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6节 全面大发展(3)
为了推动东北金融机构和经济体系的全面完善,从根本上彻底消除东北遭到国内外金融危机和经济封锁等危机,张学良命令全面整顿东北官方的银号银行,统一建立五家政府直属的金融机构:中国东北银行、东北工商银行、东北农业银行、东北建设银行、东北交通银行。这五家“国有银行”担负着东北境内金融改革、货币流通、稳定物价等各种经济方面的重任,同时东北政府允许私人开设银号、钱庄等类似于银行的金融机构,保持官方机构和民间企业的互相竞争、互相合作、互相促进的良好平衡。此时,中华民国的法定货币是银圆,但银圆是用白银铸造的,在和外币进行兑换的过程中会导致中国白银外流(老外用纸做的钞票兑换中国用白银做的货币,当然是中国人吃亏,而中国的纸质钞票法币在1935年底才正式发行),东北政府是地方政府,自然无权发行国家法定货币。此时,东北也没有统一的货币,也没有形成统一的金融秩序,因此东北境内的货币种类繁多,有铜本位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银本位的纸币和硬币,还有各种各样的外国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仅“四行号”就发行了15个币种、136个券种,东北境内的各个银号、钱庄、商号也自行发放私贴,致使东北的货币流通区域互相割据,阻碍了商品贸易,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张学良与邀请到东北来的马寅初、何廉、刘大钧、方显廷等几位经济学巨擘以及东北本地十多名金融家、银行家在经过反复的研究后,决定从外国进口印钞机,发行仅限于东北四省境内使用的“东北元”纸币,单位元、角、分,进率为十,暂定为一分、五分、一角、五角、一元、五元、十元,规定一东北元兑换一银圆,废除除银圆和外国法定货币之外的任何币种券种。东北政府不强行让民众用手里的银圆兑换成东北元,但规定东北的五大官方银行只接收东北元纸币,民众存入东北官方银行里的银圆在取出来时只会用东北元支付,同时规劝和鼓励东北境内的各家私人银号钱庄也尽量使用东北元纸币。这样的话,东北境内和外地流入东北的银圆都会被东北政府所拥有,同时也能保证东北境内的商业交易以及东北同外地的商务贸易都不受影响,从而有效地杜绝了东北的银圆外流。实际上,纸币比银圆更加便于携带,再加上东北政府不滥发钞票来掠夺民间的财富,保证东北元在东北境内的稳定价值,老百姓自然会选择使用东北元,而外界的商贾在进入东北境内后,也会迫于东北政府的政策而同样使用东北元。东北元纸币的正面为中国历史上伟大人物的头像,背面是珠穆朗玛峰、昆仑龙脉、滔滔长江、滚滚黄河、蒙古草原、西南的高山流水、东北的冰川雪原、西北的沙漠戈壁、中原的平原丘陵等中国自然景色图案。东北元在东北境内正式发行和全面普及使用后,再加上东北当局严格控制金银,这样,关内地区和国外的金银硬通货就会不断流入,而东北的财富则不会外流(历史上在一战结束后金币才停止流通;二战结束后银币才停止流通)。
民族前进的动力在科教。科学和教育也是东北政府的头等发展大事,人才是一切的根本。张学良仿造后世新中国的教学制度,再结合眼下时代的现状,制定出了一套科学而严密的“东北四省教育大纲”。这套东北教育大纲严格设定教育分为幼学教育(一年)、小学教育(五年)、中学教育(五年)、大学教育(四年),规定东北四省境内年满六岁的儿童必须上学接受正规教育,政府免除全部的学杂费,学校向学生提供一顿午饭,费用由政府承担,严格禁止学校通过任何手段向学生收取费用,另外设立奖学金制度,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可获得政府奖金。
张学良和东北教育局规定的东北四省新式教育课程如下:
幼学教育(一年),设立《国文》、《数学》这两门必修科目;
小学教育(五年),设立《国文》、《数学》、《历史》、《体育》这四门必修科目;
中学教育(五年),五年期间设立《国文》、《数学》、《历史》、《体育》这四门必修科目,在第一年期间再设立《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天文》、《文学》、《音乐》、《美术》、《哲学》、《宗教》这十门选修科目和《古典汉语》、《英语》、《德语》、《日语》、《俄语》、《法语》这六门选修语言科目。完成中学一年级学科的学生必须在这十六门选修科目中选修至少两科作为接下来中学四年和大学四年的必修科目。在大学里,会增加更多科目,学生届时可以再选择其他必修科目。体育课程分为骑马、长跑、短跑、跳高、跳远、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棒球、武术、游泳、射击等选修项目,这样从小便增强东北孩子们的体质。
