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5节 中原战火起(2)

战火一开,全国大哗、各界震惊。在过去的1929年内,全国上下看到李宗仁、冯玉祥、张发奎、唐生智、石友三等人接连反叛蒋介石,地方实力派系里只有阎锡山和张学良没参加,此时看到阎锡山也反了,自然引起了全国各地的高度关注。另外,在晋绥军和中央军开战后,西北军、桂军一起为晋绥军摇旗呐喊、表态支持,这使得全国上下都明白,这一战不仅仅是晋绥军反了,西北军和桂军也要一起参加,那么这次战事的规模可就是民国以来前所未有了,甚至超过以前北洋军阀之间的战事,如果张学良的东北军也参战,那半个中国都要陷入空前的战火了。另外,国民政府和国民党内部的汪精卫派系也旗帜鲜明地宣布和蒋介石的独裁政府断交,最后在3月6日被蒋介石宣布开除出国民党。各种兆头显示,中国不但要陷入内战,中国国民政府和国民党也要分裂了。顿时,心急如焚、大惊失色的全国社会各界的名流士绅都拼命四处活动或发表声明,请求磨刀霍霍、准备开打的几方能够偃旗息鼓、化干戈为玉帛。

东北方面自然也觉察到了关内又要爆发大规模战事的征兆,东北的军政高层们急忙络绎不绝地上门会见张学良,询问他的主意。张学良则笑而不语,没有明确表态,显得高深莫测。但是在3月1日这天,张学良以“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态度发表了“东电”。在电文中,张学良显得苦口婆心、真情流露地呼吁“各方保持克制和冷静,绝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国家大局和民族大义,如果真打起来,不但会使得全国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还有可能使得异族外寇趁虚而入,使整个中华都有倒悬灭亡之危急。各方都应该避免这种同室操戈、手足相残的内战再度发生,举国上下应该众志成城、团结一致地共御外辱,为建设富强的中华而同心同德、齐心协力。云云。”内容基本都是官样文章。

张学良的这个“东电”以及全国各界的劝阻当然没有制止住早已经是怒火中烧的阎锡山、蒋介石、李宗仁、冯玉祥等人,但却给张学良赚了个好名声。有了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不顾老百姓死活而不断挑起战火的众绿叶衬托,张学良这朵一直没有参加国内混战的鲜花自然显得鹤立鸡群、形象光辉,全国各界都众口一词地赞扬“张少帅宅心仁厚,为国为民”。

1930年3月14日,晋绥军、西北军、桂军共57名高级将领联名发表通电,历数蒋介石的“十大罪状”,要求蒋介石立刻下野,还政于民。由于西北军和桂军之前被蒋介石各打败过一次,损失都很大,因此一直做墙头草的晋绥军此时是三方军队里装备最齐全、建制最完整、准备最充分、实力最雄厚的一方,所以三方都拥戴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李宗仁和冯玉祥为副总司令。4月1日,阎冯李分别在太原、潼关、桂平宣誓就职,晋绥军、西北军、桂军统一整顿并改称为“救党护国军”,全军下辖四个方面军:第一方面军(桂军)总司令李宗仁,第二方面军(西北军)总司令鹿钟麟,第三方面军(晋绥军)总司令阎锡山;第四方面军(西北军)总司令石友三。三方军队此战可谓倾巢出动。晋绥军投入20万兵力,西北军投入25万兵力,桂军投入8万兵力,再算上其他小军阀小派系的附属部队,此次的阎冯李三方反蒋联军总计总计投入约55万兵力参战。

蒋介石当然不甘示弱,一边全力在报刊舆论上对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等人破口大骂,一边积极调兵遣将,准备迎战。中央军的60多名将领也联合发表通电,要求中央颁布命令,讨伐阎冯李等叛逆。此时蒋介石嫡系的中央军约62万,总兵力胜过三方联盟,但蒋介石的地盘较大,因此部队分布比较分散,同时在战局上显得腹背受敌,既要对付北方的阎冯联军,又要对付南方的桂军,因此在战略上略占下风。双方紧锣密鼓备战,大战已经是箭在弦上了。

蒋介石和反蒋联军大打口水战以及磨刀霍霍的时候,张学良原本偏安一隅的平静日子也彻底被打断了。原本他素来对关内地区的内战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但为了得到蒋介石和南京政府的信任,也给蒋介石支援了不少军火武器,却从来没有派兵直接参战。东北军(奉军)在张作霖时期曾三次入关参加中原争霸,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而东北易帜后,东北军在张学良时期则从来没有入关过。但现在,张学良想置身事外都不可能了。因为蒋介石和反蒋联军都清楚,张学良是此时全国范围内唯一的一个还没有表态加入某方阵营里的地方实力派巨头,他手上的那三十万东北军一旦入关参战,无论加入哪一方阵营,必定会一举定乾坤,对另一方造成毁灭性的打击。沈阳和张府官邸前迅速变得门庭若市、人流如织起来。

张学良在密切关注关内这场即将全面爆发的中原大战时,也没有放松东北建设发展的各项事务。年初的时候,东北文艺部文化局局长王云五负责主编的《万有文库》开始正式出版,张学良亲自主持了出版仪式;二月份的时候,东北大学生物学院讲师、古生物学家裴文中向张学良报告:他和他的工作小组在北平市南郊的周口店龙骨山的山洞里发现了中国猿人的头盖骨,被命名为“北平古猿人头盖骨”,这在人类学和古生物进化学上拥有前所未有的巨大意义,希望得到政府的支持和保护。张学良获悉后立刻拨款十万银圆给裴文中作为研究资金。

