝天。苏联战争后,北华陆军便“英雄无用武之地”。此时的远征中东,是北华陆军在这场世界大战里再一次得到大规模参战的机会,因此获悉这个消息后,几百万陆军无不摩拳擦掌,出动百万大军也轻而易举。

卫立煌摇了摇头:“不要一百万,三十万就够了。”

张学良略感惊奇:“三十万?这个数字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但肯定不够在中东那么辽阔的战场上攻城略地吧?”

卫立煌认真地道:“三十万这个数字不完全是由前线战局需求而决定的,而是很大程度上由后方运输力而决定的。是的,我们现在有能力把百万大军送到中东,但如何维持这百万大军在万里之外的高强度作战呢?三十万兵力,对于中东战事来说肯定不太够,可却能让我们的后勤运输线为其提供足够的辎重补给。少帅,我们后方的运输力和运输量是固定的,所以,前线部队越少,人均弹药火力反而越强。我认为,同样是一百发子弹,分给一百个士兵的作用不如分给十个士兵。当然,太少了也不行。三十万,不多不少,正好。”

张学良点点头:“嗯,确实是这个道理。我们一直都加强在北亚地区的铁路网建设,中亚地区和伊朗境内的铁路线并不很发达,维持三十万军队的高强度作战估计也是正好。”

卫立煌又道:“还有一件事。少帅,打中东,我们还能或者说是必须获得一个国家的支持。”

张学良猛然醒悟:“犹太人!以色列!”

卫立煌笑道:“没错,犹太人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就是回到他们的巴勒斯坦地区。既然如此,反正那块地方也不大,我们就做个顺水人情,承诺打下来后送给他们,作为交换条件,首先要他们给我们提供军费资金,其次要他们提供中东地区的详细情报,这样,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我们在中东作战时人生地不熟的麻烦了。”

张学良也笑了:“以色列在这场战争里一直是明哲保身,虽然暗地里倾向于我们,表面上还是保持中立的。他们不会把自身民族存亡作为赌注而全部地押在我们身上,所以他们不会公开地对美英宣战并站在我们这边,但在暗地里出钱出力,肯定是没问题的。”

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犹太人的现状。由于当年张学良在希特勒即将对犹太人举起屠刀时就全力挽救犹太人,因此德国境内乃至全欧洲境内的犹太人只有区区千余人死于德国的反犹浪潮,欧洲超过99%的犹太人都撤离了欧洲,只有极少的一小部分前往英国、瑞士、美国,绝大部分都来到北华。由于并未遭到大规模的屠杀,再加上这几年的繁衍生息,使得此时全球犹太人总数已经达到1300多万,其中的800多万在库页岛北部的以色列国,300多万在北华境内,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总数只有200万。这200万犹太人又主要聚集在两个地方,一半在巴勒斯坦和中东,另一半则在美国境内,除了这两个地方,世界其他地方的犹太人总数不足3万。辽美开战后,为了“证明”自己确实是中立国,因此以色列国政府特地迁移了不少人口到美国境内,再加上以色列国此时毕竟还是要跟美国做生意的,不在美国境内保持一定的人口显然是不行的。此时的以色列国在名义上是中立国,暗地里倾向于北华,但同时跟北华、美国、南美洲诸国等交战国和中立国都广泛地做着跨国商贸生意,从而趁着这场世界大战而大发战争横财,既把北华的物资倒卖到美国,又把美国的物资倒卖到北华。对于犹太人这种“投机倒把”行为,北华和美国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双方都是地大物博的大国,都不可能在经济资源上封锁对方。既然双方都需要对方的物资,又因为已经互相宣战而不方面直接做生意,自然就需要犹太人这种中间人来牵线搭桥。但值得肯定的是,以色列国确实在这种跨国商贸中没有损害北华的利益。美国需要北华/中国的猪鬃、桐油、橡胶等资源,北华经由犹太人而高价卖给美国,赚来的利润让北华也大捞一笔。换句话说,在“北华、以色列、美国”的三方贸易中,犹太人其实是在帮北华赚美国的钱,同时自己也分一杯羹。罗斯柴尔德家族第七代掌门人维克多·罗斯柴尔德在战后得意地说道:“...张学良和罗斯福大打出手后,两人都需要买对方的东西,但又都拉不下脸,所以便依靠我们。比如橡胶,北华军占领东南亚后便垄断了全球99%的天然橡胶,美国人急缺橡胶,不得不拿出是和平时期十倍的价格来委托我们跟北华购买,毕竟我们是中立国嘛!北华政府虽然跟美国政府开战,把物资卖给敌对国是不理智的,但反过来说,能够狠狠地勒索对方,也是有利于己方的,用赚对方的钱来给自己的军队制造更多的飞机坦克,何乐不为呢?所以北华政府很乐意以十倍市场价的价格把天然橡胶出售给美国,而在这十倍的差价里,我们赚两倍,北华政府赚八倍,大家都皆大欢喜。美国人虽然下了血本,但得到了急缺的橡胶,北华虽然把橡胶卖给美国,但狠狠地大赚特赚,赚来的钞票足够北华军装备更多的飞机坦克了,并不吃亏,我们是最高兴的,因为我们完全是无本买卖,根本就不需要出成本。打仗归打仗,生意还是要继续做的,这就是商业精髓所在。”