在中学五年教育结束后,东北教育部在每年6月10日这天举行东北四省联合同卷高考。张学良所设计的高考制度解决了后世中国高考的那种“一纸定江山”的缺陷。办法也很简单:东北每个参考学生在高考时都要考六门或六门以上的必修文化科目和体育,每门必修文化科目都由教育局的专家出三份试卷。这样,每个考生的每一门必修文化科目就会考三份,每门科目自然会有三个得分,考生这一门必修文化科目的单科成绩在这三个得分中选出最高分来计算。这样就能大大减少了考生因为高考失常或其他原因而考不出正常水平结果遗憾终身的情况。考生在考上大学后,能够合格毕业的学生即为大学生,继续专研学问并有建树且通过进一步的考核者,逐步成为学士、硕士、博士。但不管是学士、硕士、博士还是教授、专家、院士、学者、科学家、文学家等各荣誉头衔,都必须要得到教育局的批准。私人不允许自封,以防招摇撞骗和沽名钓誉。总体而言,东北的教育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培育出各方面人才,《国文》也就是后世《语文》。在东北教育体系内,东北的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国文》、《数学》、《历史》、《体育》这四门一直为必修课,原因无需多言。作为中国的学生,自然要精通中国的文字语言;《数学》则是学习其他各科的必需工具;《历史》则教导学生牢记过去,牢记中国古代的灿烂文明和近代的国耻,以史为镜、奋发图强;《体育》则是为了从小就培养东北学生们的体质。另外,《国文》这一科也承担起向东北的学子们教导传承中国传统思想美德、社会公德、个人道德修养等道德教育,以及忠于国家、忠于民族、服务人民的各种爱国思想。
另外,为了加速科学的发展,东北教育部在张学良的命令下,全面推广西式的计量单位。比如长度单位使用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公里);面积单位使用平方厘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平方公里);体积单位使用立方厘米、立方米、立方千米;容积单位则使用毫升、升等;质量单位使用毫克、克、千克、吨等;等等。除此之外,东北全境推广西式的时间单位和温度单位,全面采取西式的二十四小时制度,以秒、分钟、小时、日、周(星期)、月、年为时间单位;温度单位则采取摄氏度。东北教育局在推广西式计量单位的同时不完全废除传统的中式计量法,保留华里(里)、方(立方)、担、斗、两、斤等单位,但逐步以西式计量法全面取代。同时为了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字使用,方便全面扫盲,东北政府和东北教育部正式宣布全面推广简体汉字、简体汉字偏旁名称表、白话文、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标点符号、阿拉伯数字等学术工具的使用(这简体汉字自然又是张学良通宵N个晚上熬出的心血成果,全是他根据后世新中国的简体汉字进行默写出来的。实际上他这么做也是为了他自己,来到这个时空后,他看那些繁体字看得头痛不已,很多字都不认识,在很多公众场合险些闹出“张少帅竟然不识字”的笑话,同时保留繁体字和文言文的继续使用,以维护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精髓得以继承,原则是“鼓励使用简体字,但尽量也认得繁体字”。
制定好东北的教学制度后,张学良又让财政局拨款给教育局,在东北各地兴建各级学校。东北共有170多个县、3100多万人口,每个县(市)镇的幼儿园、小学、中学的数量都有司法部定下的相关法令进行硬性规定,同时规定,东北四省每年投入的教育经费不得低于财政支出的25%。整个计划争取在三年内完成,目标是使得东北四省适龄儿童的就学率在三年后能超过山西省,达到90%以上。(此时的山西省在阎锡山的治理下颇为发达兴旺,山西适龄儿童就学率达80%以上。这个数字不但在全国是名列前茅,在全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
大学是教育高等学府,综合性地提供教学和研究条件和授权颁发学位的高等教育机关,它选拔具有中学以上学历者进行深度教育和培训深造,并以考试考核的方式检验其所学知识和技能,是给社会提供高素质人才的最主要来源。大学通常被人们比作知识殿堂上的象牙塔,可见它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要性。张学良统计了一下东北此时的大学,眼下东北公立和私立的大学总共有二三十所,比较著名的有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奉天实业学堂、新民公学堂等等。张学良首先将包括冯庸大学在内的校内师生人数低于1000人的大学都合并入东北大学(该校位于沈阳。