3月17日,梁启超的家属向东北大学图书馆无偿捐赠了梁启超在生前的42180册藏书,使东北大学图书馆原本就非常丰厚的藏书量更锦上添花(值得一提的是,著名的《四库全书》就藏在东北沈阳大学,九一八事变后,这些都被日军尽数掠夺)。张学良表示衷心感谢和对梁启超的尊重,并命令东北大学在学校入口的道路上竖立梁启超的半身像,以这位清末民国初期的国学大师为榜样,激励东北的学子们刻苦学习、茁壮成才。

三月中旬,东北的葫芦岛港湾正式开工。

葫芦岛位于辽宁省锦州县,随着大连、旅顺等辽东半岛的优良港口被日本人控制,东北十分缺少优良的出海口,目前东北最大的出海口是营口,但张学良为了加大东北以后的对外跨国贸易,同时也为了修建海军基地,因此在征询了很多专家的意见后,决心在葫芦岛建设新的出海港口。专家们表示,“葫芦岛冬季不结冰,夏季无飓风,并且形势险要,联运便利,是具有优良港口的发展潜力的”。张学良正式与荷兰筑港公司正式签署了“葫芦岛筑港合同”,规定五年内把葫芦岛建设为吞吐量超过250万吨的优良港口,东北方面总共出资640万美元。

3月20日,反蒋联军正式发表讨蒋通电。蒋介石也很快发表了讨伐阎冯李叛逆的通电。

4月1日,第四届全国运动会在杭州举行。张学良为促进东北体育事业的发展,自然也热心参加。在张学良的支持下,东北四省均派运动员前往杭州参赛,光是辽宁省就出动了三百多名运动员代表,基本都是东北大学体育学院和东北体育大学的学生。张学良亲自给他们送行,并出资承担运动员们的所有费用。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省份“各自为战”十分不同,东北四省代表队是以一个集体的身份参加的,对外也宣称是“中国东北辽宁省代表队”这样,这源于东北人对于省份的区别看得很淡,对地域的区别看得很重,东北四省完全是一个整体。在这场全国运动会中,东北运动员大放异彩、异军突起,综合成绩位居全国第一。东北大学体育学院学生、短跑选手刘长春一人便夺得三项冠军,百米赛跑成绩为10.7秒,轰动全国;东北体育大学哈尔滨分校的长跑女学生孙桂云也夺得两项冠军,刷新女子长跑的两项纪录。男子的25项比赛里,辽宁省代表队就获得11项冠军和男子田径总分第一名,东北的足球队、篮球队、棒球队、乒乓球队更是傲居全国第一。使得全国上下都对东北的体育事业交口称赞。

随后,日本东京举行第九届远东运动会。中国出征日本的参赛选手里一半都是东北选手。张学良慷慨解囊两万大洋给中国代表队,鼓舞他们为中国争光。中国队后来取得了优异成绩。

运动会一边开着,内战也一边打着。就在全国运动会开始的第三天,也就是4月3日,砀山战役爆发,这是中央军和反蒋联军展开的第一次大规模的战役。5月11日,部署准备完毕的蒋介石下达全面进攻命令。中央军和反蒋联军在陇海线、平汉线、津浦线大规模交锋。中华民国建国后规模最大的内战——中原大战就此全面爆发。

根本没参战的张学良也烦恼不已。因为交战双方不同派系的说客犹如走马灯般不停地上门拜访。从战况的整体局势上看,中央军和反蒋联军势均力敌、旗鼓相当,打得也互有胜负、难分难解。在这样的情况下,雄踞关外四省且拥兵三十余万的东北军就成了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张学良也成了此时全国最炙手可热和众望所归的焦点人物。全国各界都呼吁张学良赶紧调停内战,而交战双方也不停地派出特使代表,带着一个比一个优厚的条件上门拉拢张学良和东北军。

张学良当然知道历史上的“中原大战”是什么结果,因此他气定神闲、不慌不忙,完全是要在这场规模空前的内战中想方设法地捞更多的好处。为了再次证明自己“患难见真情”,张学良在开战后的第一时间,秘密给蒋介石发去密电,声称“主席放心,学良知道该怎么做。只要是利国利民,学良绝不含糊。此战,学良仍然坚定不移地拥护中央政府、维护国家统一”。

虽说张学良又一次“患难见真情”,但他这份密电说得颇为狡猾,并没有直接说要拥护蒋介石,这让蒋介石在心头略安的同时又感到隐隐不大放心。万一张学良口中的“利国利民”是加入反蒋联军打自己,那自己岂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另外,张学良这一次可没有无偿援助军火给蒋介石了,也没有租借飞机给蒋介石,显得微微有些反常,这更让蒋介石疑云大起。实际上,这也是张学良的用意,他故意把自己的态度说得既鲜明又含糊,就是为了让蒋介石感到不保险,让蒋介石感觉“张学良其实也在左右摇摆、举棋不定”,从而加大自己的分量,让蒋介石继续不惜血本地拉拢自己,“逼”得蒋介石开出更优厚的条件。换句话说,张学良纯粹就是在趁机勒索蒋介石。

三月初的时候,晋绥军重要将领傅作义访问沈阳,受到了东北方面的热情欢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傅作义信心满满地声称“张少帅表示要支持阎总司令的事业”。其实张学良根本没说过这句话,傅作义故意这样说,是想生米煮成熟饭。但在这同时,东北政界要员王树翰奉张学良命令前往太原会晤阎锡山等反蒋首脑,目的主要是了解更多内幕。结果这使得蒋介石大为紧张,误以为张学良已经和阎锡山展开合作谈判了。蒋介石当然知道张学良站到反蒋联军那边后的严重后果,因此急忙加大筹码,竭尽全力拉拢张学良。可以说,除了蒋介石自己的党政军一把手位置外,蒋介石什么都可以给张学良,简直是不惜成本、使尽浑身解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