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多元主义在图书馆、博物馆、少年科技馆、歌剧院等文化机构中的贯彻,有助于德国文化多样性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保护移民文化宗教传统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增进主流社会对移民文化的了解,从客观上促进德国社会的文化整合。
长期以来,联邦德国在移民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做得很不足,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联邦国土上的大小博物馆都是表现德意志文化的,而绝少有专门的移民文化博物馆。如今,在文化多元主义政策之下,德国开始重视对移民文化传统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为了从制度上保证移民历史与文化的传承,在国家及社会团体,尤其是移民团体的支持下,人们开始认识到移民博物馆或“移民历史文化中心”的重要性,广泛搜集一切有关移民的档案、文献、艺术品等。移民博物馆的建立越来越受到重视。1990年,“土耳其移民档案中心—博物馆”(Dokumentationszentrum und Museumüber die Migration aus der Türkei)在科隆建立,重点搜集与土耳其劳工相关的历史资料。2002年起,该机构开始收集来自其他国家,如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前南斯拉夫、摩洛哥、突尼斯、韩国、越南、莫桑比克和安哥拉的移民资料和文化遗产,并更名为“在德移民档案中心—博物馆”(Dokumentationszentrum und Museumüber die Migrationin Deutschland/DOMi D)。该机构的目标是为移民后裔保存文化遗产并使其为德国公众所接受。为了弥补过去纳粹所犯下的罪行,德国对犹太文化也采取了特殊的保护政策。在前苏联犹太人大量涌入之前,联邦德国曾自称是犹太人的最后一块向往居住地。2001年,由犹太建筑师设计的纪念柏林犹太人历史与文化的博物馆向公众开放,并成为原柏林博物馆的组成部分之一。2002年10月,德国召开了“移民历史遗产保护: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需要移民博物馆”论坛。2007年,联邦政府委托隶属于普鲁士遗产基金会的博物馆研究所对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包括移民博物馆进行了详细的调查。2008年8月8日,欧洲最大的移民主题博物馆在不莱梅哈芬(Bremerhaven)成立。该博物馆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移民史展览;二是以联邦德国为核心,有关当今各地区移民状况的展示;三是“移民论坛”,收藏有大量数据,为每个想了解自己家族移民经历的人提供帮助。此外,还有相当多的博物馆都对移民文化进行了保存和展示,如波恩的德国历史博物馆、柏林的世界文化博物馆、奥博豪森的莱茵工业文化博物馆等。其中,世界文化博物馆还曾经组织过德国主流文化和各移民文化之间的“多元对话”。普鲁士遗产基金会的国家博物馆则注重移民起源的研究。
建立移民博物馆既体现了德国社会对移民文化权利的尊重与肯定,也增进了德国主流群体对移民文化的了解,为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创造了条件。“文化上的认同,亦即主流社会在文化多元性(kulturelle Pluralitt)方面的开放,为有效的、平等的融入提供了前提。这种认同超越了狭隘的、单方面的包容概念,而是站在了不同群体互相支持的、平等的角度上。”移民博物馆成为德国在文化机构中贯彻文化多元主义的缩影。《国家融入计划》要求文化机构在“各个层次”上开展所谓的“跨文化对话”,联邦和各级地方政府要在制度上和财政上采取措施提高文化机构的跨文化能力,鼓励移民文化团体参与,实现社会文化整合。当然,文化机构中贯彻文化多元主义绝非易事,单单是将移民子女吸引到博物馆、歌剧院之中就不是朝夕能够实现的。
二、多元意识的大众文化传播媒体