东北大学是东北的老牌高等学院,由东北文官元老王永江创办于1924年4月。),其余大学按照地域统一合并为辽宁大学、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热河大学四所,严格限制私人创办大学,并规定私人所创办的高等学府只能叫“学院”,同时制定了代号“510”的东北大学建设计划,要求“五年之内,东北要拥有五十所公立大学以及十所教学水平达到世界一流的著名大学”。张学良此时种下的种子使得一所所后来名誉世界的大学在东北拔地而起,比如东北科技大学、东北理工大学、东北艺术大学、东北工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东北商贸财经大学、东北政法大学、东北信息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体育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工程大学等,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东北高等学府成为东北培育各型人才的摇篮,并吸引国内外大量教授和留学生来东北任教或留学。为促进东北科学水平的迅速发展,张学良随后创建了“中国东北科学院”这个东北科研的最高殿堂,下辖“东北自然科学院”和“东北社会科学院”两大院系,后来还陆续发展出包括东北生物医疗研究中心、东北核物理研究中心、东北分子化工研究中心、东北高能物理研究中心等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东北科学院重金聘请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科学家前来任职或参与研究,每年做出突出贡献的学者东北政府将向其颁发高额奖金。张学良规定,东北科学院只设100名院士的名额,宁缺勿超,每五年进行全面的院士重新评选以更新替换。
每个政府都会有自己的“喉舌”,即为政府本身进行专门宣传政策方针的通讯媒体机构。在基于这种考虑,《东北民报》、《东北军报》、《东北晨报》、《东北晚报》、《中国新闻报》、《世界新闻报》这六份东北政府的官方报纸随之成立,同时东北政府也不限制私人创办报纸杂志,以此加大民众的民智开启速度,鼓舞民众参与时政、抨击政府的不对之处,刺激各学术界的思想活跃和蓬勃发展。但各家报纸杂刊和新闻媒体在进行报道宣传时,不得有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利益,煽动民族分裂、侵犯少数民族利益、破坏民族团结、泄露国家机密、捕风捉影、凭空捏造、宣扬**、迷信、暴力,危害社会公德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侮辱和诽谤他人…等违法内容。张学良亲自邀请了辽宁省的商务总会会长、著名新闻家杜重远先生、曾担任南京政府外交署长但因为“济南惨案”而被撤职的著名报业家黄郛先生、中国此时著名的新闻家、政论家张季鸾先生、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民国三大报刊收藏家之一的冯翰飞先生担任这几大报社的社长,并向他们郑重承诺“保证东北地区的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自由”,虚心请求他们以后用新闻媒体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督促东北政府为民服务。四位新闻家也都欣然就任。值得一提的是,这几家东北的官方报纸在成立之初,杜重远、黄郛、张季鸾、冯翰飞都特地请张学良亲自为各自报社的报纸题名,毛笔字写得难登大雅之堂的张学良在万般无奈下,只得厚着脸皮、硬着头皮地泼墨挥毫,但他写出来的“狂草”却让他身边无论是内行还是外行的人都惊人地一致叫好,让张学良哭笑不得。后来由于张学良的威望及功业与日俱增,根本就没人去诋毁他那小学生式的毛笔字,也没人敢公开说出他那毛笔字纯粹就是鬼画符的真话。有时候嘛,“皇帝的新衣”并不只是单纯的童话故事。结果从1929年1月份开始,东北的百姓们天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张学良那鬼画符式的狂草,并且慢慢的,华北地区、全国范围、亚洲范围…乃至半个世界都能天天欣赏到张学良的墨宝。东北的媒体新闻机构在与报纸书刊建设的同时还有广播收音机,只有达到每家每户都有收音机、每个城市街道都安装广播的地步,才能让民众听到政府的声音,才便于政府的宣传工作。张学良打算在三年之内要让全东北都能达到这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