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节 东北讲武堂

除兵工厂和军工业,张学良没有忘了对东北军来说同样重要的另一个机构: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全名东北陆军讲武堂,是徐世昌当初在1909年创建于东北的,建校时间比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还要早十五年。东北讲武堂素来是奉系军阀军官的培养摇篮,曾受到张作霖的高度重视并被扩建。而眼下张学良则要进一步地将东北讲武堂发扬光大,将其建设为全国一流乃至世界先列的军校。根据张学良的计划和命令,东北讲武堂的总部仍然在沈阳大东区珠林路二十五号,再在东北其他重要城镇设立分校,并按照现代军校的方式,将原先下辖的部门重组规划为:步兵学院、炮兵学院、工兵学院、骑兵学院、水兵学院、航空兵学院、装甲兵学院、舰艇兵学院等,实行现代化军校管理,全面扩大讲武堂的规模,同时再成立讲武堂士官学院和讲武堂军官学院,以培养高素质的基层军官和中层军官,并向东北军各部发行《讲武军报》,开阔官兵视野,提高官兵文化水平,介绍世界列强军队知识以促进部队自我勉励。根据张学良的命令,讲武堂每年招收一期学生,既接受现役军人报名入校深造,也接受投笔从戎的中学生、大学生、社会普通青年,军校再根据能力进行录用和分配。张学良规定讲武堂必须定期委派军校的毕业生前往东北军的基层部队担任“文化教导员”,让东北军的士兵们在战事训练之余学习知识、扫除文盲、提高素质,并增强政治思想觉悟,灌输“忠于领袖、忠于民族”的爱国思想,从而逐步地让东北军彻底完成脱胎换骨,成长为一支现代化的军队。为了提高讲武堂的教学水平,张学良煞费苦心,一方面准备花重金招募国外退役军人(主要是德国的,日本的一律不要)前来讲武堂担任学科教官,另一方面继续在国内“求贤若渴”地搜罗人才。经过张学良的不懈努力,几位中国此时最杰出的军事学家陆续前来东北讲武堂。首先就是曾担任过著名的保定军校的校长、同蔡锷和张孝淮齐名的中国此时最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蒋百里(蒋方震)。蒋百里是中国当前的军事学巨擘,也是北洋出身。北伐战争时,蒋百里曾先后担任吴佩孚的参谋长和孙传芳的高级幕僚,和杨宇霆也颇有交情。北洋军阀覆灭后,吴佩孚和孙传芳都投靠张学良寄身,蒋百里原打算去投靠湘军将领唐生智,但张学良亲自登门拜访,以三顾茅庐的精神打动了蒋百里。随后,蒋百里在张学良的安排下,前往东北讲武堂,担任讲武堂的第四任校长(也叫正监督,俗称“堂主”)。讲武堂的前三任校长分别是张作相、张作霖、张学良。张学良知道自己没什么军事教育才能,因此暂时代理,在邀请了蒋百里后,张学良立马退位让贤。第二位被张学良挖到东北讲武堂的,也是著名的军事学家,孙子兵法研究第一人李浴日。李浴日原来的职务是黄埔军校的教官,蒋介石和李宗仁爆发蒋桂战争的时候,张学良用赠送二十船的军火以及租借二十架飞机给蒋介石为交换条件,从蒋介石的手里撬来了这位军事学家。这位被张学良“用二十船军火和二十架飞机换来的”军事学家随后就任讲武堂的副校长。第三位来到东北的,是此时同蒋百里、李浴日并称为“中国三大军事学家”的杨杰(之前的“中国三大军事学家”分别是蔡锷、张孝淮、蒋百里),杨杰同时还和蒋百里、白崇禧、刘伯承被日本人称为“中国的三个半参谋长”,他排行第二。杨杰自然也是难得的军事学家,张学良招揽他倒没费什么太大的力气。因为杨杰的性格颇为恃才傲物,在之前北伐战争期间,他是蒋介石的重要将领,在江苏战役中战功赫赫,击溃了孙传芳的主力大军,但却和蒋介石的头号心腹何应钦发生了矛盾,并且经常呵斥陈诚等蒋介石的心腹,使得蒋介石很不喜欢杨杰的狂傲性格。北伐战争结束后,杨杰只担任北平行营主任和北平宪兵学校校长这两个虚职,实权全部被架空了。杨杰看蒋介石如此公私不分,一怒之下,早就想撂挑子不干了。正好张学良在全国范围内大肆招揽各方面人才,因此他便毛遂自荐地跑了过来。张学良也喜不自禁,隆重地接待了杨杰,也委任他为东北讲武堂的副校长,同时担任讲武堂现代战争学首席教官。杨杰对此并不满足,主动开口跟张学良要实权官职,张学良于是又让杨杰担任东北军副总参谋长兼东北陆军副总参谋长。另一方面,蒋百里和李浴日也担任东北边防公署的高级顾问和军事参谋官。战事爆发后,这三位军事学家都有权参加战争计划的制定,给张学良出谋划策。蒋百里、李浴日、杨杰,这三位顶级军事学家的到来,使得东北讲武堂的教学水平得到了迅猛提升。东北军在“张学良时代”期间崛起的后起之秀们,将近一半都是这三人的学生。除此之外,张学良也继续重用东北讲武堂原先的高级教员们和东北军的优秀将领。东北军的陆军炮兵总监邹作华、副总监吴克仁、东北军炮兵总指挥刘多荃在讲武堂内担任炮兵科教官,骑兵总监吴泰来、副总监何柱国在讲武堂内担任骑兵科教官,工兵总监李桂林、副总监柏桂林在讲武堂内担任工兵科教官,装甲兵副总监李振远担任装甲兵科教官,航空兵副总监兼东北空军副司令冯庸担任航空兵科教官,周濂担任讲武堂教育长,这使得讲武堂面目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