除文化机构外,广播、电视、电影、报刊、出版社、互联网等德国大众文化传播媒体也受到了文化多元主义的影响。这些媒体既体现了当代德国“非典型移民社会”的文化多样性,推动了移民文化的保护和传播,也促进了德国文化的整合。联邦文化与媒体专署在2008年的媒体发展报告中明确指出,鉴于媒体对大众思维方式的影响,在其中贯彻多元文化融合意义重大。媒体将对德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点”、欧洲意识“产生影响”,也将影响“跨文化传播和对待外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及思维模式的态度”。
其一,德国主流媒体关注移民问题,制作了大量的反映移民生活的节目。为了照顾移民情绪,德国媒体在报道其母国负面新闻时有时会加以斟酌。在节目制作方面,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盟在所有节目中都把文化多样性看作反映移民社会现实的主要内容之一。该联盟下辖的广播公司已经决定不惜冒风险和非议,来表现移民家庭成员日常生活和文化多样性社会。如西德广播电视台(Westdeutscher Rundfunk/WRD)也陆续制作了反映移民生活的电影《愿望时代》《愤怒》等。有关伊斯兰文化的内容已经不仅仅出现在时事杂志上,也出现在教育和文化节目里。联邦政府在2006年要求德国媒体巨头制定移民融合类节目的发展计划,支持德国与土耳其媒体的合作。西南德广播电视台(Südwestrundfunk/SWD)自2007年4月20日起就开始在互联网上发布有关伊斯兰文化的演讲,其他一些媒体也制作了大量有关移民文化和有移民背景的人参与制作的节目。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有关移民的报道就开始见诸报端。与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盟并列的德国电视二台(Zweites Deutsches Fernsehen,简称ZDF)在制作节目和产品时,也采取许多促进移民融合的措施,包括:增加接受移民及融合观点的制片人,增加对移民的关注度;制作节目时增加有移民背景的主人公等;1988年西德广播电视台与弗罗伊登贝格基金会(Freudenberg Foundation)和联邦移民、难民与融入专署开办了CIVIS媒体融入奖,专门表彰欧洲反映文化多样性的媒体作品。该奖项在未来将进一步专门化。德国杂志出版商联盟(The Federation of German Magazine Publishers)也鼓励出版商们关注移民问题,并准备为融合类出版项目设立专项奖金。
其二,不仅接受具有移民背景的人创办各类文化传媒,还允许主要移民来源国在德宣传本国文化。具有移民背景的德国人并不仅仅是积极参与德国媒体节目和影视剧作品,还自己创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传播平台。如犹太人创办的报纸《犹太汇报》(Jüdische Allgemeine)、《犹太日报》(Jüdische Zeitung)和出版社。自1970年以来土耳其的主要报纸就在德国印刷和发行,其中包括具有民族自由倾向的《自由报》、关注社会民主的《国民报》、坚持伊斯兰立场的《民族报》和具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翻译家报》等。土耳其的中央电视台和私立电台,如Euroshow、Eurostar、Euro D、Euro ATV、TGRT、Kanal 7、HBB等都通过光缆和卫星向海外的土耳其移民传送节目,从而强化移民的祖国认同感和民族意识。由土耳其多甘出版集团(Dogan Verlagsgroup)旗下的《自由报》(Hürriyet)所推动的反德国暴力排外运动,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德国人的响应和支持。在联邦移民、难民及融合专署的支持下,德国与土耳其媒体合作制作了大量的移民融合类节目。
