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工作繁忙,回家晚了,今天的更新迟了,抱歉……

等到小刀离开后,叶春雷阴沉着脸在御书房中来回徘徊了很久,然后他向那个盘坐在御书房角落中的侍卫问道:“严武,对于小六子走私粮食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

严武站起来躬身答道:“哪要看陛下您是以国家为重还是以亲情为重了?”

叶春雷听后点点头,长叹一声道:“寡人也知道要以国事为重,可寡人与小六子毕竟是亲兄弟,从小到大关系一直非常好。如今,他却犯下此等大罪,这让寡人如何处理?”

说着,叶春雷又开始在御书房中来回的徘徊,过了大概十几分钟,叶春雷好像最终下定了决心似的,叹着气对严武说道:“严武,你去把小六子,给寡人带来。”

严武答应一声,出去了。不一会儿,他就带着叶春晖来到了御书房中…………………………

…………………………

………………………………

至于御书房中,叶春雷是如何与叶春晖说的,这里就不再赘述。

且说,第二天上午,厚望要塞的军营中是人声鼎沸,将士们都在议论着同一件事今天早上,武英帝传谕要塞中所有驻军,荆、梁、雍三州总督、白虎国与玄武国边关军队总指挥大将军、六王爷叶春晖,昨天晚上练功时突然走火入魔全身功力全废,几名先天后期大内侍卫全力抢救,却最终宣布无法医治。因此,武英帝陛下已经派人连夜把叶春晖送回玄武国都城商水城。鉴于叶春晖伤势已经无法恢复,所以武英帝陛下决定免去叶春晖的一切职务,仅仅保留王爷的名份。荆、梁、雍三州总督、白虎国与玄武国边关军队总指挥大将军的职务,在与白虎国交战期间,由武英帝暂时代理。等到战争结束后,再选择合适人选担任。

这本来是一件意外之事,按说还不能引起全体将士同声议论。但与此同时,武英帝还下了两道圣旨:

其一是:武英帝派人连夜逮捕了叶春晖的大批亲信,包括叶春晖的全部贴身侍卫,原亲卫军将军马将军和副将军,亲卫军中的五六位重要将领,以及他们的亲信将士,还有长期驻守城门的许多将士。据武英帝的圣旨中所言,这些人多年来徇私舞弊,收受了某些不法粮商的大量贿赂,致使玄武国的粮食通过厚望要塞,大量走私到了白虎国。使得白虎国,几年来积攒了大量的军粮,对玄武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他们这些人已经犯下了叛国重罪,全部要交付刑部统一审问后,开刀问斩。此诏传令玄武国各地所有军队,再发现有向敌国走私军粮者,一律当场斩首示众。

厚望要塞中的将士们把这件事,和叶春晖的突然走火入魔联系在一起,结果就不言而喻了,那就是叶春晖指使心腹将士,犯下了向白虎国走私粮食的叛国大罪,所以他的亲信们都被皇帝派人逮捕了。不过叶春晖毕竟是皇帝的亲兄弟,所以叶春晖只能“被走火入魔”了。

其二是:武英帝下旨,任命东方沧海为接替马将军接任亲卫军将军一职,兼任武威师师长,授正印将军军衔。亲卫军中叶春晖的心腹将领被逮捕后,空缺的职位由东方沧海全权任命。另外武英帝还任命东方沧海为白虎国与玄武国边关军事副总指挥,在与白虎国的这次战争期间,具体负责指挥乾天山脉边关九个要塞的全军作战。此诏传令白虎国与玄武国边关荆、梁、雍三州所有军队。在上面那道圣旨的基础上,这道圣旨倒是没有引起厚望要塞将士们在太多质疑,毕竟东方沧海的辉煌战绩已经传遍了白虎国与玄武国边关荆、梁、雍三州的所有军队。在将士们心中东方沧海已经与新一代军神划上了等号。

小刀的强大心神,每时每刻都在监视着厚望与色拉两个要塞的所有重大行动,他第一时间就知道武英帝叶春雷的举动。小刀通过心神知道了,叶春晖昨天被皇帝叫到御书房后,双方交谈了很久,叶春晖对自己的罪状开始时是死不承认,后来在叶春雷拿出了摄像石,放出了所有的罪证,叶春晖才承认。但他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并没有叛国,只是为了增强功力,卖给白虎国一些粮食而已,对玄武国造成不了多大的危害。

最后武英帝见到叶春晖死不悔悟,一气之下,命令严武废除了叶春晖的全身功力,派人把叶春晖押送回京城,终生软禁在他的六王府,不准随意出府。

对于叶春雷能大义灭亲,小刀还是非常满意的,决定无论是为了玄武国的百姓安定生活还是为了叶春雷这个贤明之君主,自己这次都要尽力把白虎国的彻底击溃,让他们再也不敢侵犯玄武国。

至于叶春雷对自己的连续提拔,他倒是没有什么感觉,毕竟小刀将来的天地在修炼界,他追求是成仙得道破碎虚空回归地球,而非是凡人的荣华富贵。

在接到了叶春雷任命自己为亲卫军将军,并且全权任命空缺将领后,小刀这次并没有再次提拔于洪钟等自己的亲信进入亲卫军。小刀可还是那种任人唯亲的人,再说于洪钟等人,以其资历担任现在的军职,已经是晋升神速了。他们不像自己功劳足以服众,所以还是暂时留在武威师中比较好。等到他们以后的军功足以服众了,再行提拔名正言顺了。对于亲卫军空缺的将领,小刀以平时强大的心神监视到的情况为依据,提拔了五六位德才兼备者担任。小刀这种以能力提拔将领的做法,立即为他赢得了亲卫军大部分将领的认可。毕竟亲卫军大多数都是热血男儿,都是真正的军人。他们都希望自己的长官是一个公正且有能力者。