得到以色列的支持,那么在巴勒斯坦地区和中东地区的百万犹太人就成为北华军的间谍和眼线,对于中东而言,犹太人肯定是对当地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的,北华军就不需要再慢慢地费时费力地搜集当地的气象地理、人文民风等各种资料了,自然省了大麻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北华军在异地他乡作战的不便之处;另一方面,虽然犹太人在张学良挽救犹太人和协助他们建国的过程中前前后后地被张学良“压榨”了不下三十个亿的美元,但犹太人的敛财能力实在是惊人,此时这场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对交战国民众而言都是巨大灾难,但对犹太人来说,简直就是史无前例的巨大商机。靠着投机倒把和跨国商贸,以色列现在跟瑞士一样,都是小国,但都富得流油,正好给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赞助军费”。从某种意义上讲,以色列国已经是北华的一大财源以及重要的人才来源,犹太人通过跟北华的合作而摆脱了被迫害、被屠杀的命运,而北华则通过跟犹太人的合作而获得了犹太人的钞票和人才。

果然,当张学良派顾维钧前往以色列后,以色列首脑无人反对,全部以求之不得的欢喜态度接受了这项合作提议。当顾维钧提出要钱要人的要求后,以色列政府毫不含糊,第一笔就掏出了五亿美元来赞助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并承诺配合北华的情报部门,动用中东地区的犹太人关系网,给北华军在最短的时间内搜集到巨细无遗的情报。双方一拍即合,北华承诺在夺取巴勒斯坦地区后,无条件划分超过3万平方公里并且是沿海地区的领土给以色列作为正式国土,以色列则全力支持北华军在中东战场上的战事。

但这其中还有一个焦点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以色列方面提出北华分给以色列的领土里要包括耶路撒冷,但北华考虑到未来的中国想控制中东,就必须要跟当地的穆斯林国家保持和睦的关系,太过于偏袒以色列,必然会激怒中东的穆斯林国家,因此没有明确地给出回复,最后的方案是“耶路撒冷的归属问题由以色列和当地穆斯林势力双方面解决”。这个方案的意思很清楚:北华支持犹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区建国,至于耶路撒冷,由犹太人以后靠自己的力量去抢占。

卫立煌是一位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军事家,在出兵中东的问题上,他还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隐患:印度。