其三,培训移民媒体工作者。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盟通过特殊政策,为移民出身的编辑、记者、制片提供特别支持,如西德广播电视台的土耳其裔编辑毕兰德·宾顾尔(Birand Bingül,1974—)被邀请参加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盟每日新闻时事节目的记者团队。相当数量的移民出身的工作人员被安排进入电视节目。2005年,西德广播电视台职位招聘广告中出现了如下词语:“西德广播电视台在公司内支持文化多样性并因此而欢迎具有移民背景的人申请职位。”2008年时,西南德广播电视台大约有1/3的雇员有移民背景。西德广播电视台为年轻的移民记者开设了“无界限”(WDRGrenzlos)培训工程。德国电视二台也在人员招聘和训练方面贯彻文化多元原则,自2007年起安排一些有移民背景的年轻记者参加编辑训练,还在准备涉及基督教的文化节目中安排非基督教出身的人员担任编辑。德国之声也为具有移民背景的年轻记者的训练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德国之声的学术机构在跨国和跨文化领域有着丰富经验。为了加强对记者的跨文化训练,德国之声将对学术机构作出相应的调整。各主要公共媒体还参加了1000多家德国企业签署的“多样化宪章”(Charta der Vielfalt),承诺在记者培训方面贯彻多样性措施。外来移民也大量地进入私营广播公司的众多岗位,包括记者、编辑、导播等,这些人代表了当今德国的多元文化特征。私营广播及电子媒体联合会(Verband Privater Rundfunkund Telemediene.V./VPRT)表示,不论是否具有移民背景,所有年轻人都将获得平等的受训机会。除了广播电视媒体外,德国杂志出版商联盟也开设课程对新闻专业学生和记者进行跨文化培训。德国记者联合会(Deutschen Journalisten Verband)也在计划建立自己的“跨文化网络”。
其四,通过媒体开展专门的跨文化教育。各公立、私立电视台和电台也都设有不少外语类广播节目。此外,还有一些媒体拥有反映多元性社会的多元语言(Multilingual)类节目。“这些节目不仅伴随着整个移民过程,还可以通过提供符合移民母国习惯的信息帮助其学习所欠缺的德语……它还可以在包括日耳曼人在内的不同族群之间架设一道连接的桥梁。因此,多元语言媒体不仅帮助移民,还能成为德国多样性管理的动因之一。”进入新千年后,巴伐利亚和北德广播电视台(Norddeutscher Rundfunk,简称NDR)共同制作的《初级土耳其语》陆续在电视频道中播出。德国电视二台为学前教育移民儿童开设相关语言类节目。由维尔纳传媒集团(Werner Media Group)、柏林的犹太人社团和土耳其人社团联合向柏林的犹太人、俄罗斯人和土耳其人推出立法、语言和计算培训与服务。其他一些传媒集团也陆续推出多语言类节目,帮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互相了解和融入德国主流社会。“德国之声”甚至计划在一些主要对德移民国家开设地方化的德语课程,帮助未来的移民融入德国社会。
其五,在新兴媒体中推行文化多元主义。互联网作为最重要的新兴媒体,可以为许多移民群体提供多元的文化产品。德国电视二台等就在互联网上开办跨文化对话平台。斯图加特数字化政府将与慕尼黑理工大学联合推出斯图加特多元语言商业服务(Multilingual Business Services Stuttgart)项目,在互联网上推广多元化语言信息服务。根据北威州媒体专署(Landesanstaltfür Medien Nordrhein-Westfalen)最新的调查显示,年轻的土耳其移民和12—19岁的俄国移民已经开始大量地使用因特网、手机、电脑和其他数字新兴媒体,新兴媒体已成为对年轻移民群体影响最大的媒体。德国还制定了欧洲最大的信息化社会构建计划“D21计划”,重点考虑移民,促进其身份融合。德国的网络信息安全中心也将关注保护移民信息安全问题。
文化多元主义在德国的文化传播领域得到了一定的贯彻。但是,德国媒体在移民文化融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仍是十分有限的。一方面,媒体工作者中具有移民文化背景的人的比例依旧很低。德意志科研共同会(Deutsche Forschungsgemeinschaft)“少数族群媒体融入”项目(DFG-ForschungsprojektsMediale Integration von ethnischen Minderheiten“)研究证明,德国记者中有移民背景的只有1.2%,84%的日报记者是没有任何移民背景的“本土货”。