关于叶春晖的走火入魔、他的亲信被集体逮捕、小刀军职的飞速提升,这三件事过去了一周后,厚望要塞中的将士们又重新把关注点放在了与白虎国的战争上。

因为就在此时,武英帝和小刀(现在小刀已经负责厚望要塞的军队指挥,所有的消息自然要与皇帝先后知道。)得到探马密报,截至到昨天下午,色拉要塞中已经运来越过上百亿斤军粮。这些军粮运到色拉要塞后,没有再像原来一样同时存放在一个大粮仓中,而是像玄武国一样,分成许多份分别存放在了各个军营中。而且白虎军对于军粮的守护更加严密,每个粮仓内部都有多名军中高手同时守护。如此以来,玄武中再想派人以火烧军粮逼迫白虎国撤退就难上了几百倍,甚至已经近乎不可能了。在军粮运来的同时,白虎国从各地抽调的数十名虎将,也到达了色拉要塞,这其中就有特别从白虎国与朱雀国边关,调来的一位先天初期的炼气师。

就在抵达上百亿斤军粮运抵色拉要塞后,第二天早上,色拉要塞城头就摘下了免战牌,决定与玄武国决一死战。

决定白虎国与玄武国今后命运的战役,即将打响。此战如果玄武国胜利,今后许多年中将不会再受到白虎国的侵略;此战如果白虎国胜利,今后许多年中,将会获得玄武国出口的大量粮食,从而有了对别国发动大规模侵略的本钱。为此两国都派出了精锐部队,而决定此战胜负的关键之地就是生死大峡谷……

以下资料为小道士从道教一些典籍中翻出的,一是为了与各位施主共赏,二是本书马上就要上架,想早点凑足字数。诸君见谅。上架后绝对不会有凑字数现象发生。感兴趣者可以看看,不感兴趣者直接忽视。

道教与养生(三)

道教养生思想(2)

5.养生观

道教是世界上最重视人的生命存在的宗教。道教徒认为,人的生命是最可宝贵的,人生最大目标应该是努力去养护、珍惜、延长生命本身。所谓“得道”,就是通过养生的手段得到长生久驻。《太平经》云:“今学道为长生,纯当象天也。天者好生,故学长生者,纯守天第一生之气。其为行,当随天道意也。”西晋道家葛洪也说:“天地之大德好生。生,好物者也,是以道家之所至秘而重者,莫过乎长生之方也。”道教将长生视为信仰的核心,所以将身体的养护和生命的延长作为日常修炼的目标。

《太平经》云:“皆当重其命,养其躯,……惟思长寿之道,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唐代著名修道者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说:“夫人之所贵者,生也;生之所贵者,道也。故养生者慎勿失道,为道者慎勿失生,使道与生相守,生与道相保,二者不相离,然后乃长久。言长久也,得道之质也。”

道教养生观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我命在我,保精受气,寿无极也”。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引《大有经》说:“夫形生愚智,天也。强弱寿夭,人也。天道自然,人道自己。始而胎气充实,生而乳食有余,长而滋味不足,壮而声色有节者,强而寿;始而胎气虚耗,生而乳食不足,长而滋味有余,壮而声色自放者,弱而夭。生长全足,加之导养,年未可量。”这就是道教养生延年的积极思想。

道教的养生观在养生方法上又可分为以下4种:

①清静养生观。其具体方法,则在于“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养生之都契也”。

②运动养生观。华佗认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是说人要坚持运动而又不至于过劳伤力。

③性命双修观点。主张在养生实践中,将有形的物质性形体器官和精神意识合而为一,视为养生的具有同等重要意义的修炼对象。认为“高上之士性命兼达,先持戒定慧而虚其心,后炼精气神而保其身。身安泰则命基永固,心虚澄则性本圆明。性圆明则无来无去,命永固则无死无生,至于混成圆顿,直入无为,性命双全,形神俱妙也”。

④众术合修观点。道教养生家葛洪首倡“籍众术之共成长生”的主张,认为“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体要,博见而善择。偏修一事,不足倚赖也”。

6.形神观

《黄帝内经》指出:“形乎形,日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神乎神,耳不闻。自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供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去,故曰神。”也就是说,“形”就是现实的可感知的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闻的精神意识。对于二者关系,《内经》认为神依赖于形,形又以神为生命标志。它在回答“何者为神”的问题时指出:“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古道家和医家的这种“神形相依,形为神舍”的神形观给予道教养生思想以极大启示和影响。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认为,“精神消亡,身即死矣”。它继承先秦两汉养生家守神养形的主张,提出“独贵自然,形神相守”的见解。由此出发,《太平经》主张采用“守一”的养神练气方法来养生:“古今要道,皆言守一,可长存而不老。人知守一,名为无极之道。人有一身,与精神常合并也。形者乃主死,精神者乃主生。常合即吉,去则凶。无精神则死,有精神则生。常合即为一,可以长存也。……故圣人教其守一,言当守一身也。念而不休,精神自来,莫不相应,百病自除,此即长生久视之符也。”

西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则将“形”比作堤,“神”比作水,以此来说明“神舍于形”的关系。同时,他又用烛和火的例子来阐明形与神的依附关系。他在《抱朴子至理》中指出:“夫有因无而生焉,形须神而立焉。有者,无之宫也。形者,神之宅也。故譬之于堤,堤坏则水不留矣;方之于烛,烛糜则火不居矣。形劳则神散,气竭则命终。”