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J.P.泰勒:《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潘人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P.A.施泰尼格尔编:《纽伦堡审判》,王昭仁等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阿尔贝特·施佩尔:《第三帝国内幕》,邓蜀生等译,三联书店1982年版。
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大战前夕,1939年》,劳景素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阿诺德·托因比、维罗尼卡·M.托因比合编:《希特勒的欧洲》,孙基亚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埃里希·艾克:《魏玛共和国史》,上卷,高年生、高荣生译,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艾伦·布洛克:《大独裁者希特勒(暴政研究)》,朱立人、黄鹂、黄佩铨译,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奥托·克劳乌斯、艾利卡·库尔卡:《死亡工厂》,白林、魏友编译,重庆出版社1983年版。
彼得·盖伊:《魏玛文化:一则短暂而璀璨的文化传奇》,刘森尧译,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曹卫东主编:《危机时刻:德国保守主义革命》,“德国学术”第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曹长盛主编:《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德国社会民主党(1914—1945)》,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陈从阳:《美国因素与魏玛共和国的兴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陈晖:《1933—1941年的苏德关系》,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祥超、郑寅达、孙仁宗:《法西斯运动与法西斯专政》,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陈祥超:《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04年版。
德波林主编:《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第一卷,上海外国语学院西俄语系俄语教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研究所编:《1939—1945年德国的战时工业》,蒋洪举等译,三联书店1959年版。
丁建弘、李霞:《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丁建弘、陆世澄主编:《德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丁建弘:《德国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年版。
恩斯特·约翰、耶尔格·容克尔:《德意志近百年文化史》,史卓毅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格茨·阿利:《希特勒的民族帝国:劫掠、种族战争和纳粹主义》,刘青文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格尔拉哈:《德国社会政策》,郭寿华译,精一书店1933年版。
格哈特·温伯格:《希特勒德国的对外政策:欧洲的外交革命,1933—1936年》,何江、张炳杰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古德龙·施瓦茨:《纳粹集中营》,樊哲等译,刘洪普校,军事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古多·克诺普:《希特勒时代的孩子们》,王燕生、周祖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
桧山良昭著:《希特勒的阴谋——国会纵火案内幕》,王泰平译,工人出版社1985年版。
海因茨·赫内:《党卫队——佩骷髅标志集团》,江南、杨西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海因茨·赫内:《德国通向希特勒独裁之路》,张翼翼、任军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汉-阿道夫·雅各布森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决定性战役(德国观点)》,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汉-乌尔里希·韦勒:《德意志帝国》,邢来顺译,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亨利·弗莱德兰德:《从“安乐死”到最终解决》,赵永前译,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室著:《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研究论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蒋劲松:《德国代议制》,第2—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卡尔·迪特利希·埃尔德曼:《德意志史》,第四卷,高年生等译,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卡尔·哈达赫:《二十世纪德国经济史》,扬绪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卡尔·施密特:《政治的浪漫派》,冯克利等译,世纪出版集团2004年版。
科佩尔·S.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下册,范德一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德国反犹史》,钱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克劳斯·费舍尔:《纳粹德国:一部新的历史》,萧韶工作室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莱蒙德·谢德曼主编:《德国政治概况》,学林出版社1999年版。
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李工真:《德国现代史专题十三讲——从魏玛共和国到第三帝国》,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李巨廉、潘人杰著:《第二次世界大战——专题评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里昂耐尔·理查尔:《魏玛共和国时期的德国》,李末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年版。
利德尔哈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伍协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78年版。
鲁珀特·巴特勒:《盖世太保——希特勒的秘密警察史(1933—1945)》,罗衡林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罗伯特·埃德温·赫泽斯坦:《纳粹德国的兴亡》,楼玲令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罗衡林:《通向死亡之路:纳粹统治时期德意志犹太人的生存状况》,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洛塔尔·贝托尔特等编:《德国工人运动史大事记》,第1卷,葛斯等译,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洛塔尔·贝托尔特等编:《德国工人运动史大事记》,第2卷,孙魁等译,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孟钟捷:《德国1920年发生史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米尚志编译:《动**中的繁荣——魏玛时期德国文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钱端升:《德国的政府》,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塞巴斯蒂安·哈夫讷著:《解读希特勒》,景德祥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5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党卫队》,孙逊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编辑部:《第三帝国·权力风云》,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0年版。
时代生活丛书编辑:《第三帝国:新秩序》,张显奎译,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托尔斯腾·克尔讷:《纳粹德国的兴亡》,李工真译,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瓦·巴特尔:《法西斯专政时期的德国(1933—1945)》,肖辉英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瓦尔特·胡巴奇编:《希特勒战争密令全集(1939—1945)》,张元林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王宏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德国的政策(19181929》,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王莹:《从知识精英到纳粹分子——德国魏玛时期的大学生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威廉·冯·施特恩堡主编:《从俾斯麦到科尔——德国政府首脑列传》,许右军等译,当代世界出版社1997年版。
威廉·夏伊勒:《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董乐山等译,三联书店1974年版。
维尔·贝特霍尔德:《四十二起谋杀希特勒案件》,龚新康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
维纳·洛赫:《德国史》,北京大学历史系世界近现代史教研室译,三联书店1976年版。
文暖根等:《欧洲反法西斯抵抗运动史》,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吴友法:《德国现当代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夏尔·贝特兰:《纳粹德国经济史》,刘法智、杨燕怡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雅克·德拉律:《盖世太保史》,黄林发、萧弘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第二卷,杨寿国、孙秀民、汤成永、桂乾元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赵鑫珊:《希特勒与艺术》,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郑寅达:《德国史》,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朱庭光主编:《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