另一方面,这些媒体对移民的影响力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在德国,很多媒体的外语类节目水平甚至还不如一些欧洲小国,很少有移民完全不看母国的媒体,这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其跨文化广播能力的不足。2007年,为了了解媒体在主要移民群体中的影响力和移民对各个媒体形式的期望,两大公立媒体德国公法广播电视联盟和德国电视二台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科学调查。这次调查共抽取了约3000人作为被试,涵盖土耳其、前南斯拉夫、波兰、意大利、希腊和前苏联等六个移民群体。调查结果显示,移民在电视和互联网的应用方面与日耳曼裔德国人并无二致,但他们在广播和报纸的应用方面却显得明显不足。
三、宗教领域的多元化
在影响到文化机构和大众传媒的同时,文化多元主义在德国宗教领域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贯彻。
两德统一之后,德国逐渐承认了多种移民宗教文化在国内共生共存的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允许移民群体保持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甚至在特定教育机构内可以开设非基督教宗教课程。
出于历史原因,德国对犹太移民和犹太教给予了特殊的包容地位。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曾一度成为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犹太移民的主要目的国。德国有着类似于基督教教会税的犹太教教会税,由国家征收并用于资助犹太教会的发展。在国家的积极支持下,犹太教文化发展迅速。犹太教教堂和文化组织在德国纷纷成立,其中以柏林最为集中。“犹太人中央委员会”(Der Zentralrat der Juden)和一些犹太教牧师在全德范围内得到了政治上的认可。犹太人还有权开办自己的宗教学校。
对最大的非基督教宗教——伊斯兰教,德国也采取了适度的接纳和包容态度。上世纪80年代之后,大量清真寺和伊斯兰活动中心在联邦德国得以建立,许多伊玛目(Imam)从土耳其等国来德国主持一般性宗教事务。土耳其移民中间还出现代表特定阶层利益的由私人设立的伊斯兰组织,它们主要扮演社会支持与物质援助者的角色,在住宿、招工、种族主义和歧视等方面积极与德国当局交涉。这些组织和机构主张平等、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原则,它们认同国际伊斯兰共同体——温麦(U mma),忠诚于伊斯兰原则,并使其在非伊斯兰的环境内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许多还建立了专门的教职人员培训机构。总之,这些伊斯兰组织保护和稳定了穆斯林社区;维持和传承了本土文化。土耳其官方和民间的伊斯兰组织也在德国设立了许多分支机构,而且许多土耳其伊斯兰主义者将德国穆斯林社团作为自己的庇护所,为其政治活动提供某种支持。最大的非政府伊斯兰组织——德国伊斯兰联盟的大部分成员与土耳其的伊斯兰政党关系密切,相当于土耳其伊斯兰政治组织在海外的分支机构,其一些成员还曾当选为土耳其议员。土耳其民众伊斯兰复兴运动代表在德国设立了大量学校,传播该运动的基本思想。著名的纳格希班底教团的苏莱曼斯勒(Suleymancilar)分支也在德国成立了上百所伊斯兰文化中心。
德国人也逐渐认识到了土耳其宗教文化的特殊性,不再将其所信奉的伊斯兰教看作“客籍工人宗教”。德国原先不允许穆斯林按照伊斯兰教风俗屠宰活牲畜。而且,国家对伊斯兰文化的认同很有限。但是,这些做法现在逐渐都被允许了。1987年,联邦德国城市迪伦(Düren)成为西欧最早允许穆斯林通过广播等公开祈祷的城市之一。德国许多城市的公共墓地也开始对穆斯林开放。联邦内政部长沃尔夫冈·朔伊布勒在2006年接受《明镜》周刊采访时表示,“在我们的国家生活着300万穆斯林,我们不是多样化的穆斯林共同体,但它肯定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