此时的亚洲大陆,超过四分之三地区都被北华占领,土耳其投靠了德国,阿拉伯半岛被美英占领着,除此之外,最大的一块并未被北华占领或控制的地区,就是印度(包括后世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克什米尔地区)。这块被誉为“英国女王皇冠上最耀眼的明珠”的英属地区,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地域辽阔,在地理位置上,它被北华占领区给四面包围,但仍然与阿拉伯半岛、埃及开罗地区保持着海空联系,在印度周围,北华和美英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整体态势。这么久以来,印度英军和周围的藏南三国、缅甸、斯里兰卡、伊朗等地境内的北华军一直是“井水不犯河水”,互相在边界线处陈兵对峙,但并没有大规模地互相攻击。之所以这样,是由于双方都不想打。北华军不想打印度,因为印度地大人多,打起来虽然不是很困难,但肯定很麻烦,北华军没必要占领拥有四亿人口的印度,印度固然自然丰富,但北华不缺资源,若吞并了印度,必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隐患。北华/中国境内,作为主体民族的汉族人的人口占总人口90%以上,这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持内部稳定和团结的良好比例,如果吞并印度,四亿印度人会成为人口比汉族人少不了多少的中国第二大民族,这样的国家必然会陷入内部混乱;其次,北华如果像英国人那样只是殖民统治印度,也会带来很大麻烦,控制四亿印度人以及在全印度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所以,印度对于北华来说,性价比很低,张学良甚至都很“嫌弃”印度,所以北华军一直没什么兴趣去攻占印度;而英军这边,英军在印度约有五十万军队,另有数十万武装起来的印度军队,兵力虽然不烧,但战斗力不高,因为仆从于英军的印度军对英国人阳奉阴违,印度境内的五十万英军足有一半是对付北华军,另一半是对付印度人的。印度虽然还可以跟阿拉伯半岛、埃及开罗地区保持海空联系,但运输量并不是很高,并且整体上已经跟英国本土断绝了绝大部分的联系,所以英国乃至整个同盟国都极难向印度进行大规模地增兵和输送物资,因此,印度的英军处于一种“自力更生”的状况中,兵力基本上没有增加(因为英军不放心印度人,不可能在这种关键时候大规模地武装印度人),印度的英军在防御上都有些力不从心,更别提进攻了,所以无力攻击印度周围的北华军地盘。印缅边境处、印伊边境处、印藏边境处、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海峡里,北华军和英军基本是对峙僵持着。

尽管如此,卫立煌的担心还是很有道理的,印度毕竟有几十万英军,万一搞鬼,必然会对北华军的中东远征军产生很大的隐患。

如何清除英属印度的威胁,这让北华三军高层十分烦恼。

工统局局长舒国生获悉后,笑道:“这有何难?给我一个月时间,我保证把英国人的那颗明珠搞得陷入瘫痪。”

张学良很感兴趣地问道:“你需要什么?”

舒国生道:“几亿美元的资金,再加上足够装备十个师的军火,老式的就可以了。”

张学良很爽快地道:“没问题。”老式军火,北华军要多少有多少。辽日战争和辽苏战争后,北华军缴获了天文数字的日式装备和苏式装备,而北华军自身又不用那些性能已经落伍的武器,所以那些军火都半卖半送给了附属国的军队,纵然如此,北华军的各个军火库里还是堆积如山着那些日式苏式武器装备,重武器虽然不是很多,但步枪这种轻武器装备一百万军队都没问题。

七月初,各项准备工作随后有条不紊且紧锣密鼓地展开来。犹太人开始源源不断地给北华军提供中东地区的情报资料,并赞助了一大笔的资金军费,准备编入中东远征军的10个师开始向中亚和伊朗境内集结,巨量的军械辎重也开始星夜兼程地运往伊朗境内,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运到伊朗境内的物资主要是武器弹药,粮食和燃油倒是基本不用运输,伊朗虽然不是强盛大国,但给几十万军队额外提供粮食还是绰绰有余的,并且伊朗盛产石油,北华政府在伊朗境内拥有几十个大油田,足以就近给远征军提供燃油,正因如此,所以远征军的后勤运输需求量要比预计的要少很多,另一方面,因为长期不参战,北华陆军上下都卯足了力气,几百万大军终日无所事事,所以远征中东完全不存在兵力不足的问题,战争机器此时再度启动,效率自然非常高;至于舒国生,则启动了工统局在印度境内的间谍网,随后又调遣了一批精英特工秘密潜入印度,准备把早已经遍地干柴的印度给彻底点燃成一片火海。

【亲爱的读者朋友,我非常惭愧而内疚地在这里向大家再次道歉。在南京,我带着宝宝跑遍了几家著名的大医院,得到的都是不太乐观的消息,所以,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而阴郁,医生说有可能是先天性的白癜风。当时听到这个结论后,我感到头晕目眩、如坠深渊,真的有种吓傻了的感觉,一个一岁半的女孩子如果在脸上长了白癜风,这是多么可怕、多么残酷的事情啊!医生说暂时要先观察,两个月后再去复诊。我相信大家能想象得出我现在是什么心情,我现在非常紧张、非常害怕、非常惶恐、非常焦虑,整个人心乱如麻、六神无主,情绪无法平静下来。我此时的精神状况非常糟糕,坐在电脑前也是愣愣地发呆,对不起,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我需要时间来缓冲。很多老读者都知道,我写书从来不会太监的,这本书也是一样的,我只是现在真的没办法继续码字了,请给我一点时间,就一星期吧,真心地谢谢大家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