两德统一之后,伊斯兰教育在德国各州也进一步受到重视。1995年,位于柏林的专设的穆斯林小学开始在国家的支持下招收学生。2006年为止,16个联邦州中,有8个允许佩戴面纱的穆斯林妇女成为教师。2010年5月17日,第二届德国穆斯林大会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重点解决在各级各类教育系统中设置伊斯兰宗教课程的问题。各州、地方代表,以及德国伊斯兰宗教组织和土耳其移民组织也参加了这届大会,大大提高了德国穆斯林大会的代表性与权威性,为日后进一步处理穆斯林与德国国家关系奠定了基础。负责就大学发展向政府提供建议的德国科学委员会(Wissenschaftsrat,简称WR)于2010年初完成了题为《在德国高校进一步发展神学与宗教学的建议》的报告,要求在公立大学中建立伊斯兰神学研究体系。科学委员会提出这一建议的首要理由,就是“科研体系对德国日益增长的宗教知识多元化的长期的制度化的反应”。“通过两到三个具有不同特点的伊斯兰神学研究基地所实现的制度化条件,将足以应对联邦德国的多元化伊斯兰信仰问题。”在委员会看来,大学引入伊斯兰神学专业可以为中小学伊斯兰宗教教育、清真寺、伊斯兰教社会工作和神学研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委员会还希望建立“伊斯兰宗教研究神学家顾问委员会”,以保证伊斯兰宗教团体在大学伊斯兰神学教育中的共决权。
但与此同时,大量非基督教徒,尤其是穆斯林的涌入使得西欧主要国家面临着巨大的文化融合挑战。穆斯林依然是德国社会中相对贫困和知识文化水平低下的群体,并受到主流社会的歧视。许多穆斯林习俗,如男权主义、包办婚姻等都与西方男女平等的人权观念格格不入。人们经常把家庭暴力和歧视妇女事件与伊斯兰文化联系起来。在德国,穆斯林礼拜的时间和形式还是受到严格限制的。除汉堡等少数城市外,大多数地区都不允许穆斯林按照自己的习俗不带棺材进行土葬。“9·11事件”之后,穆斯林在西方国家普遍遭到敌视,土耳其人在德国也不例外。德国土耳其人在柏林勃兰登堡的“土耳其人联盟”(der Türkische Bund Berlin-Br and enburg)等领导下,展开了一系列维护自身权益的斗争。柏林-勃兰登堡“土耳其人联盟”不仅要求建立涵盖面更广的土耳其移民组织,还希望按照犹太人的模式在德国建立经济、文化功能齐全的土耳其人聚居区。土耳其人的抗议得到了同样在德国曾遭到过不公正待遇的犹太人的大力支持。
显然,仅仅接受和包容伊斯兰教,是无法解决伊斯兰教和德国主流社会之间的矛盾的。实际上,德国并不认同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一起快乐生活的“多元文化“理念,强调移民融入主流社会、接受主流社会价值观和实现社会整合的文化多元主义才是其解决宗教矛盾的指导思想。为了帮助穆斯林移民融入德国主流社会,移民宗教组织和德国政府都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伊斯兰组织和机构为促进土耳其穆斯林融入德国社会提供一系列社会服务,如举办夏令营、运动俱乐部、业余无线电课程、计算机训练、手工艺、学生家庭辅导、法律援助、翻译服务和性教育等。通过为其成员融入主流社会提供帮助,这些伊斯兰宗教组织在某种意义上充当了沟通穆斯林社区和德国社会的桥梁。德国联邦内政部则于2006年9月28日召开了以“穆斯林在德国——德国穆斯林”为主题的德国首届穆斯林大会(Deutsche Islam Konferenz/DIK),试图“改善德国国家与穆斯林之间的沟通,为穆斯林的宗教与社会融合作出贡献,促进德国社会整合,避免社会极端化和碎片化”。会议期间,三个工作组分别从“德国社会秩序与价值认同”“德国基本法关系中的宗教问题”“经济与媒体作为桥梁”等三个方面给大会提出相应的建议。2010年10月,默克尔在波茨坦发表的一场演说中明确表示,穆斯林社区是德国的一部分,但穆斯林移民也必须同时作出努力融入德国社会,学习德语。
文化多元主义政策的推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外来移民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冲突,促进了相互之间的包容和整合,但在短期内还无法彻底消除移民文化和德国主流文化之间的矛盾。德国社会依旧面临着巨大的文化整合挑战。要想全面贯彻文化多元主义,实现移民社会的文化整合和社会和谐,德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